2023年12月20日发布 | 188阅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形成机制(二)

晨酪酪

神经人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人

前文推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形成机制(一) »

BPPV的形成机制存在两大假说,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管结石是椭圆囊斑上耳石滑落至半规管管腔内诱发的淋巴液流动,从而引起位置性眩晕和眼震。该种类型形成的眼震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小于1分钟;嵴帽结石是椭圆囊班上耳石滑落至半规管后粘附于壶腹嵴嵴帽,形成眼震持续时间较长,多长于1分钟。


由于耳石脱落导致内淋巴液流动,让大脑中中枢误认为头位还在运动,启动头眼反射。耳石刺激导致慢相眼动,中枢纠正形成快相眼动,即眼震来源(如果没有中枢纠正,眼睛只会停留在兴奋肌肉的作用方向,不会来回波动)。


由于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BPPV的80%,以后半规管为例描述眼震的形成。



右后半规管为例,右侧Dix-hallpike(+),耳石脱落兴奋通路作用引起右侧上斜肌、左侧下直肌兴奋,产生慢相眼动,眼球垂直向上,扭转向左侧;中枢启动反射性眼动,为抑制快相眼动,引起右侧下斜肌、左侧上直肌兴奋,产生垂直向上,扭转向右眼动。两种眼动即产生眼震。


没找到右后半规管的动图,下面以左后半规管为例解释眼震形成。

将原版视频速度减慢为0.5倍速,我们会发现眼球能捕捉到的主要是垂直方向的眼震,且垂直向上,扭转向左(快相)较明显。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肉眼需要捕捉的主要是眼震大致方向(后半规管诱发时关注垂直眼震,水平半规管诱发时关注水平眼震即可),扭转方向如果没有机器捕捉,很难用肉眼发现。

在掌握典型的后半规管眼震形成的机制同时,我们需要知道还有大多数不典型的病例存在。典型后半规管眼震是上跳扭转,当耳石由于凝结、管腔嵌顿、体位等原因导致淋巴液向壶腹流动,产生抑制性刺激,则会产生下跳扭转眼震。但是,总的原则没有改变,垂直半规管的病变,眼震主要方向就是垂直的。

只有深刻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基础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BPPV患者的整体复位有效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