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无论是外科夹闭亦或介入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而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世界多项临床试验中,WEB™均表现出了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脑医汇-神介资讯平台联合MicroVention公司共同打造“WEBest一网无余”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最新使用经验、技巧。
本期为大家分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四方主任团队带来的应用WEB™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例,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手术团队介绍
陈四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卒中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留学归国人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等。2019年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优秀案例演讲大赛优胜奖。2010年4月~2011年3月赴日本名古屋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留学一年,师从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脑血管病委员会主席佐野公俊(Hirotoshi Sano)及WFNS教育培训委员会主席、WFNS基金会秘书加藤庸子(Yoko Kato)
主攻脑动脉瘤、烟雾病、脑动静脉畸形、颈内动脉狭窄以及脑梗塞的显微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10余篇
李张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得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曾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于2021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进修学习。主要工作方向为脑肿瘤及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
毛建耀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毕业后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相关疾病及研究工作,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秀医生及优秀党员获得者,在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进修学习,熟悉各类脑血管、脑肿瘤、神经疼痛、脑损伤等诊疗。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狭窄及闭塞、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椎管内肿瘤、重型颅脑损伤、三叉神经痛、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脑积水等疾病的治疗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53岁。
术前诊断:
1、前交通动脉瘤
2、II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3a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3、高血压
4、高脂血症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平均瘤体宽度4.1mm,最小高度3.59mm,动脉瘤颈3.17mm。

手术策略
动脉瘤呈囊性且规则,瘤体纵轴与同侧A1几乎同轴,适合行WEB™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治疗。动脉瘤瘤体均宽4.1mm,宽度上+1/+2,宽度拟选择6mm的WEB™,最小高度3.59mm,切线位高度4.88mm,高度-1/-2,高度拟选择3mm的WEB™。预计WEB™紧贴侧壁后可适当拉伸,充分贴合动脉瘤顶壁,故选用WEB™ SL 6*3mm栓塞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6*3mm
VIA™ 21微导管
SOFIA™ 5F 115中间导管
6F 90cm长鞘
Synchro 14导丝
治疗过程
将WEB™ SL 6*3mm经VIA™ 21微导管缓慢推送至微导管顶端后,确认微导管及支撑导管位置,路图下将WEB™由种子状态推出至萌芽状态。

继续推出WEB™至开花间状态,将WEB™向瘤腔内远端缓慢推送,推送至瘤顶位置,固定WEB™推送杆并回撤VIA™微导管,完成WEB™完全释放。
造影确认WEB™贴紧瘤壁,不影响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去除系统张力,透视下完成解脱。
工作位造影,动脉瘤内血流明显滞留,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通畅。
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
15%稀释增强CT显示WEB™完全释放后的状态,WEB™轻度向同侧A2开口突出。该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基础病,术后继续维持单抗治疗。
术后体会
1、WEB™治疗过程比传统治疗策略更加快捷、安全,尤其该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低(39%),借助WEB™治疗过程中步骤的简化,相应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降低了风险。
2、WEB™近端曲面金属覆盖率可达60%,即使该动脉瘤生长方向与血流方向同轴,WEB™仍显示出了极强的血流动力学干扰效果,即刻瘤内血流淤滞明显。
3、动脉瘤多角度测量是选用合适型号WEB™的前提,在不影响分支血流的前提下,瘤颈处WEB™的轻度疝出可能对后期装置塌陷有一定预防作用。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4岁。
术前诊断:前交通动脉瘤。
动脉瘤测量
动脉瘤平均瘤体宽度4.27mm,最小高度4.29mm。
手术策略
动脉瘤呈囊性,瘤颈前端伴有小泡,瘤体纵轴与同侧A1成角小,适合行WEB™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治疗。动脉瘤瘤体均宽4.27mm,最小高度4.29mm,侧位高度4.50mm,动脉瘤整体呈矮胖型,故选用WEB™ SL 5*3mm栓塞动脉瘤。
手术材料
瘤内扰流装置WEB™ SL 5*3mm
VIA™21微导管
SOFIA™ 5F 115中间导管
6F 90cm长鞘
Synchro 14导丝
治疗过程
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开口与颈内动脉呈锐角,将VIA™ 21微导管超选至A2远端后,跟进SOFIA™中间导管至A1段。

将VIA™ 21微导管回撤并超选至动脉瘤内后,WEB™ SL 5*3mm经VIA™ 21微导管缓慢推送至微导管顶端,确认微导管及支撑导管位置,路图下将WEB™由种子状态推出至萌芽状态。
继续推出WEB™至开花间状态,将WEB™向瘤腔内远端缓慢推送,推送至瘤顶位置,固定WEB™推送杆并回撤VIA™微导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显著淤滞,分支血管通畅。

去除系统张力,透视下进行WEB™解脱,造影显示WEB™完全位于动脉瘤内,未明显疝出。

正侧位造影,动脉瘤内明显造影剂滞留,分支血管及载瘤动脉血流通畅。
20%稀释增强CT显示WEB™重建结果。
术后体会
1、多角度的动脉瘤参数测量和合适WEB™型号的选择,是WEB™植入成功的前提,也是WEB™能否即刻密封瘤颈口并是否影响分支血流的关键。
2、WEB™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瘤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对血管条件适应度高,手术过程简单、高效,安全,规避了传统单支架甚至多支架的使用和抗血小板方案应用带来的风险。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