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神通是一家专注于神经介入业务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掌握脑血管医疗器械关键设计制造技术,运用精尖技术开发创新产品,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精准、安全、有效的医疗方案,致力于成为“脑卒中全解医疗方案提供者”。
为共同展望神经介入领域术式与器械的新发展、新趋势,微创®神通特创「“术”说卒中」专栏,致力于向神经介入医生分享脑血管疾病微创®神通解决方案的经典病例、经验技巧及临床数据等资讯。
血管重建装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大型动脉瘤的治愈率。对于这种颅内巨大动脉瘤并且载瘤动脉极度迂曲,动脉瘤远近端血管直径相差较大(有狭窄)的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考虑对动脉瘤的血运重建,对载瘤动脉的血流导向,还要考虑到手术对载瘤动脉的损伤,是否会出现其他并发症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这既是对术者的考验也是对产品的考验。目前市场上,Tubridge®镍钛合金的材质有更好的顺应性、贴壁性、自弹性和抗扭折性,这些特性能够适应极度迂曲且直径落差较大的载瘤动脉血管,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帮助临床大大提高了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
01
患者男性,56岁。
主诉:院外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既往史:20余年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无心脏疾病病史。
查体: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02
动脉瘤尺寸:动脉瘤大小约15.06mm×25.36mm;
载瘤动脉尺寸:近端直径4.35mm,远端直径3.59mm,最粗段5.6mm,模拟支架的长度约39.07mm;
血管走形迂曲,并且动脉瘤的近端有狭窄,对通路的建立有一定的影响。
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动脉瘤大小约15.06mm×25.36mm,动脉瘤的近端有狭窄,血管走形迂曲
03
诊断结果:
造影后发现该患者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血管极度迂曲,近端血管迂曲,瘤颈的近端有狭窄。
术前用药:
连续5天的双抗,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联合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
治疗方案:
经过多角度反复校准测量发现载瘤动脉串联病变长度接近40毫米以上,载瘤动脉直径最大处近7毫米。传统的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因无合适直径支架而放弃(Leo支架最大直径5.5mm;Solitarie AB支架最大直径6mm)。
Tubridge® 支架最大直径可达6.5毫米,是目前市场同类产品中直径最大的,并且最大可适应7.0mm血管直径,其次长度最长达45毫米,计划使用一枚Tubridge® 5.0×35mm支架,治疗该复杂动脉瘤。
术前血小板功能监测提示达标。
材料准备:
Synchro-14微导丝
Echelon™10直头
维心圈
T-track微导管
5F中间导管
7F Cook 90cm长鞘
Tubridge® 5.0×35mm支架
术中操作:
股动脉穿刺:
患者仰卧位,麻醉到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右股动脉穿刺置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建立通路:
由于患者左侧颈总动脉较迂曲,遂交换7F Cook 90cm长鞘将其头端置入左侧颈内动脉C1段。微导丝微导管配合经长鞘引入5F 115cm Navien中间导管越过串联动脉瘤病变,经中间导管送入T-track微导管并在Synchro-14微导丝配合下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随后微导丝引导微导管带入动脉瘤内,已备用填塞弹簧圈。
(考虑到本次治疗血管迂曲,且选用支架直径和长度均较大,在支架输送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推送阻力,因此将中间导管送至远端,提供更好的系统支撑。)
支架到位:经T-track微导管送入Tubridge® 5.0×35mm支架。虽然此病例载瘤动脉极度迂曲、支架直径较大,长度较长有一定推送阻力,好在中间导管已越过动脉瘤,当然能送到足够远最好,可惜血管迂曲太厉害。在过弯处阻力逐渐变大时,适当给输送系统减张,再依次缓慢推送支架输送系统,最终顺利将支架头端输送至左侧大脑中动脉,并准备释放支架。
支架释放:
①头端释放:支架头端由大脑中动脉平直段缓慢减张,头端打开后回撤至交通段
②支架锚定:锚定后再逐步释放支架。
③主体释放:缓慢释放Tubridge®支架过程中,至床突段时,应适当给予一定张力,防止将支架牵拉移位。后继续保持足够的张力,至海绵窦段附近时再适当减张,将支架系统整体牵拉至血管小弯侧,随后支架自然展开贴壁。因Tubridge® 支架由镍钛合金编织,自身有足够弹性,在支架无扭折的情况下,不需要反复推拉支架,自会展开贴合血管壁。海绵窦段支架展开后,继续缓慢释放,支架展开依然顺利,弯曲处贴壁良好。
④尾端释放:最终,支架落点位于海绵窦段以下,减张完全释放,支架自然“弹开”贴壁。
⑤回收支架推送杆:导管跟进至支架远端,回收推送杆。导管跟进到支架内时,需注意调整张力,尽量保持推送杆位于支架中间位置,防止导管进入支架时,顶到血管外侧壁将支架近端顶移位。
释放后影像判断(支架打开理想状态):
Micro Dyna CT支架重建显示支架展开完全,贴壁良好,手术结束,恢复结果有待复查。
弹簧圈填塞:
随后给予轻松填入三枚国产大圈,让动脉瘤内迅速血栓化。
04
术后3个月:
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
术后3个月--长期:
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
05
术后三个月复查见动脉瘤已经不显影,近端狭窄消失,瘤颈处未见明显的残留,期待后续进一步的随访。
术前
术后动脉瘤已经不显影
06
该病例病变位置长且血管极度扭曲,在植入密网支架时,不管是从支架输送到位或支架释放难度都极大。本病例展示了Tubridge®支架良好的输送性,及血管弯曲处的良好展开和贴壁性能。
对于此类血管较迂曲且病变部位较长,使用长型号密网支架的病例,需尽量将中间导管和支架导管引至血管远端,这样当输送系统阻力变大时,有一定的减张空间。
Tubridge®支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其直径最大至6.5毫米,长度最长达45毫米,是目前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中拥有最大直径、长度规格的血流导向装置。对于治疗此类多发串联且血管直径粗大的病变有其天然优势,Tubridge®具有良好的顺应性、贴壁性、自弹性和抗扭折性,能够适应极度迂曲且直径落差较大的血管。单一枚支架即可解决该复杂病变,化繁为简,并最大限度节省患者费用。
头端无小翅膀设计更适合原位释放,回收推送杆时,当无法将支架导管跟至远端而直接回收推送杆时,对支架影响更小。
独特的双螺旋显影丝设计,配合支架重建技术,便于术者正确判断支架的贴壁性。
术者介绍
蒋国梁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一科
九三学社,医学博士,云南省医学高层次医学后备人才、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亚专业组组长。
云南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学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学会修复专业学会委员。
近年来发表SCI及核心期刊8篇。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厅和教育厅课题2项,博士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厅项目2项。
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10余年,在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血管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