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动脉管腔正常,是否就不存在粥样硬化病变?
二、哪些血管评估方法可用于检测这些非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呢?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筛查这些非狭窄脑动脉斑块呢?
四、非狭窄脑动脉是否会引起脑缺血事件呢?
脑动脉管腔正常,
是否就不存在粥样硬化病变?
当常用的管腔影像学(CTA、MRA或DSA)评估结果显示脑动脉管腔无异常时,这并不代表不存在管壁异常,这种管壁异常最常见的就是非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其他少见的是夹层壁内血肿或炎性增厚。
这是因为,在粥样硬化的早期,斑块组织主要是向血管外围生长,导致局部血管轮廓增大,而管腔无变化或受影响很小。这种现象被表述为“正性重构”,在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可以被管壁成像观察到。
巨大的颈动脉非狭窄无症状斑块:
DSA/CTA/管壁MRI
哪些血管评估方法可用于检测
这些非狭窄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呢?
对于颈部脑动脉而言,血管超声和颈部CTA源图像均可以显示非狭窄粥样硬化病变。超声空间分辨高,对位置表浅的颈动脉早期斑块非常敏感,是十分得力的筛查和评估手段,临床应用的非常多。要注意的是,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受施检者业务能力影响较大。
CTA的空间分辨率较血管超声差一些,但其源图像上,在管腔内高密度含碘造影剂血液衬托下,还是可以显示颈部大动脉早期斑块所致的轻度管壁增厚,为偏心等低密度管壁增厚;其检测范围不受血管位置深浅的影响,这一点优于超声。但CTA因X线辐射、碘造影剂毒性、费用等问题,故不适合推广为一种可广泛开展的颈部动脉病变筛查方法。
管壁MRI技术能较好显示颅内-外主要脑动脉的早期非狭窄斑块,尤其是对检测颅内动脉非狭窄斑块价值巨大,因为其他常用管壁成像技术,因各种原因,难以应用于颅内动脉病变。
什么情况下需要筛查
这些非狭窄脑动脉斑块呢?
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脑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原因。对于粥样硬化的危险人群,是有必要筛查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以便尽早发现早期斑块,并及时治疗干预。
实践中又如何界定哪些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人群呢?
第一,合并一个或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第二、合并其他血管床粥样硬化病变,如冠心病、肾动脉狭窄等;
第三、男性,大于50岁;
第四、发生过脑卒中事件。
在上述情况下,即使管腔影像学未发现脑动脉系统存在管腔异常,也是有必要采用血管超声评估颈部动脉是否存在非狭窄斑块,这对制定干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此时,另一个问题是,是否有必要运用管壁MRI技术评估颅内非狭窄斑块,对此问题,目前还难以明确回答。笔者以为,如果条件允许,采用管壁MRI评估颅内非狭窄斑块也可能是有益的,它会拓展我们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为完整的信息。
非狭窄脑动脉是否会引起脑缺血事件呢?
这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有时候在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之前,斑块的体积可能已经很大了,也可能是不稳定斑块,如伴斑块溃疡或斑块内出血。实践中,笔者不止一次在颈动脉观察到体积不小的非狭窄斑块,也会时常发现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颅内动脉非狭窄斑块所引发的脑缺血病例。文献也报道了,颈内动脉起始部非狭窄斑块与不明原因性前循环栓塞性梗死关系密切。因此,在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患者,运用管壁成像技术,尤其是管壁MRI技术,评估脑动脉非狭窄斑块情况是合理和必要的。
点击查看原文
神经血管影像速阅(46):管壁MRI—青年MCA非狭窄斑块和豆纹动脉梗死
脑血管影像案例(19):椎动脉末端非狭窄斑块延伸到小脑前下动脉致脑桥臂梗死
脑血管影像案例(20):管壁MRI—青年症状性颈动脉非狭窄斑块药物治疗后斑块逆转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