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
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由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和头颈肿瘤科承办的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于2023年4月22日在武汉顺利进行了第一届全体委员大会。

4月23日
同济医院脑胶质瘤MDT论坛
大会开幕式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张所军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启。

吕家高教授

胡国清教授

田波教授

江涛教授

胡广原教授

开幕仪式上,吕家高教授、胡国清教授、田波教授、江涛教授、胡广原教授、舒凯教授分别带来精彩的开幕致辞,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脑胶质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程度高,治疗复杂,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大家能够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胶质瘤临床诊疗规范化及科研水平,促进脑胶质瘤诊疗进展,推动脑胶质瘤领域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精彩的开幕致辞环节过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MTB)成立仪式在舒凯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启。同济医院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成员代表雷霆教授、胡广原教授、柯昌庶教授、张孟贤教授、张佳璇教授、熊晶教授、宇兴江教授、陈歆教授、王俊文教授共同上台见证MTB成立仪式,挥金成诗,谱写神经肿瘤治疗的新篇章!

学术大会
SESSION 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蒋传路教授带来《脑胶质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主题讲座。蒋传路教授对脑胶质瘤耐药机制、治疗脑胶质瘤的耐药策略、脑胶质瘤创新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脑胶质瘤耐药机制的多项研究进展。其中,脑胶质瘤创新治疗方法如肿瘤电场治疗、溶瘤病毒等在临床研究中均取得进展,为胶质瘤的治疗带了新希望。

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带来《成人恶性胶质瘤疫苗治疗—2020年后效果良好II/III期临床试验进展鸟瞰》主题讲座。马文斌教授从胶质瘤治疗现状及治疗靶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系统及局部免疫异常、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疫苗治疗等方面展开阐述。随后,马文斌教授分析了当前肿瘤疫苗面临的挑战——抗原的免疫原性弱造成肿瘤免疫耐受和优化抗肿瘤免疫逃逸佐剂的设计,多家机构或研究所都先后展开了肿瘤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果均显示疗效有所提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春生教授带来《基于胶质瘤中TMZ耐药机制的对应策略与转化医学的思考》主题讲座。康春生教授首先阐述了当前胶质瘤治疗化疗药物的现状,对TMZ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核心机制在于恢复关键抑癌基因表达重塑肿瘤的生长秩序,HOTAIR/PRC2能抑制抑癌基因表达、促进肿瘤发生和进展。随后,康教授对多项联合TMZ治疗胶质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解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带来《分子病理时代较低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探索》主题讲座。邱晓光教授从脑胶质瘤整合分子病理诊断、关键分子标记物与放疗剂量关系探索、新病理分类下IDH-wt/TERT-mut较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探索等多个方面展开了阐述。邱晓光教授指出:1)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层使诊疗更精准,应根据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平衡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2)精准治疗时代下,RT剂量与分子分型、特别是特殊分子分型患者的治疗需要探索;3)天坛末来探索:少突较质细胞的放疗降量及CDKN2A/B缺失患者积极治疗等临床研究。
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带来《脑胶质瘤的物理治疗》主题讲座。秦智勇教授首先介绍了电场治疗(TTFields)、光动力(PDT)、间质热疗(LITT)、聚焦超声术(MRgFUS)和不可逆电穿孔(IRE)等脑胶质瘤物理治疗的常见方法。随后,秦教授对TTFields的临床疗效研究数据进行了解读,指出多项研究均证实TTFields联合放化疗用于胶质瘤治疗的安全性。此外,秦教授还对第一代IRE、高频双相IRE(HF-IRE[第二代IRE])的优点、基础及临床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
广州南部战区总医院白红民教授带来《唤醒开颅最大安全切除完全位于功能区的胶质瘤》主题讲座。白红民教授从脑胶质瘤首选治疗策略谈起,指出手术切除的基本原则是最大范围内的安全切除,除了肿瘤本身外(导航、荧光、MRS等),还要关注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功能。随后,白红民教授通过全麻术中唤醒状态下最大安全切除左侧中央前回胶质瘤等病例展示,详述了唤醒开颅最大安全切除完全位于功能区胶质瘤的意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蔡金全教授带来《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主题讲座。通过多例临床病例分享,蔡金全教授指出,脑胶质瘤手术有两大目标,一是实现最大程度的切除(EOR),而是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神经功能;其次,唤醒手术有着如下特点:1)术中可以利用电刺激干扰功能区;2)标记出语言、感觉、运动等区域;3)尽量全切肿瘤,保留功能区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所军教授带来《脑胶质瘤最大安全切除实施及全程诊疗管理—同济脑胶质瘤中心经验分享》主题讲座。通过多例临床展示,张所军教授分享了有关胶质瘤治疗的经验和心得:1)胶质瘤手术的首要目标:争取最大程度安全切除,减少肿瘤负荷,保障生活质量,为术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电场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创造最优条件;2)最大安全切除策略:非功能区vs.功能区胶质瘤;3)最大安全切除方式:(软膜下)整体分离,(肿瘤内)分块切除;4)多学科MDT规范诊疗+全程管理模式:术前多模态影像、术中多模态辅助切除技术、术后MDT诊疗管理,可极大提高预后,改善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讨论



SESSION 2

在上午精彩的大会开幕式和学术环节过后,下午的学术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头颈肿瘤科陈歆教授的主持下顺利开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汪洋教授带来《浅谈肿瘤电场治疗GBM实践体会》主题讲座。汪洋教授指出,华山医院回顾性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研究数据提示中国人群采用TTFields联合化疗以及同步放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在TTFields治疗模式下,GBM的远处进展发生率增加;TTFields有效延缓GBM放疗后复发灶的快速进展;TTFields的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洪金省教授带来《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及未来方向》主题讲座。洪金省教授从复发胶质瘤的治疗、再程放疗的考虑因素、照射剂量和分割方式、靶区勾画原则、危及器官剂量限值、临床研究进展、抗肿瘤新药和生物治疗研究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姜炜教授带来《术中放疗在胶质瘤中的应用》主题讲座。姜炜教授首先分析了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恶性程度高、治疗手段有限、总体预后不佳、局部复发为主,随后对胶质瘤术中放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姜炜教授指出,术中放疗对于胶质瘤治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避免了传统放疗的时间间隙;其次,高剂量单次照射具有放射生物学优势,对周边组织影响较小,但其剂量分布可调整度较差,这一问题可以使用调强放疗进行补充。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薛晓英教授带来《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主题讲座,从分子分型及风险分层、放化疗研究进展、干细胞移植和靶向、免疫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薛晓英教授指出,1)MB分子分型临床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久的将来可望用于临床;2)放疗仍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依据临床及分子分型分层的中低危组的低强度放疗在探索中;3)高危患者增加化疗强度是提效的途径之一;4)HDCT+ASCR用于初始治疗需慎重;5)靶向、免疫治疗处于临床研究的初级阶段或在临床前研究。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蔡林波教授带来《儿童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三九脑科诊疗经验分享》主题讲座。蔡林波教授从儿童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流行病学、立体定向活检/脑脊液液态活检、放疗目前仍然是标准治疗方案以及当前DIPG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蔡林波教授指出,1)新诊断儿童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推荐行立体定向活检,安全可靠,并且立体定向活检或液态活检开启脑干胶质瘤精准诊疗时代;2)放疗目前仍然是儿童DIPG标准治疗方案,联合系统化疗可让患儿获益同时再程放疗是复发DIPG有效姑息性治疗手段;3)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值得期待。
讨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弩教授带来《新型显微镜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主题讲座。胶质瘤手术在胶质瘤整个诊疗过程中位于核心位置,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主张“最大程度安全切除”的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新型显微镜超高分辨率,可见核仁等亚微米级别细胞器,在术中能够适时判断切缘;相比冰冻病理,新型显微镜在术中具有极大的时间优势;未来随着AI技术的加入,协助自动识别肿瘤/正常组织,与镜下AR导航的融合,适时帮助外科医生镜下细胞层面识别肿瘤切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史之峰教授带来《新型溶瘤腺病毒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前研究》主题讲座。史之峰教授介绍了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试验荟萃,17项临床试验中,复发GBM患者在接受溶瘤病毒治疗后生存统计显示,在最高单次给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提升重复给药次数显著提升了患者mOS。随后,史教授详细回顾了新型重组类干扰素溶瘤腺病毒临床前研究的结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程全教授带来《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调控的机制研究》主题讲座,讨论了TAM的来源、产生、分类及功能以及实体肿瘤的治疗,包括基于细胞对算法构建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模型、CD163/MCAM的预后潜力和验证、PTX3表达与胶质瘤的临床关系,并提出外泌体辅助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彭小红教授带来《细胞衰老与GBM复发》主题讲座,对细胞衰老与GBM发生、肿瘤微环境、预后、免疫疗效、放化疗疗效、衰老细胞裂解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关系,并提出癌症的潜在衰老疗法,包括用CXCR拮抗剂干扰MDSC、衰老细胞清除剂、Jak2诱导SASP重编程等研究现状分析。
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宇兴江教授带来《胶质瘤干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主题讲座,从发现GBM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出发,介绍了其他肿瘤微环境的组成部分、肿瘤干细胞与低氧微环境和肿瘤浸润的机制探索、GBM免疫杀伤细胞和治疗应用,及其研究关键思考,包括改变代谢基因调整肿瘤的代谢路径并达到治疗目的的潜在可能性。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陶伟伟教授带来《胶质瘤干细胞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机制研究》主题讲座。WISP1是胶质瘤干细(GSC)胞表达和分泌的一种物质,通过自分泌环路中的α6β1-Akt通路维持GSC;WISP1通过旁分泌方法中的α6β1-Akt信号传递促进M2 TAM生存;使用鼠尾草酸抑制Wnt/β-连环蛋白- WISP1信号传递会抑制GBM的生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申楠茜博士带来《影像组学评估胶质瘤分子分型》主题讲座,谈及分子病理学进展对胶质瘤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作用。分子标记物成像具有影响治疗决策的能力,为胶质瘤的个性化诊断和预后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存的挑战包括数据整理和注释、可解释性、标准化和重复性等要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朝曦教授带来《一例结肠癌肺及脑转移诊疗体会》主题讲座。患者为一名63岁男性,病情进展快,头痛呕吐进行性加重,步态失衡;术后病理示小脑蚓部转移性腺癌伴坏死,免疫组化考虑结肠癌转移。李教授对该例患者的结直肠癌、转移瘤等临床情况和学科共识等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贝伐单抗+化疗以及神经导航、皮质图谱、LITT等现代手术方法的可能。
讨论


中部战区总医院宋健教授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佳璇教授作为本环节的讨论嘉宾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大会主席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张孟贤教授带来精彩的总结致辞:本次会议内容安排非常丰富,从脑胶质瘤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最新的临床数据,从外科到放疗再到药物治疗、影像学以及TTFields免疫治疗等热门新兴疗法,令大家收获满满。今天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脑胶质瘤专委会的成立大会是我们湖北省神经肿瘤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省胶质瘤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期待各位同道未来能在胶质瘤临床和科研等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