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3日发布 | 1064阅读

【中国声音】Nature子刊:胶质瘤中缺氧调控分子网络的关键转录因子,及其促进肿瘤侵袭性的相关分子机制

毛星刚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蒋晓帆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

章翔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达人收藏

近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毛星刚、蒋晓帆、章翔教授团队《Cell Death & Disease》(IF:9.685/Q1)发表了题为《CEBPD is a master transcriptional factor for hypoxia regulated proteins in glioblastoma and augments hypoxia induced invasion through extracellular matrix-integrin mediated EGFR/PI3K pathway》(CEBPD是胶质瘤中缺氧调控分子网络的关键转录因子,并通过细胞外基质-整合素-EGFR/PI3K通路促进肿瘤的侵袭性)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指出,缺氧作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调控的大量分子形成一个复杂的分子互作网络,此网络的一个重要转录调控因子是CEBPD。CEBPD的一个直接调控靶点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1)。FN1可通过与整合素受体家族结合(α5β1 integrin; ITGA5/ITGB1)促进EGFR磷酸化,进而激活下游的PI3K/AKT通路并最终促进肿瘤的侵袭性。该研究实际上揭示了缺氧调控分子网络的一些内在性质,加深了我们对该网络的认识,从而为寻找针对缺氧的治疗靶点提供方向和依据。


点击二维码,查看原文


该团队前期研究中,采用首创的统计学分布理论—广义超几何分布(https://arxiv.org/abs/1808.06924;https://arxiv.org/abs/2208.14939),筛选出了高度可靠的缺氧调控分子集合(SR-HRG),构建了相应的缺氧调控分子网络(GBM-HRG-MINW),并发现该网络具有特殊的代数拓扑学性质(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203532/)。在这些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 TF)调控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性,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调控该分子网络的关键转录因子。


首先,在mRNA、蛋白及临床标本等多个层面,分析了缺氧调控的靶点。通过筛选分析全体人类转录因子的下游调控分子,发现CEBPD是调控GBM缺氧调控分子网络最重要的一个转录因子(图1)。


图1. 显示CEBPD是影响胶质瘤缺氧调控分子网络(GBM-HRG-MINW)最重要的一个转录因子。


CEBPD在胶质瘤标本中高表达,且在4级GBM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提示其可能具有促进胶质瘤进展的能力。从临床角度,CEBPD表达高的GBM患者其生存期更短。作为缺氧调控的关键转录因子,在临床标本及体外的细胞学实验中,均发现CEBPD在缺氧环境下表达升高,并且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直接结合在CEBPD的启动子区域并激活其表达,这说明缺氧环境可诱导CEBPD的表达(图2)。


图2. 显示CEBPD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其表达高的GBM患者其生存期更短。其次,缺氧环境可诱导CEBPD的表达。


进一步,采用慢病毒在胶质瘤细胞系中抑制CEBPD表达之后,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图3),并可抑制胶质瘤在动物模型中的体内肿瘤生长能力(图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缺氧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且此过程受到CEBPD的正向调控。另外,在颅内种植的移植瘤中,也证实了CEBPD可正向调控胶质瘤向正常脑组织的浸润能力(图4)。


图3. 采用慢病毒在胶质瘤细胞系中抑制CEBPD表达之后,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及侵袭能力。

图4. 动物模型中,抑制CEBPD表达后可显著体内移植瘤的生长和向正常脑组织的侵袭性。

接下来,开始探讨CEBPD促进GBM致瘤性和浸润性的分子机制。为此,采用蛋白组学,研究了在胶质瘤细胞中抑制CEBPD的表达之后,有哪些蛋白被明显抑制,以及这些蛋白都具有什么功能?结果发现,受到CEBPD调控的蛋白中,其最显著的功能是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CM)及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EGFR/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等。并且,这些蛋白中的大多数在缺氧环境下表达上调(图5)。


图5. 蛋白质组学分析CEBPD调控的下游蛋白及其功能。


蛋白质组结果提示EGFR及PI3K-AKT通路是CEBPD的重要下游靶点,而EGFR/PI3K通路又是GBM中发生改变的三大核心通路之一。因此,接下来深入分析了CEBPD对该通路的影响。有趣的是,CEBPD对EGFR总蛋白的表达量影响并不显著,而对磷酸化的EGFR(p-EGFR)具有显著影响。另外,抑制CEBPD表达后,可显著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图6)。那么CEBPD是如何影响EGFR的磷酸化的呢?结合上述的分析(图5),ECM及受体是CEBPD的重要下游靶点,而人们已知ECM-受体,特别是FN1-integrin相互作用,是引起EGFR磷酸化及下游PI3K/AKT通路激活的重要因素。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抑制CEBPD后FN1是受到抑制最明显的蛋白之一(图5A)。接下来,作为转录因子,进一步采用Chip-seq分析,探索了CEBPD可结合在哪些基因的启动子。这个结果表明,FN1启动子区域具有大量的CEBPD结合位点(图6D),这进一步支持FN1是CEBPD的一个直接调控靶基因。这个猜想通过Chip-qPCR及荧光酶报告实验得到了证实。进一步,在抑制CEBPD表达的基础上,无论是FN1活性片段还是FN1受体(α5β1 integrin, ITGA5和ITGB1)激动剂,均可挽救被抑制的EGFR磷酸化及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且可挽救被抑制的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图6I, J)。因此,FN1是CEBPD的一个直接调控基因,并且促进了下游的EGFR磷酸化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


图6. CEBPD直接调控FN1,正向调控FN1-α5β1 integrin的相互作用,并进而正向调控EGFR磷酸化和下游PI3K/Akt通路的激活,最终影响GBM细胞的侵袭性。


最后,上述的实验结论主要在胶质瘤细胞模型中发现,那么这种调控机制在实际的胶质瘤样本中是否存在?为此,进一步分析了胶质瘤样本中,CEBPD与缺氧调控因子及上述EGFR/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临床样本中,CEBPD与这些分子的表达水平正相关。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在通路活性而非基因表达的层面,CEBPD也与HIF1α或PI3K-AKT的通路活性呈正相关(图7)。并且,这些相关性在缺氧的标本中更为明显。因此,这些结果支持上述的CEBPD调控机制在实际的胶质瘤样本中是存在的,从而为针对CEBPD的治疗策略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图7. 在临床标本中,CEBPD无论在基因表达水平还是通路活性层面,均与HIF1α或PI3K-AKT的通路活性呈正相关。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缺氧诱导的蛋白中,ECM成分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且缺氧也可显著诱导TGFβ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根据以往的研究,ECM和TGFβ信号通路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缺氧调控的分子机制中,涉及到了大量分子,并且这些分子之间又有多样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分子互作网络。因此,最终破解缺氧促进GBM发生发展的机制,依赖于对此网络的深入解析。本研究的结论指出,CEBPD是此网络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并且是在缺氧环境下维持EGFR通路活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可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


毛星刚 副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本科、硕士及博士均毕业于原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

临床工作10余年,主要从事胶质瘤的精准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胶质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胶质瘤相关的分子网络、脑连接及功能网络方面做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探索,开发了多项网络分析的实用软件;注重医工结合特别是数学、计算机理论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发现并建立了新的统计学分布理论-广义超几何分布(https://arxiv.org/abs/1808.06924; https://arxiv.org/abs/2208.14939),用于高维数据的统计分析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项、西京医院助推计划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Neuro-Oncology、Cell Death & Disease、J Nanobiotechnology、Int J Bioprin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编专著3部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点击二维码,前往毛星刚 副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蒋晓帆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全军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

主持国科金、“863”计划、“166”工程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

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


点击二维码,前往蒋晓帆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章翔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技术一级、文职一级;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中央直接掌管的专家(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

获得了国际合作、国家及军队科学研究基金26项;国家专利17项;国家、军队和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1项

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680余篇,SCI收录102篇,主编专著13部、参编36部

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4名和研究生129名(其中硕士生61名,博士生68名)

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和“科技金星”;陕西省“科技新星”和 “三.五”人才;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全军优秀教师” 、“优秀博士生导师”、“基层干部标兵”和“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称号;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授予“为国际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成就金奖”

其先进事迹分别被《人民日报》以“章翔的追求”为题、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中华学人》《军中名人》和陕西电视台《科技之光》等栏目所报道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解放军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主编

于90年代赴奥地利做访问学者,在留学期间,获得该国卫生部批准的“奥地利医师准许”和“客座研究员”资格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学的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开展的颅脑战、创伤救治与脑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与防治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论点:1.在创伤性脑水肿和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应用现代微球技术、分子病理与神经电生理技术,揭示了大脑内囊-基底节区急性受压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与ICP的变动规律,提出了颅脑深部结构占位与压力波效应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观点;2.在脑肿瘤的研究中,首次证实胶质瘤组织中存在SV40 DNA,且是肿瘤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3.创用“蛛网膜下腔液态增压法”,首次将此法应用于巨大垂体腺瘤经鼻-蝶手术中,为复杂肿瘤的全摘除术提供了新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所属话题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