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振教授(1936.07-2022.04.09),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华南神经外科领域领军人物。
和同时代神经外科医学大家一样,陈明振教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他有过清贫的童年,体验过战火硝烟弥漫的苦难,他能成长为独树一帜的医学大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他一生心系疾苦,为了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执着攻关——他带领华南神经外科从弱到强,为推动华南神经外科的发展和进入世界前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革故鼎新,厥功至伟。在陈明振教授去世1周年之际,我们希望以这样一篇献给陈明振教授、献给他所热爱的大善不言的神经外科的文章,来怀念这位享誉中国神外的开拓者。
(感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海军主任发至本刊的文末寄语)

陈明振教授,1936年7月出生于福建南安,1956年毕业于晋江医士学校(今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同年赴中山医学院(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继续学习深造,1961年完成5年本科学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自1968年起,担任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助教、住院医生;1979年,成为神经外科讲师、主治医师,并逐渐成为科室中流砥柱。1985年,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教授;1991年升任教授、主任医师、主任导师、硕士导师;2004年8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退休。而后,又受聘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特聘教授&垂体瘤诊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顾问等。2019年,正式“封刀”。
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第四届主任委员、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首届资深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一届)中国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会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多家杂志审稿专家、编委。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代培博士生2名,参与编写4部专著:《临床神经病学》、《胶质瘤》、《急症外科学》、《实用创伤外科学》,发表论文63篇,其中《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复合针麻下显微手术体会》、《垂体微腺瘤立体定位法与经口(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技巧探讨》等论文参加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印度、西班牙、荷兰等国际会议。
陈明振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六十余载,是我国最早开展脑肿瘤显微手术及经鼻-蝶垂体瘤手术的专家之一,他在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及经单鼻孔-蝶窦显微手术切除,脑胶质瘤、脑膜瘤等高难度脑肿瘤的显微-导航手术上,具有极深造诣。此外,陈明振教授在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脊髓肿瘤、神经导航手术和颅底外科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拥有着丰富经验。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83年国家经委“优质新产品证书”、省科委三等奖;1988年“针麻下前颅窝肿瘤手术研究”获卫生部一等奖(全国协作组);1986年“垂体微腺瘤立体定位法与经蝶手术技巧”获省科委三等奖;1994年“DM-Ι型电动开颅机”获省医药局二等奖;2002年《垂体腺瘤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2003年“连头婴分离术”获省科委三等奖;2019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是广东省医学会百年纪念突出贡献专家。
系家国,好学矢志从医路
1936年,陈明振教授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因父亲早逝,家中姊弟众多,小小年纪的他就被迫过早地考虑起养家重担的现实生活。尽管如此,几乎未读过书的陈妈妈却并未因生活拮据就放弃对孩子读书教育的重视,反而以她惊人的嗅觉和对读书出人头地的务实想法,格外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事宜。陈明振教授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度过了整个童年。
建国前夕,13岁的陈明振教授受到“好好读书、建设祖国”的思想鼓舞,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福建省当时最好的初中。1953年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家乡泉州的晋江医士学校,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医学之路。彼时,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势力仍不甘失败,经常对大陆东南沿海发动空袭,于是,在防空壕中学习,成为陈明振教授的家常便饭。
1956年,陈明振教授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广州,进入中山医学院继续学习深造。在中山医学院学习的这几年,是他夯实医学基础,打牢医学地基的关键阶段。1960年,陈明振教授更是抓住机会,以学生代表的身份(中山医学院仅两名)赴北京、上海参观考察,其有关教育改革的交流对话,深获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领导和中山医学院柯麟院长的赞赏。
陈明振教授大学毕业证照片
1961年9月,陈明振教授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有三个教研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陈明振教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科,因为他对泉州的学习经历记忆犹新,战争是残酷的,战场救护更需要外科救治。
勤苦练,蓄势待发神外人
创辉煌,超群技艺谱新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1年到2021年,陈明振教授共诊治各种颅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等10000多例;其中,高难度脑肿瘤显微手术3000多例、经蝶窦手术近千例,陈明振教授的精湛医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陈明振教授提出和运用的“复合针麻”(即针灸+局麻,现在亦称“术中唤醒”)概念和方法,通过在手术中适量增加局麻药及辅助用药,以使患者在脑瘤切除时保持意识清醒状态,有利于动态监测脑的重要功能(语言肢体活动等),并结合现代新技术——显微手术全切肿瘤。1987年,陈明振教授在西班牙“第八届欧洲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发表《针灸+局麻在64例脑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体会》;1988年,他牵头的“针麻下前颅窝肿瘤手术研究”获卫生部一等奖;1989年,他在印度“第九届国际神经外科会议”上发表《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51例复合针刺麻醉下显微手术报道》(附12分钟手术录像)。如今,“术中唤醒”已成为国际上涉及重要功能区脑肿瘤(胶质瘤等)切除术的常用手法。
陈明振教授为国内外医学界表演复合针麻下切除重要功能区脑肿瘤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明振教授着手脑胶质瘤手术长期存活相关因素的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肿瘤切除原则——即在保命、保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切瘤,也就是现在的“精准手术”。他主张沿着肿瘤和正常脑组织边界切瘤,对于肿瘤边界不清或有可疑残留而无法切除的,即用单极电刀(当时无双极电凝)放低度电加温灼烧,或在病灶周边用双氧水敷贴。该理念方法的提出,让胶质瘤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其中胶质瘤长期生存者人数增多,甚至有术后长期生存达到10至30多年的患者。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明振教授看到国内大部分医院对于大型、巨大垂体瘤仍然运用开颅手术治疗的现状,痛定思痛,借鉴国际前沿技术,探索出由蝶窦-鞍内-鞍旁(海绵窦)鞍上的“由下而上、逐层搔扒切瘤法”。该术摒弃了以往脑外科手术总是血淋淋的局面,它由远及近,将肿瘤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刮除,从而达到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极大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的良好手术效果。
自1988年起,陈明振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应用CT薄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技术,对垂体微腺瘤进行立体定位,并向全国推广应用为常规诊断方法。1991年,陈明振教授应邀出席在美国举办的国际颅底疾病会议并公开宣读论文《垂体微腺瘤的立体定向法与显微手术技巧》,受到世界各国脑外科专家的好评。
肌肉浆鞍底重建修补术是陈明振教授的又一大“创举”。经鼻-蝶窦切除大垂体瘤后,鞍底的残洞怎么办?当时国外多使用脂肪块及骨片修补切口,因不严密容易导致病人脑脊液渗漏、颅内感染等致命的并发症。陈明振教授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在手术进行时先从病人大腿取出一小块肌肉,锤制成肌肉浆,并混入链霉素粉,附在海绵上面,然后填入鞍底骨窗。这种既可以修补切口裂缝同时又具有杀菌功能的自体“水泥”,可以把手术切口修补得天衣无缝。此外,由于不需要使用骨片修补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大大缩短,还可以防止鼻梁塌陷,保持病人容貌在手术后不受影响。
1992年,在德国汉诺威“第一届国际颅底外科会议”中,陈明振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CT薄层扫描+矢、冠状重建行垂体腺瘤立体定位法及肌肉浆+抗菌素粉修补鞍底骨窗”。现在,修补鞍底多采用修补生物敷料,但是对于顽固复发型脑积漏,“肌肉浆”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据统计,从1986年到2001年底,中山一院完成的741例经蝶窦手术中,由于使用了其国际首创的“自体肌肉浆”,手术并发脑脊液渗漏的仅占0.54%,比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2.7%还要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迈入新世纪,陈明振教授仍然宝刀不老。2001年,已年过花甲的陈明振教授,与团队一起,于当年11月3日上午7时30分至11月5日12时10分,历时50多个小时,为一对1岁零4个月、脑部相联的连头婴香娟、香心成功实施头部分离手术。这是我国首例获得成功的脑部相连的连头婴分离手术,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连体双胎畸形手术分离获得成功的个案。为此,《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年5月第25卷第2期特别组织了一个“连头婴分离手术”专题,包括6篇研究论文、1篇综述和1篇述评。
巧腾挪,领航掌舵争一流
1958年才建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和1961年毕业开始医学生涯的陈明振教授,可以说(建科和工作时间)年岁相当。相比于如今大名鼎鼎的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彼时的神经外科仅属于小型科室,不仅人少、床位少,还缺乏设备(仅有一台国外进口的颅脑钻孔电钻和几把咬骨钳),甚至连全职医生都只有7位,外加几位来自地市县医院的外科进修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陈明振教授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立志要努力赶上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水平。
为此,他先是从改革手术工具着手,想方设法调动并利用一切可以“为他所用”的稀缺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在科研费用、参考图纸、人力都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陈明振教授和神经外科团队并肩奋斗、力排众议,与机床研究所、手表厂、刀具厂等十个单位取得合作,先后成功研制出多功能手术头架、体位固定支架、气动开颅机和显微手术操作支架等器械,为当时中山一院、全省市乃至全国神经外科的飞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1977年,广-Ⅲ型气动开颅机的成功研制,经全国神经外科会议鉴定通过,于1978年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多功能手术头架经不断改进,于1983年改进推出的“FS-Ⅲ型多功能手术头架”,经广东省医药局鉴定后批量生产供应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医院,荣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证书”、广东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除了自主研发,陈明振教授还具备国际视野,他时刻关注国内外神经外科前沿进展。为此,他争取省政府领导及科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在“三最”,即国外最出名的神经外科中心、最出名的神经外科教授、使用国际最先进的神经显微手术设备——购买原则下,不断引进国外高端医疗器械——最先进的手术显微镜,保证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0年不落后。最终,于1985年,他大力引进我国第一台德国蔡司(欧波同)立体吊式平衡架手术显微镜;1992年,引进我国第一台显微-激光系统(带口控-激光刀切割系统);1997年,引进我国首台显微-激光-神经导航系统,用于高难度深部脑肿瘤及经蝶切除垂体瘤的显微手术。
此外,陈明振教授擅于抓住每个有可能加速进步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一个平凡的值班周末,美国著名神经病理学家、洛马琳达大学美籍华人卢德泉教授出差昆明,经停广州期间,到中山医参观。陈明振教授刚好独自当班,通过这次难得的沟通机会,他不仅赢得了卢德泉教授的尊重,更获赠了一份特殊礼物——由卢德泉教授向中国卫生部申请增加的一个名额,让陈明振教授第二年到上海参加由他讲授的第一届中国神经病理学习班,为期三个月。这次到上海“取经”,让陈明振教授能够充分地与国内外同行学习交流,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随后,他将本次学习班的成果和经验,分享给科室团队伙伴,整体拔高了科室的神经病理理论水平,推动了科室的技术改良进程。
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王海军教授曾表示,“陈明振教授掌舵(中山一院神经外科),他能力很强,全国知名度也很高,为科室赢得了新的影响,也为科室挖掘了很多资源。”
1985年,陈明振教授参与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组建,出任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后又连任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回顾广东乃至整个华南神经外科发展史,他都堪称“领军”。
“内”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外”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学习,陈明振教授就这样,不仅在神经外科诊治、临床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诸多空白,成为中山一院神经外科“杠把子”式的人物,更在此过程中,带领中山一院神经外科成为全国响当当的神经外科强科。
献余热,退而不休下基层
“永不懈怠”,是陈明振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一生心系患者疾苦,即使是退休后,他依然每周奔波于南粤各大中城市(甚至县级市如新会)之间,依然在手术台上亲自主刀,解决一个个棘手的脑肿瘤难题。为了下基层帮扶,陈明振教授曾经两次在出诊路上遭遇车祸,但为不耽误病人病情,他“轻”伤不下火线,依旧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
退休后的陈明振教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会诊手术
就这样,陈明振教授十几年走了二三十万公里,活跃在基层临床治疗一线,帮扶各地医疗机构的神经外科,让这些科室纷纷跻身广东省临床重点学科,直至83岁高龄才正式“封刀”。
古稀之年的陈明振教授,在中山三院的后辈眼中,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人们羡慕他的养生之道,更钦佩他使不完的能量和干劲。
耄耋之年的陈明振教授,在中山六院的后辈眼中,容光焕发、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人们可以在近距离的接触这位医学大家,听他讲当年中越边境反击战的故事,回忆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术”的场景,亲身感受老一辈医者的风范。
退休后的陈明振教授在中山六院参与病例讨论
陈明振教授为华南地区和全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后人继续砥砺前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神经外科王海军主任
发至本刊的文末寄语
陈明振教授自1985年担任科室主任以来,带领神外团队,在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出多种手术设备和器械,并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同时引入当时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设备,使中山一院成为全国最早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单位之一。早在1997年引进了全国首台显微激光神经导航系统,推动了微创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以上成就的取得都源于陈教授高瞻远瞩,具备国际视野,时刻关注国内外神经外科前沿进展。
即使在退休之后,陈教授仍频繁奔波于南粤各大医院之间,亲力亲为解决诸多神经外科难题,帮扶众多医疗机构的神经外科技术迅速提高,同时把中山一院的学科建设经验推广到全省各基层神经外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目前我们一直坚持组织广州乃至国内众多医院专家做基层培训,规范各类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全面提高神经外科医生的素质。
神经外科创科时,床位少条件差,那时神经外科被很多人认为是“最艰苦的科室”。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的科室人才济济,梯队构架完美,充满活力。诊治范围覆盖了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病种专业细化,设置了神经肿瘤、颅底、血管、功能、脊髓、小儿和外伤等亚专业组,并以诊治神经外科各类疑难疾病著称,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90%以上。拥有包括术中磁共振(华南唯一)、DSA杂交手术室、术中导航系统、神经内镜、外视镜、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术中超声、显微镜及显微器械等全系列的手术医疗设备。各类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颅神经疾病和脊髓椎管内疾病的治疗效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的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已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复旦大学年度最佳神经外科专科提名和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吸引大量省内外医生前来进修学习。
薪火相传,经过65年的不懈努力,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已成为国内学科发展最好的平台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华南地区神经外科的发展!
王海军 教授
获“中山大学名医”称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垂体肿瘤研究实验室主任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第三届专家委员会组长,参与编写垂体腺瘤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9部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现任《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等8家杂志编委
精通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主攻垂体肿瘤等鞍区肿瘤发病机制、生物学特点及治疗研究,对鞍区病变的手术治疗有很深造诣,有关“垂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垂体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垂体卓越中心的建立”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垂体腺瘤差异表达的小分子RNA参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垂体腺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获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领域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产学研结合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在《Small》、《Neurology》、《J Clin Endocrinol Metab》、《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等SC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80余篇
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8名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