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张跃康教授等通过二代、三代空间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去卷积分析DMG和GBM,以解码生态系统并确定不同胶质瘤分区中的特定调控程序,揭示DMG和GBM空间特异的转录剪接特征、细胞组成和微环境调控机制。文章发表于2023年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en Y, et al. Nat Commun. 2023 Feb 23;14(1):1028. doi: 10.1038/s41467-023-36707-6.】
恶性胶质瘤,包括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H3K27M mutant,DMG)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常见和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两者在发病年龄、解剖位置和遗传学存在差异,但预后均非常差,经手术和化疗或放疗的标准治疗,中位总生存期为9-14个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高度异质性及浸润性生长。
DMG和GBM的异质性主要由不同的遗传或表观遗传驱动因素决定,包括转录程序和肿瘤微环境等。胶质瘤细胞存在于分区的空间隔离区域内,分区与肿瘤生长和抵抗治疗密切相关,因此,在空间环境中描述这些分区的特征非常重要。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的发展为研究空间区域的肿瘤异质性提供新手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张跃康教授等通过二代、三代空间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去卷积分析DMG和GBM,以解码生态系统并确定不同胶质瘤分区中的特定调控程序,揭示DMG和GBM空间特异的转录剪接特征、细胞组成和微环境调控机制。文章发表于2023年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
该研究收集5个DMG、3个IDH野生型原发性GBM(GBMIDHwt)、2个IDH突变型继发性GBM(GBMIDHmut)以及1份肿瘤周围样本。其中,9例有TP53突变。仅在DMG样本中发现H5K5M突变。使用10X Visium平台对相同的组织切片分别进行短读和长读空间转录组测序(spatial transcriptomic sequencing,ST-seq),建立空间分辨基因和亚型表达的数据集。
结果获得26460个空间测序单元(spot);利用染色体数变异(chromosome number variations,CNV)筛选和分析包含肿瘤细胞的spot。通过分析,鉴别出四种基因表达模块,确定其对应的肿瘤空间结构:肿瘤核心区(富集与正常胶质发生和胶质瘤发生相关的基因)、富血管区(富集与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相关的基因)、肿瘤侵袭区(富集神经元和突触相关基因)和缺氧坏死区(富集参与缺氧和应激反应的基因)。这些分区与病理学特征高度吻合。
RNA亚型多样性包括,CHI3L1和Tomm6(线粒体外膜202的转位酶)的差异富集。CHI3L1的长(CHI201L3-1)和短(CHI205L3-1)亚型在缺氧坏死区与肿瘤侵袭区中差异富集。Tomm6的长(Tomm6-201)和短(Tomm6-6)亚型在缺氧坏死区与肿瘤侵袭区中差异富集。
使用牛津纳米孔技术(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ONT)对带有空间条码的cDNA进行三代长读测序,鉴定空间区域特异的转录本表达,发现同一基因在不同肿瘤空间结构中的可变剪接模式。所有四个分区都有很大部分的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和免疫细胞(包括周细胞或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和B细胞)富集在缺氧坏死区和富血管区内;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在肿瘤核心区含量最高,而神经元含量在侵入性分区最高。通过对既往已报道的DMG单细胞数据进行重新分析,验证DMG存在放射状胶质样(RG-like)细胞群,为肿瘤干细胞。RG-like细胞在DMG和GBM内富含神经元的肿瘤侵袭区富集。
RG-like细胞的分区特异性调控程序研究发现,OPCs标志物OLIG2、SOX9和细胞周期基因CDK1、MKI67在肿瘤核心区的表达最高(早期峰值),而神经元标志物ZIC1、GABRA1和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MBP在正常颗粒神经细胞层(normal granular-neuron cell layer,GCL_N)的表达最高(晚期峰值)。颗粒神经细胞层的远端位置(distant location in the granular-neuron cell layer,GCL_TI)特异性上调RG标志物TNC、HOPX、PTPRZ1和VIM、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LU、LGALS1以及参与迁移和胶质瘤网络形成基因,如CD44、SPARC和GAP43。这些基因统称为GCL_TI特征。交叉分析显示,四分之一的GCL_TI特征基因与RG样细胞的标记基因重叠。这些基因的高表达与TCGA-GBM队列的预后不良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侵入性分区中富含神经元的微环境内调节RG样细胞发挥作用。在GCL_TI和RG-like细胞内均高表达的基因中,FAM20C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通过基因编辑构建Tp53敲除、H3K27M和PDGFRa D842V过表达的突变人神经干细胞系HPT hNSC,并原位移植至免疫缺陷鼠脑干建立人鼠嵌合DMG发生模型。比较FAM20C敲除和野生型HPT hNSC在体外与人或鼠神经元共培养条件下侵袭、生存以及体内成瘤情况,证实FAM20C是调控RG-like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基因。
综上所述,恶性脑胶质瘤存在空间异质性;DMG中存在RG-like细胞,并在富神经元侵袭区富集;FAM20C是调控RG-like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基因。上述研究结果为理解DMG和GBM的空间结构和分区特异性脆弱性提供基础,并为未来胶质瘤分区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开辟新途径。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