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中国心脑健康”
2022年-2024年是脑卒中防治工程质量管理年,为促进各地卒中中心规范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落实《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对《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进行了梳理,通过微信公众号有序推送,请相关单位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由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制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 1 周内,重型 1 个月内)。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1 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为9.0%~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 年病死率为 14.4%~15.4%,死亡/残疾率为 33.4%~33.8%。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措施包括早期诊断及治疗、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在 2017 年合作编写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后简称“《指导规范》”),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指导规范》发布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治方法有了较大的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基于此背景,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脑防委专家委员会对《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对脑卒中的有效救治。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发挥主导优势,统筹分配医疗资源,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建设,不同级别的医院可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救治。
急救转运系统与脑卒中救治医疗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可避免院前延误,实现快速、有效转运患者。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脑卒中诊治团队,根据规范制定急性脑卒中诊治预案,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诊治措施,建立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效率。建立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的认证和考核系统,有助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急性脑卒中诊治质量改进体系,有助于医务人员规范地开展诊治技术,如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等,及时发现救治过程的不足,并及时整改。
基于我国国情及以上开展脑卒中防治诊治技术的基本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致力于改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转运及院内诊治流程。目前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卒中中心” 有助于在院内建立系统的脑卒中诊治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推广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技术、加强脑卒中诊治的质量管控,分层、分级开展工作。“卒中地图”等有助于医疗机构及患者及时了解脑卒中诊治机构的分布,加强院前急救与医疗机构急诊的衔接,帮助患者有效就诊及转诊,减少院前延误。
此外,我国公众脑卒中防治健康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面-臂-言语-时间(FAST)”及“中风 1-2-0”等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识别后快速就医。一项调查发现,即使在识别出脑卒中症状后,有些公众也没有及时拨打急救系统的意愿,年龄(以中年人为主)、农村地
区、低教育程度、接受教育方式少等因素与之相关,因此,还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措施。
【推荐意见】
1.卫生主管部门应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
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脑卒中诊治系统。
3.根据不同地区、人群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民众早期识别脑卒中、及时到医院就诊。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目的是尽快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或血管内取栓治疗。
(一)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②心脏监护;③建立静脉通道;④吸氧;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②近期患病史;③既往病史;④近期用药史。
应尽快将患者送往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医院所需具备的条件应包括能 24 小时进行急诊 CT 检查、具备溶栓和/或血管内取栓条件)。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疑似脑卒中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附近有条件的医院。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有限,及时评估病情和快速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建立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尽可能优先处理和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以专业化的脑卒中医师、护士和康复人员为主,进行多学科协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系统综合的规范化管理,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卒中单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残疾率。
【推荐意见】
收治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设立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的 60 分钟内完成脑 CT 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溶栓和/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条件的应进一步缩短时间。

落实“百万减残工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编审: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
联系邮箱:wsbnfw@vip.163.com

END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