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30日发布 | 1056阅读

【会议报道】GBM国际大咖在线暨北京天坛医院-深圳二院脑胶质瘤诊疗MDT专家研讨会成功举行!

神外资讯





2022年9月25日,由再鼎医药主办的GBM国际大咖在线暨北京天坛医院-深圳二院脑胶质瘤诊疗MDT专家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维平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李文斌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黄国栋教授担任主持,特邀美国奥兰多健康癌症中心脑髓肿瘤部Nicholas G. Avgeropoulos教授,携手国内十余名知名神经肿瘤领域专家,聚焦GBM诊疗难点和热点,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大会主席李维平教授作开场致辞: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国内和国际著名的神经肿瘤专家参与我们的会议。深圳市二院胶质瘤MDT已持续了近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宗旨是尽可能为广大国内同道提供更多、更新、更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新、更权威的指南;感谢再鼎医药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主席李文斌教授致辞表示,非常感谢深圳二院举办的MDT会议以及GBM国际大咖连线会议。这两场会议在业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参加了很多次,每一次GBM国际大咖连线会议都邀请到不同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给我们国内专家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和信息,相信今天深圳二院MDT与GBM国际大咖在线会议结合会起到1+1>2的效果,期待今天的会议成功,也祝大家在会议期间有所收获。


Session 1







The Case for 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s——美国奥兰多健康癌症中心Nicholas G. Avgeropoulos教授



Nicholas教授首先介绍了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作用机制、适应证、NCCN指南建议以及在脑胶质瘤领域中的临床应用等内容。随后,Nicholas教授通过四例病例展示,分享了几点关于TTFields应用的经验和心得:(1)TTFields是一种抗有丝分裂疗法,利用低强度的交变电场通过便携式设备无创地杀死肿瘤细胞;(2)EF-14研究结果支持FDA批准将TTFields联合替莫唑胺(TMZ)作为GBM患者的标准治疗;(3)TTFields是NCCN指南推荐用于替莫唑胺辅助治疗新诊断GBM患者的标准I类治疗选择;(4)TTFields的局部最低剂量密度(LMiDD)≥0.77mW/cm³显著改善了GBM患者的PFS和OS。


一例复发胶质母细胞瘤软脑膜瘤播散的全程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勋教授



康勋教授首先对患者病史进行了阐述,随后对患者三次复发后的进展情况、治疗情况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患者为一名27岁女性,诊断为幕下胶质瘤,经过两次手术以及两次手术病灶的同步放化疗。在距离初次确诊23个月时患者出现脑脊液散播,采用TTFields联合化疗,患者小脑病灶持续稳定。此外还使用TTFields、靶向、化疗联合,截至目前,两次复发后患者生存已达18个月。


提问&讨论


陈凡帆教授:请教一下康教授,鞘注免疫抑制剂MTX走腰穿或脑室化疗囊,剂量会有不同吗?



康勋教授:没有不同,剂量完全是一样的。


陈凡帆教授:关于幕下散播或远端散播的肿瘤,如何进行处理?



Nicholas教授: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我们很难再进行放疗。无论是在脑室还是小脑,TTFields能调整到枕叶和小脑方向,对病灶提供帮助。对于那些本身免疫已经受损,或者白细胞水平非常低的患者,TTFields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活检或分子分型检测,看它的表型是否发生了变化。


李文斌教授:对于复发GBM患者,是使用“TTFields+贝伐珠单抗”还是“TTFields+PD-1”?



Nicholas教授:在EF-14研究中,复发GBM的二线治疗是可以使用贝伐珠单抗的,也就是第一次进展后在TTFields基础上再加上贝伐珠单抗,可以达到1+1>2的效果。目前还有一个新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最终数据还没出来,但我认为联合疗法是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的。像TTFields或激光疗法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其能帮助释放抗原,使得PD-1的治疗更为有效,同时也能减少激素的使用。TTFields联合PD-1能起到增敏作用,进而增强其抗有丝分裂效果。


Session 2



胶质瘤病例MDT讨论环节由黄国栋教授主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凡帆教授首先带来三例胶质瘤病例汇报,随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林帆教授、刘静博士、李美香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勋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徐志渊教授以及Nicholas教授,就胶质瘤病例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Case 1:少突胶质细胞瘤



病例1:患者为30-40岁男性,分子病理诊断显示IDH 1弱阳性,1p/19q杂合性共缺失,诊断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2级),采用术后放疗同步TMZ化疗+TMZ辅助化疗(5/28方案)进行治疗。辅助化疗完成1周期后患者停止后续治疗。



讨论:



陈凡帆教授:对于此病例,一周期后续是否考虑行PCV化疗(丙卡巴肼可能今年可及)?



康勋教授:患者肿瘤并没有得到完整切除,同时并未进行足够放疗,因此对于后续治疗,建议相对积极一些。如果PCV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PCV治疗;但如果短期内不可及,建议联合替莫唑胺进行6个周期的标准治疗,因为治疗时机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




Nicholas教授:就我的经验而言,替莫唑胺和PCV在短期内治疗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疗效相对一致,但长期而言PCV的疗效更好。鉴于PCV方案的副作用较大,如骨髓抑制,因而使用PC方案可以作为一个选择。




李文斌教授:这里没有看到患者的MGMT状态,如果MGMT甲基化阳性且比例较高,可以考虑先完成替莫唑胺6疗程化疗。PCV方案在少突中的推荐级别高,后续可以观察复查,合适的时机选用。


Case 2:少突星形双标型胶质瘤



病例2:患者为41岁女性,因“突发头痛5天余”入院,既往有IgA肾病史,MR示左侧额叶囊实性占位,诊断为胶质母细胞;采用术中扩大切除肿瘤,术后复查Flair无残留,影像学全切;术后病理显示少突星形双标型胶质瘤。



讨论:




Nicholas教授:该病例的病理报告做的非常好。对患者预后影响最大的是IDH突变,应按照胶质瘤最强的表型进行治疗。TMZ同步放化疗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建议患者进行6个周期的TMZ治疗。在同步放化疗后,一定不要让肿瘤侵犯到语言中枢。另外,化疗方面可以采用IMRT或质子放疗来对患者实施更加精准的治疗,避免肿瘤周围脑组织受到损害。


Case 3:右侧枕部脑膜瘤三次术后复发



病例3:患者为69岁男性,因“复发脑膜瘤放疗3+月,右枕部疼痛2+月”入院,接受右侧枕大神经射频热凝术+神经阻滞术,术后疼痛缓解。术后10天,患者出现脑积水,幕下出现病变,病理诊断为脑膜瘤3级。



讨论:



林帆教授:该病例患者的病程很长,根据术后10天的增强图像,对比之前的平扫图像,并非出血,也非结节样强化,因此考虑复发可能。根据患者8月初的CT增强图像,考虑除放化疗因素外,一部分是由于贝伐珠单抗的原因。因此可以判断术后肿瘤,包括幕下病灶,进展得很快。



刘静博士:看该患者的肿瘤切片,脑膜瘤形态完全看不出,已经丧失了经典的脑膜瘤的形态。患者有脑膜瘤病史,我们主要往脑膜瘤方向去做,但大部分脑膜标记都呈阴性。根据新版WHO CNS 5引入的CDKN2A和TRET两个分子,如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和TERT突变即诊断为3级脑膜瘤,以及结合免疫和分子特点,我们将该病例诊断为间变性脑膜瘤(WHO 3级)。我有一个疑问是,患者已经生存了32年,想请教下各位教授,三级脑膜瘤有能存活这么长时间的吗?




徐志渊教授:患者在今年4月份做过射波刀,现在时间还很短,不到半年。通常这时如果进行再程放疗,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我们一般不会考虑。除非是再程手术期间将原来放疗的高剂量区都切除,我们才可能对患者进行放疗。




李文斌教授:鉴于术后因贝伐珠单抗的影响造成影像不清楚,我建议马上复查一下,确定患者是否还有现在的情况。对于患者是先手术还是先放疗的问题,我认为能先手术就先手术。其次,对于间变性脑膜瘤,其预后和GBM相似,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给予药物治疗。下一步我们即将开展一项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该试验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小分子治疗脑膜瘤的试验,也会邀请深圳二院加入。




康勋教授:对于这类脑膜瘤患者,在内科治疗上,除非其有二代测序基因突变靶点能明确地指示我们进行诊断性的靶向治疗,否则基线治疗也没有特殊之处。我想提几点我个人的建议:(1)基于患者影像显示的脑积水和侧脑室受压,可以考虑行脑室分流术,改善患者的脑积水状况;(2)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做腰椎穿刺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脑脊液播散的情况;(3)在没有特别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可以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PD-1从辅助治疗角度来讲不太建议使用;(4)化疗方面,可以选择一些透脑效果比较好的化疗药物,比如之前我们有数例患者使用依托泊苷+铂类化疗,实现了病灶PR。




Nicholas教授:这一个很好的病例回顾,各位专家已经说得非常全面。我认为在治疗的顺序上,首先要进行MRI检查,其次进行手术治疗,然后是化疗。在化疗时建议使用贝伐珠单抗来缓解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因为目前除了贝伐珠单抗以外,也没有其他特别好的治疗药物。但术后使用贝伐珠单抗可能会造成手术伤口愈合延迟,因此我们可以进行NGS测序,使用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来抑制炎症反应。同时我也赞同考虑使用依托泊苷+铂类化疗作为最终的一线治疗选择。此外,鉴于该肿瘤的高度侵袭性,我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所产生的毒性都会比较强,患者预后也会不太乐观。


会议总结


大会主席李维平教授作会议总结:感谢各位专家的参与,今天的会议非常精彩。Nicholas教授对于TTFields的讲解非常全面,尤其是通过4个病例诠释了TTFields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康勋教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成功的病例,即复发性胶质瘤脑膜转移的病例,强调了TTFields在治疗中的作用;陈凡帆教授报告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间变性WHO3级胶质瘤病例,尽管病例很复杂,但基于大家的讨论意见,后续我们可以为患者制定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争取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再次感谢与会专家,感谢再鼎医药公司,期待在下个月深圳二院胶质瘤疑难病例MDT会上与大家再次相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