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大学的师冰洋等构建CRISPR-Cas9纳米胶囊,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在体外GBM细胞培养、小鼠原位GBM模型和PDX模型中,明确其生物安全性、靶向性、高效性及显著的基因治疗效果,结果发表于2022年4月的《Science Advances》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Zou Y, et al. Sci Adv. 2022 Apr 22;8(16):eabm8011. doi: 10.1126/sciadv.abm8011. Epub 2022 Apr 20.】
研究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颅脑肿瘤。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可以在细胞水平及体内快速、高效、精准完成。然而,其向脑部递送的生物安全性、靶向性及血脑屏障(BBB)渗透性等,是GBM治疗中的巨大挑战。近期,河南大学的师冰洋等构建CRISPR-Cas9纳米胶囊,应用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在体外GBM细胞培养、小鼠原位GBM模型和PDX模型中,明确其生物安全性、靶向性、高效性及显著的基因治疗效果,结果发表于2022年4月的《Science Advances》在线。
研究方法
作者构建angiopep-2肽修饰的、二硫键交联聚合物包裹的CRISPR-Cas9纳米胶囊ANCSS(Cas9/sgRNA),免受核糖核酸酶的降解和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同时研究团队在监测其生物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小鼠原位GBM模型和PDX模型,进一步验证其参与GBM基因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
1. CRISPR-Cas9纳米胶囊的构建
图3. CRISPR-Cas9纳米胶囊在小鼠原位GBM模型中的基因治疗效果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该研究构建的具备生物安全性的CRISPR-Cas9纳米胶囊能够有效透过BBB,将CRISPR-Cas9系统完整地、特异性地递送到GBM中,从而高效地发挥GBM基因治疗效果。其有望应用于GBM及其它脑肿瘤的基因治疗,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