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例
概
述
2020年12月接诊一例来自重庆的12岁男性患儿(身高:151cm,体重:46.0kg)。主诉:头痛、呕吐20余天,加重2天。患儿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额部为著、伴恶心呕吐,呕吐后头痛稍有缓解。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颅内占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示:神情、精神弱,痛苦面容,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门诊头颅CT显示:右额叶团块状低密度影;MRI显示:右侧额叶团块状囊实性病灶、囊性为主,呈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71mmx58mmx57mm,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图1)。鉴于患儿高颅压症状明显,急诊入院行囊腔穿刺,经囊液抽吸后,头痛明显缓解。
图1 术前头颅CT示:右额叶团块状低密度影;MRI示:右侧额叶团块状囊实性病灶、囊性为主,呈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71mmx58mmx57mm,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
患儿右额囊实性占位,手术指征明确,于2020年12月31日行冠切右额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囊实性,囊液呈深棕色、清亮;近中线颅底部位为肿瘤实体,灰红色、质软、烂鱼肉样,血供丰富,内含沙砾状钙化,血供来源于右侧大脑前动脉分支,电凝切断后,出血明显减弱。肿瘤镜下全切,后方右侧脑室额角开放,下方显露鞍区,右侧视神经、颈内动脉保护完好,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未输血。术后患儿状态好,当晚CT及术后一周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图2)。术后病理回报:胶质母细胞瘤 (WHO Ⅳ级);免疫组化:GFAP(+),Olig-2(局灶少量+),Ki-67(约40-80%),Syn(+),INI-1(+),BRG-1(+),CK(-),EMA(灶+),CgA(散在+),S100(灶+),CD99(散在+),Fli-1(-),Vimentin(+)。基因检测:H3F3A野生、IDH1/2野生、TP53突变、PDGFRA扩增、MYCN扩增、EGFR扩增。按照新版WHOCNS肿瘤分类,整合诊断为: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H3及IDH野生型(CNS WHO 4级),患儿术后两周恢复好,未见新增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顺利出院(KPS:80分),回当地医院继续后续标准治疗。

图2 术后当晚头颅CT及术后一周头颅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治疗体会

2021年6月30日,著名神经肿瘤学杂志《Neuro-Oncology》发布了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2016年第4版分类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从儿童分类中删除,并首次提出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Pediatric-type diffuse high-grade glioma,DHGG)这一概念[1]。根据新版分类,儿童型DHGG共分为6型,具体见表1,除了DMG伴H3 K27改变已在第4版中出现外,其它5种亚型均为首次提出。

儿童患者不再使用GBM这一概念,仅在成人中保留,是因为儿童GBM与成人GBM无论在基因组学特性还是治疗效果上完全不同[2,3]。由于儿童型DHGG为全新概念,迄今只应用了两个月,因此本文的治疗体会将继续沿用儿童型GBM这一名称。儿童GBM与成人GBM在分子表达上的具体差异及临床意义见表2。


另外,儿童型DHGG预后明显好于成人。近年来,国内外在标准治疗(手术切除+放疗+替莫唑胺(TMZ)治疗)基础上,应用诸多全新治疗方式,成人GBM预后仍然较差:1年生存率约41.4%,5年生存率约5.8%[13],无进展生存期(PFS)约3.2个月,总生存期(OS)约13.6个月[14];与此对照,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近十年16岁以下经过标准治疗临床资料完备的65例GBM患儿,1年生存率61.5%,2年生存率为32.3%,5年生存率为12.3%,OS达24.3个月,远好于成人,治疗效果与国际著名儿童神经医学中心基本一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例患儿整合诊断为: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H3及IDH野生型(CNS WHO 4级);基因检测结果:H3野生,IDH1/2野生,TP53突变,PDGFRA扩增,MYCN扩增,EGFR扩增。虽然肿瘤切除彻底,但基因检测提示预后差,有待进一步随访证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