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3日发布 | 1470阅读

潘燚教授:Rapalink-1靶向GBM干细胞并与TTFields协同作用以降低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

潘燚

广东省人民医院


导语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预后很差的疾病,5年OS不足3%;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加入使新诊断GBM患者的中位OS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20.9个月。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s)驱动,GSCs是具有干细胞样特性(包括自我更新、高增殖率以及生成和再生肿瘤后代的能力),调节上皮样间质样转化(EMT),使肿瘤细胞有更大的活性和治疗耐药表型,GBM的耐药由干细胞样细胞行为和上皮样间质转化驱动的。雷帕霉素靶点(mTOR)是包括GBM在内的肿瘤的标志性信号通路,在临床研究中经常被视为治疗靶点。


mTOR信号活性升高与EMT的激活和GSCs的维持有关。阻断mTOR信号由于治疗耐药性或治疗后信号抑制,其临床运用受挑战。


新一代mTOR抑制剂同时靶向网络的两个分支(mTORC1和mTORC2)- 也被称为Rapalinks ,在GBM的实验试验中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本研究通过GBM类器官干细胞模型,功能上验证一种新的治疗策略——mTOR双重通路抑制剂Rapalink-1(RL1),并揭示机制。本研究还探索了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和最佳标准治疗化疗替莫唑胺(TMZ)的联合。三者结合是否能逆转GBM耐药?让我们一探究竟。



专家简介

潘燚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家肿瘤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赴丹麦欧登塞大学攻读肿瘤学博士。以第一作者在Radiotherapy & Onc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SCI文章,作为PI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省、市级多个课题


审批号:ZMCNNP20210830002
有效期:一年,过期资料,视同作废。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