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1日发布 | 2191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上世纪逝于脑肿瘤的最著名人物

脑医专题汇


1937年7月11日,84年前的今天,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因颞叶胶质瘤抱憾长终,他被认为上世纪逝于脑肿瘤的最著名人物。








1898年9月26日,乔治·格什温出生在车水马龙的纽约。这个男孩从小就活泼得过分,不仅对自己的学业毫不上心,更是频频惹是生非,能把一整条街道变成他的游乐场,这让他的父母伤透了脑筋。在小乔治六岁时,一场意外的“演奏”为他推开了一扇天赋的窗户——在路过一家商店的橱窗时,他听到了从一架自动钢琴中流淌出的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F大调旋律”的乐声,并且为之驻足陶醉。这是他与音乐之美的第一次神奇邂逅。
 
乔治十二岁时,母亲给他的哥哥艾拉买了一架钢琴。但艾拉很快就对这件乐器失去了兴趣。然而,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乔治却用这架钢琴娓娓奏出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旋律,震惊了全家,乔治也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很快,乔治通过仅仅几次音乐课,展露出了更多的非凡才华,这引起了当时著名的钢琴教师查尔斯·汉比策的兴趣。查尔斯接手了这位天才学生的钢琴教学工作后,一方面改进了乔治的圆音技巧,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他对钻研海顿、莫扎特、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等大师音乐的热忱。



1914年,十六岁的乔治说服母亲同意他辍学去做一名“歌曲推广员”的工作,这份工作给他的钢琴技巧打造了绝佳的舞台,让他可以充分地磨炼自己的演出能力,在这份工作中,他还锻炼了即兴演奏的才能。1916年,他被一家音乐公司相中,签订了他的第一份歌曲创作合同,并出版了他的一些早期作品。随着演艺事业的风生水起,百老汇成了他的目标。1918年,美国音乐出版商马克斯·德雷福斯发现了乔治的才华,乔治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作。在发表单曲一年后,乔治创作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剧,也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创作中,乔治创造性地把爵士乐、流行风格与古典音乐的元素结合起来,摸索出了独特的曲风。1924年2月12日,他创作的“蓝色狂想曲”首次在纽约音乐厅演出。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演出中,乔治的名字也传遍了欧美国家的大街小巷。



职业音乐人的道路是艰苦的,乔治每天都要高强度工作五个小时以上。不过在乔治的童年时期,他一直是个精力充沛的、“过分”健康的小孩,他每天都要和自己的伙伴们一起跑来跑去地玩耍,他也从来没怎么生过病。当时让他父母极其头疼的旺盛活力,现如今却使他能够投入无穷的创作和演出,也使他和身边的亲友们忽略了他偶尔出现的“小毛病”。


1922年,在乔治创作他的歌剧《蓝色星期一》的时候,他开始出现了间接性腹痛和便秘的症状,并且逐渐演变成固定的慢性疾病,但总是找不到病因。由于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他多次向不同医生咨询治疗这些症状,但总是无果。同年,他开始筹备歌剧《乔治·怀特的丑闻》的演出。这部歌剧中所有参与演出的音乐家和歌手都没有舞台经验,所以这部歌剧的排练过程完全是异常辛苦的折磨,而乔治则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到了首映当天,他的压力到达了顶峰,在此之后,他的“胃病”就加重了。为了缓解自己的不适症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乔治的饮食一直非常规律谨慎,他总是在一本小本子上写下他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但病情仍在慢慢加重,他也吃得越来越少,经常只能吃一些蛋糕或一点面包充饥。他仍在不断地寻医问药,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可能是压力导致的痉挛性结肠炎、慢性神经症或作曲家综合症,但治疗总不见成效。
 
不过,除了“胃病”以外,乔治的健康并没有其他别的问题,朋友们也就放下心来。他所创作的歌剧和音乐作品为他带来了辉煌的成功,也让西方音乐界真正认识了这位天才。与他的天赋相匹配的是,喜好运动的乔治·格什温是一个自信、自律的人,他不仅有着健壮的体魄,更有着强韧的精神,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既不会沮丧、也不会焦虑的成功的音乐家。然而,在乔治开始出现肠胃不适的三年后,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了。
 
1925年12月3日,是乔治的《F大调协奏曲》在“环球剧院”首演的日子,一向自信坚定的乔治却突然有了怯场的表现。在此之前,他的朋友或其他合作过的音乐家从来没有见过他因为演出而焦躁不安,但就在这天的下午,他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在音乐会的上半场,他甚至因怯场影响了演出,管弦乐队的指挥不得不反复在台上暗示让他冷静下来。

在这次怯场引发的演出事故后,乔治再未出现过其他异常。1928年,他前往欧洲旅行,访问了维也纳、巴黎和伦敦等音乐之都,并拜访了作曲家阿尔班·伯格(Alban Berg)和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拉威尔更成为乔治一生中的至交好友,他尤其欣赏乔治的即兴钢琴演奏。回国后,他的音乐生涯一帆风顺,他创作的音乐剧在百老汇和全美大获成功。1932年,乔治创作的《我为你歌唱》,因对美国总统选举予以辛辣讽刺,而荣获普利策奖。乔治已然成为美国和欧洲音乐界的重要人物。



与他成功的事业不同,即使他谨慎地保持着健康的生活状态,1931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也渐渐不受控制地糟糕起来。1934年,他开始创作歌剧《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创作之余,他一直在与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作斗争。在完成《波吉与贝丝》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似乎发生了变化,他的创作灵感也几乎消失了。灵感的消失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因此他不得不请俄罗斯著名精神病学家格里高利·齐尔博格(Gregory Zilboorg)为他进行精神分析和治疗。然而,由于没有找出改变他性格的根源所在,乔治一直饱受焦虑折磨,直至逝世。
 
1936年,为制作一部音乐剧电影,乔治和哥哥艾拉搬到好莱坞。在好莱坞工作期间,乔治为三部电影创作了音乐,但他并不满足于枯燥乏味的电影事业。他想回到纽约,在百老汇进行作曲演出。与此同时,他的性格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变得暴躁易怒,也出现了抑郁症状。

1937年春,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的乔治突然出现头痛和眩晕。直到2月11日下午,正在与洛杉矶爱乐乐团一起练习的乔治在指挥交响乐团时突然失去了平衡,差点摔倒。仅仅几秒钟后,他又恢复了正常,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同一天晚上的音乐会上,他再次出现明显的癫痫发作,但因为乔治没有痉挛和抽搐的表现,只是僵硬地直立着,现场的观众并未发现异常。片刻后,他就像上午那样恢复了正常。音乐会结束后,乔治说他闻到了一股像烧焦的橡胶一样的恶臭气味。他再次去寻求医生的帮助,也将头疼、幻觉和突然“僵直”的情况反馈给了医生。但由于头部X光、心电图和各种检查都没有显示出任何异常,也无人意识到他的“僵直”其实是癫痫发作,他的种种异常仍被认定是压力过大导致的精神问题。



时日渐长,艾拉的夫人莱昂诺尔·格什温敏锐地对乔治的变化感到不安,她发现乔治已经到了会突然说不出话、把巧克力捏碎当做奶油、吃饭时会把食物和水洒在餐桌上的程度,她怀疑乔治患上了精神疾病,并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将乔治送到一处安静的地方休养,然而,乔治头痛和闻到恶臭的嗅觉幻觉仍没有任何好转。
 
1937年6月,乔治的病情恶化严重。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神采奕奕,也失去了创作的热情,他变得忧郁、冷漠而沮丧。早晨醒来时,他总是头晕目眩,有时甚至觉得周围环境在上下移动,他的头痛发作得越来越厉害,他的焦虑、不安和易怒等异常也与日俱增。一天晚上,乔治和艾拉以及他的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突然,他跳起来跑回自己的房间,抱怨着头疼得厉害,就上床睡觉了。这晚之后,艾拉两天没有见他离开过房间。此外,他甚至患上了恐光症,朋友们经常发现他坐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无表情地盯着来探望自己的人。他甚至说不出自己到底坐了多久,他只觉得自己的精力、活力和生活的乐趣都干枯殆尽了。

1937年7月8日,乔治想为探望他的西梅尔医生演奏一首曲子,但突然他开始头疼、发抖,无法控制自己的手和手指。7月9日晚,乔治在为戈尔德温·弗利乐队作曲时,突然昏倒在地,照顾他的人将他紧急送往医院。直到那时,令乔治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的罪魁祸首才显露出他的真面目——他的大脑中有肿瘤存在。莱昂诺尔辗转找到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为乔治治疗,在听了乔治的状况后,库欣推荐了沃尔特·丹迪(Walter Dandy)医生。丹迪医生赶到后,乔治的情况已经变得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7月11日凌晨,丹迪医生切除了乔治右侧颞叶的一个巨大脑瘤,这个肿瘤组织随后被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但乔治的病情已经无可挽回。即使幸存下来,大脑的损伤也会使他有不可逆转的偏瘫等并发症,这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来说将与地狱无异。1937年7月11日清晨,乔治·格什温治疗无效去世,享年39岁。



早期神经外科手术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手术显微镜的帮助,这往往使术者看不到肿瘤的真正扩散区域,也不知道肿瘤是否已经到达了大脑的深层结构。不仅如此,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只有大静脉和大动脉的出血才能被及时发现,而细微的小血管是看不见也无法被夹闭的。


乔治的案例表明,在1937年,神经外科手术仍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常常要在永久性的损伤(或残疾)与生存中做一道不能回头的选择题。

而在今天,当乔治·格什温首次发作和头痛时,现代的诊断方法如EEG、MRT或CT将帮助他诊断出胶质瘤的存在,他在手术中存活的几率更大,并且术后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等治疗手段也将有机会防止他的肿瘤复发。

点击查看GBM专栏

点击即可查看GBM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TIP!

在【脑医汇】APP搜索“GBM”“胶质母细胞瘤”,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