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机械取栓过程中,我们遇到了2例取栓支架损坏JET 7抽吸导管的情况,当取栓支架通过JET 7一次或两次后,我们发现JET 7导管的远端局部受损,盐水冲洗后该部位会像球囊一样膨胀,这类器械故障可能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因此,我们希望与神经介入同行们一起分享。

摘要:
在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常需要使用支架和(或)球囊进行辅助,从而确保载瘤血管通畅,同时优化动脉瘤的闭塞。美国市场有三大动脉瘤栓塞球囊辅助产品:Hyperglide单腔球囊、Transform单腔球囊和Scepter C双腔球囊,目前对这些球囊的有效性研究有限,用于动脉瘤栓塞的不同球囊类型的性能和压力要求尚不清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放射科的Joseph A. Knox等人开展研究,旨在通过一个体外动脉瘤模型系统来比较3种顺应性球囊系统的性能,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的《World Neurosurg》上。

摘要:
目前尚不清楚对于伴有颅外颈动脉狭窄、闭塞或不稳定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应行或者何时放置颈动脉支架,但在某些情况下面,放置颈动脉支架是必要的。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取栓术中颈动脉支架置入相关抗血小板策略的共识。该研究旨在提出基于共识的抗血小板管理策略,用于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中颈动脉支架置入相关抗血小板方案,报道如下。

摘要: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发病率占人口总数的3-5%。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普及应用,意外检出UIA不断增多。对于医患双方,UIA的处置均颇具挑战,因为需要权衡UIA破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的风险。此外其它因素,包括患者对于UIA破裂的焦虑也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为成人UIA的处置提供参考因素;并通过回顾UIA及患者特征对比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利弊;最后基于PHASES评分提出一种新颖、简单、实用的方法用于UIA的干预决策,报道如下。

摘要: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跨越式的发展,让更多的患者远离疾病的困扰。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我们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未知亟需解答,我们也在不断地否定中探寻真理。准确的评估术前缺血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对预测患者手术安全性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及时应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分析系统,术前核心梗死体积和临床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为此,全球脑卒中介入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们,对核心梗死的既往观点和现有评价模式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目前的核心梗死区并不能完全代表细胞死亡,为此提出了“生存能力不确定的严重缺血组织”的概念,认为最终梗死程度是初始成像时已经产生的组织损伤、再灌注速度,血液复流的质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作为笔者之一,想和广大同道说的是,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要轻易因为“核心梗死大”而轻易放弃患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病时间较短的年轻患者。

摘要:
神经影像学是检测、定性和预测急性卒中的重要工具,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亚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是一个迅速蓬勃发展的领域,为快速高效的成像分析提供了一条很有前途的途径。AI已经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成像,包括分诊、定量、监测和预测的工具。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道格拉斯医院放射科的Daniel S. Chow等人进行了此项综述,旨在总结AI驱动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评估的现状,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的《Am J Neuroradiol》上。
摘要:
颞下回(ITG)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视觉辨认、语言理解、决策及情绪调节等。了解颞下回的解剖及其白质束连接,对改进手术入路,避免损害纤维束传导通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既往文献中鲜有报道颞下回纤维束的连接在神经外科应用中的研究。澳大利亚威尔士亲王私立医院神经外科的Yueh-Hsin Lin等应用扩散光谱成像技术(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阐述颞下回纤维束连接与其它皮质区的关系,结果发表于2020年8月的《World Neurosurgery》在线上。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BM)具有高度的分子异质性和转录异质性。根据转录细胞状态和基因改变模式,GBM可分为经典型、神经元型、前神经元型和间质型等四种亚型。向间质型转化的GBM通常与促肿瘤性的巨噬细胞有关,而且常伴有治疗抵抗和不良预后。间充质相关的肿瘤巨噬细胞(mesenchymal-associated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MA-TAMs)在肿瘤诱导极化状态、抗原提呈、免疫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的Jason K. Sa等对MA-TAMs进行全面的转录分析,并确定其在GBM中的特征和控制GBM转录细胞状态的核心调控因子,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8月《Genome Biol》在线。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类侵袭性强、致死率高的恶性脑肿瘤。胶质母细胞瘤通常抵抗常规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颅外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成功经验并未转化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能否对胶质母细胞瘤启动抗肿瘤免疫治疗已引起重视。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科和脑肿瘤中心的Tobias Weiss等将针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异性基质蛋白抗体与两种不同的免疫刺激细胞因子相结合,产生融合蛋白分子;同时设计在全身性给药后通过静脉直接将细胞因子传递并积聚到肿瘤的实验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

摘要:
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可导致脑水肿、脑积水,颅内压急剧升高,甚至脑疝和死亡等严重后果。去单侧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DHC)是治疗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已有DESTINY、DECIMAL和HAMLET等试验研究发现,18~60岁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患者行DHC手术后生存率增加;荟萃分析显示,DHC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通过脑灌注压检测分析脑梗死体积可以决定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目前认为,脑梗死体积≥145ml,应行外科手术治疗;脑梗死体积可能是神经功能预后及术后死亡的预测因素。美国夏洛特卡罗莱纳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的Jonathan M. Parish等研究脑梗死体积与DHC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发表在2020年10月《World Neurosurgery》在线。

摘要:
美国AHA和ASA自发性脑出血(ICH)管理指南建议,对于收缩压(SBP)在150-220mmHg、无快速降压禁忌证的ICH患者,SBP快速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级推荐,A级证据);可有效改善功能预后(IIa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SBP>220mmHg的ICH患者,考虑持续静脉输注降血压药和严密监测血压是合理的(IIb级推荐,C级证据)。指南认为,目前缺乏对SBP>220mmHg的脑出血患者强化降压的研究数据。美国密苏里大学神经科Zeenat Qureshi卒中研究所的Adnan I. Qureshi等对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Ⅱ(ATACH-Ⅱ)试验进行事后分析,评估初始SBP≥220mmHg的患者强化降压(目标为110-139mmHg)与标准降压(目标为140-179mmH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的《JAMA Neurol》在线。

摘要:
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sTBI)进行颅内压(ICP)监测是急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有创监测存在风险,而且部分患者ICP不一定升高。目前鉴别ICP增高风险的手段有限。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内科的Nick M. Murray等研究早期用于识别ICP增高的CT扫描标记物,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的《J Neuroimaging》在线。

摘要:
IDH野生型(IDHwt)WHO Ⅱ级胶质瘤发病率较低,但具有明显异质性;目前尚不清楚影响此类肿瘤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因素。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Giulia Berzero等通过对比IDHwt WHO Ⅱ级与IDH突变型(IDHmut)WHO Ⅱ级和IDHwt WHO Ⅲ级弥漫性胶质瘤分子学特征,确定影响IDHwt WHO Ⅱ级弥漫性胶质瘤的预后因素,结果发表于2020年11月的《Neuro-Oncology》在线。

编译作者:王文佳 花玮
摘要:
高级别胶质瘤(HGG)预后极差。研究发现,在安全范围内最大程度切除病变(EOR)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而且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可以帮助提高EOR。1.5T iMRI-T1增强序列可将胶质瘤EOR从76%提高到96%。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诊断与介入神经放射科的Tom Finck等发现采用3.0T iMRI的黑血(Black Blood,BB)序列可以更好地辨识残留病灶,评估HGG手术切除程度,结果发表于2020年6月《Cancers》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