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神经介入
编译作者:李磊
摘要:
成年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IA)的患病率约为3%。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可产生灾难性后果,这强调了识别UIA发生和大小的潜在可改变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既往研究通常都是在小范围、高度选择的人群中进行UIA的风险因素分析。因此,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放射科和核医学科的Meike W. Vernooij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在普通成年人群中研究广泛的潜在决定因素与UIA的发生和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的《Stroke》上。
编译作者:李磊
摘要: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假性闭塞和真性闭塞的鉴别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计划中很重要。既往研究提示传统的术前成像方法(包括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假性闭塞时结果不甚理想。最近,可以显示颅颈部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多时相CTA(multiphasic CTA,mCTA)已被提出作为一种显示闭塞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的成像工具,其可能有助于可视化颈段ICA假性闭塞患者的延迟动脉血流。因此,来自韩国天主教大学医学院首尔圣玛丽医院放射科的Jinhee Jang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比较了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段ICA假性闭塞与颈段ICA真性闭塞的mCTA表现从而确定其诊断价值,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6月的《Stroke》上。
编译作者:孙博文
摘要: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NASH)包括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预计未来十年CSDH发病率将从10.35/100000增加到17.6/100000。NASH的发病率取决于年龄,大多数发生在≥65岁患者身上,≥65岁患者发病率达80.1/100000,≥80岁患者发病率达127.1/100000。弥漫性脑萎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频率增加,老年患者跌倒频率增加,都被认为是导致NASH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保守到手术干预,尚无老年性NASH的最合适治疗方法。目前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方法,早期研究表明与常规手术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除了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外,MMA栓塞术的益处来自于对硬膜下血肿的潜在病理生理学的靶向性干预(即切断供应硬膜下血肿的未成熟毛细血管),这可以减少硬膜下再出血和复发。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美国15个中心接受MMA栓塞术治疗NASH的老年患者队列,并描述该人群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相关结果于2020年9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编译作者:张永智
摘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取栓治疗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为辅助血管内取栓治疗(Endovascular Thromboectomy,EVT)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其证据还非常有限。替罗非班作为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并被中国神经介入医师协会推荐作为EVT的一项辅助治疗。然而其推荐也是基于其单独应用和静脉溶栓辅助治疗AIS的安全性,在EVT中的辅助作用还没有被证明。为此,我们比较了三组EVT患者,分别为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不应用替罗非班,目的是观察三种不同的应用方案中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如何。
02
脑血管外科
编译作者:蔡恒 陈晓霖
摘要:
烟雾病(MMD)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是血脑屏障(BBB)损害与烟雾病(MMD)起病的关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与脑和神经研究实验室的Xiaocheng Lu等在MMD患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中采用吲哚青绿(ICG)视频血管造影计算血流指数(BFI)评估皮质灌注以及荧光素钠(NaF1)分析BBB的通透性变化,进而研究MMD患者BBB损害与皮质灌注的关系,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的《Acta Neurochirurgica》在线。
编译作者:张鹏 郑锋
摘要: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但对影响ICH患者远期死亡率的因素和与慢性脑损伤的MRI成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法国里尔大学医院神经科学和认知研究中心的Marco Pasi等开展研究,分析自发性ICH后30天幸存患者远期死亡的因素及慢性脑损伤MRI成像表现;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的《Int J Stroke》在线。
03
脑肿瘤类
编译作者:魏若伦 徐涛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BM)软脑膜播散(leptomeningeal spread,LMS)是其严重的并发症。1931年首次报道,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随脑脊液流动转移至软脑膜。Vertosick等评估600例GBM患者发现,LMS发生率约4%左右;由于缺失部分无症状及未及时诊断的病例,该数据被严重低估。以后研究发现,LMS并不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后期进行尸体解剖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GBM患者均发生LMS。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C Birzu等收集198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医学数据库中有关GBM与LMS的研究资料;经过筛选155篇研究纳入统计,进行GBM的LMS机制、预后及治疗分析,结果发表于2020年7月的《The Oncologist》。
编译作者:王文佳 徐涛
摘要: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为位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或蝶骨嵴的半球形、均一强化的肿块。大多无明显症状;大型的脑膜瘤因占位效应明显,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或视力下降,但发生颅外转移极少见。美国内华达大学医学院的Bryce D. Beutler等报道1例78岁复发脑膜瘤合并肝转移患者,文章发表于2019年11月的《Radiology Case Reports》。
04
功能类
编译作者:胡柯嘉 李楠
摘要:
有研究表明,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效。在最佳刺激参数下,对内囊腹侧前肢(ventral 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vALIC)电刺激可迅速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情感变化。OCD是一种精神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2%。其主要症状为焦虑、强迫思维(obsessions)和重复行为(compulsions)。患者通常接受认知行为治疗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选择氯米帕明或SSRI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但仍有10%的强迫症患者对治疗不敏感,症状仍持续存在。对于这些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选择,该疗法用电脉冲选择性刺激局部脑靶点区。DBS已经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和成瘾等。对于强迫症,最常见的靶区包括纹状体区域,如伏隔核(NAc)、腹侧内囊或腹侧纹状体和内囊腹侧前肢(vALIC),以及丘脑底核、丘脑下脚和最近提出的内侧前脑束。在优化刺激参数后,vALIC-DBS患者可获得一系列症状改善,首先是焦虑和情感变化快速改善,随后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逐渐减少;但需要数周或数月治疗时间,甚至需要联合治疗。
编译作者:胡柯嘉 李信晓
摘要:
大脑半球切除术是治疗继发于单侧大脑半球较大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有效手段。适合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儿童通常有先天性偏瘫,受累半球为非语言优势半球,在这种情况下,术后很少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可以进行大脑半球切除术的难治性癫痫儿童患者,应尽早实施手术,最大限度的利用神经可塑性窗口,获得最佳的预后,尤其是语言功能。但该手术在青少年和成人的应用研究和疗效报道较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的Robert A. McGovern等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16年在其医学中心接受大脑半球切除术的47例16岁以上患者的数据,包括临床特征、脑电图、影像学、神经心理学、手术和功能状态资料,评估成人和青少年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的癫痫发作控制效果和功能预后,结果发表于2019年12月的《Epilepsia》杂志。
05
创伤类
编译作者:游炜 杜倬婴
摘要:
文献报道在急性脑出血(ICH)患者中,MRI的弥散加权序列成像(DWI)上观察到的潜在隐性脑梗死发生率占15%至41%,其发生率比临床上缺血性卒中高得多。此类DWI序列成像病灶通常是点状病灶,其空间位置似乎与脑血肿病灶没有明确的关系。目前认为,这些DWI序列上的病变与微血管病变有关,尤其是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但病因和意义尚不清楚。美国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研究所神经内科的Santosh B. Murthy等假设在脑深部出血与脑叶出血的DWI序列成像病灶的发生机制不同,而且DWI序列成像病灶对ICH的预后有特定的影响;以此为前提,研究与DWI序列成像病灶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脑出血部位和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JAMA Neurology》在线。
06
基础研究类
编译作者:傅楚华 陈灵朝
摘要:
诊断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是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关键,但是无创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区分真正的复发和假性进展。即使组织活检鉴别肿瘤复发和假性进展也有一定的难度。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的Todd C. Hollon等开展激发拉曼组织学(stimulated Raman histology,SRH)和深部神经网络相结合鉴别胶质瘤复发与假性进展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07月的《Neuro-Oncology》在线。
07
颅底和内镜
编译作者:吴治群 周川
摘要:
在内镜下经鼻颅底手术开展以来,人们一直不断努力实现改善立体的视觉质量。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Yoichi Uozumi等分析3D-高清晰度(3D HD)和2D-4K超高清晰度(2D-4K HD)内镜系统间的特性差异以及各自在临床手术中的优点,并与常规2D标准清晰度(2D SD)内镜系统进行比较,结果发表于2020年9月的《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08
颅脑和脊柱畸形
编译作者:王斌 寿佳俊
摘要:
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常导致患者严重的、持久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目前建议早期手术减压(surgical decompression,SD)、提升血压和选择性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改善tSC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且推荐手术减压应在损伤后24小时内进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医学创伤中心的Marko Jug等分析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伤后24小时内行减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文章发表在2020年5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