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4日发布 | 2979阅读

中西对话:中外GBM诊疗进展访谈

GBM专栏

达人收藏

2019年3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医疗中心朱继光教授就此次脑胶质瘤学术大会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探讨了脑胶质诊疗的中西方差异,指出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国内无论是诊疗水平还是研究水平,能够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对中国脑胶质瘤的未来非常看好。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樑教授担任本次中西对话主持人。


中西对话:中外GBM诊疗进展访谈



王樑:

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精心组织下,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议程设计非常精彩,请江主席为我们介绍下此次大会的特别之处。




江涛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发起,2016年正式成立。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与前两届会议一样,继续秉承开放、分享和多学科交流的理念,是我国目前在脑胶质瘤领域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国际化,我们邀请了国际上在脑胶质瘤领域最著名的临床医生和技术研究人员参加本次大会,并作主旨演讲。其次是多学科参与,我们同时邀请了国内多位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院士,以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其他学科的临床医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科院从事技术研究和医学院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进行学科间交流分享。总体而言,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学术水平上是目前我们国家同类型会议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之一。


王樑:

朱教授您作为华裔神经肿瘤专家,您对本届大会有何感受?



朱继光教授: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有许多地方给我感受很深。实际上我和江涛教授2009年就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年江涛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一直努力钻研,培养了很多学生,做了很多脑胶质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这个团队在江涛教授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工作,据我所知现在已经出来一些结果。通过江涛教授和他团队的努力把中国脑胶质瘤研究和工作带到跟世界相近的水平,这其中包括临床试验。在我印象中,中国在临床试验这方面比较薄弱,但现在很多医生都已形成这样的理念开始重视临床研究。这些思想基本上和国外的一些思路是齐头并进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在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水平和欧美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小,并且这个现象并不是说只出现在大城市的那几所大型医院,我发现中国现在大部分医院的诊疗水平都在提高。

 


王樑: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两位教授认为相对于其他肿瘤,它的治疗有何特殊之处?



朱继光教授:

胶质母细胞瘤之所以难治,主要是因为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与正常脑组织间没有明显边界,使得手术治疗理论上无法达到全切,肿瘤极易复发。其次因为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使得标准放疗化疗容易发生抵抗,同时使得靶向治疗短时间内产生耐药,这些都使GBM治疗更具有挑战性。


江涛教授:

除了脑胶质瘤的异质性和侵袭性,血脑屏障透过率是另一个特殊之处,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在体部肿瘤应用很成功的药物,在脑部肿瘤很难进行复制。其次,脑胶质瘤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复杂,非常丰富,目前还没有一个靶向药物在治疗脑胶质瘤过程中获得成功。脑胶质瘤治疗还停留在早期阶段,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而在肺癌治疗中,它的治疗方案已经非常丰富,除了手术还可以进行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脑胶质瘤治疗远远落后于其他肿瘤。正因如此,说明脑胶质瘤诊疗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脑胶质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这次会议为中国临床医师和科学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能集中精力把脑胶质瘤作为突破口,进行克难攻坚,研发出更有成效的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王樑:

针对GBM的临床诊疗和研究,目前国际上取得了哪些最新研究进展?



朱继光教授:

GBM治疗方面,主要有两大新的治疗方法,分别是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和术中肿瘤残腔周壁贴敷BCNU缓释片,这两种最新的治疗方法目前中国还没有。我关注到中国卫健委发布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中已经提到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这种疗法,它在中国香港地区已经上市,我估计不久的将来大陆GBM患者就可以应用TTFields治疗。对于BCNU缓释片,其实它的效果不是特别好,用和没用差不多相差两个月生存期。但是我想,如果能把这几个治疗方法都结合起来的话,比如术中将BCNU缓释片放在瘤腔内,之后再结合放疗、化疗,或者加上TTFields治疗,这样联合治疗有可能效果会更好,并不会带来更多副反应,当然这些都还只是我的设想,需要临床数据进行验证。

 


王樑:

随着GBM治疗领域的发展,在传统标准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规范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想请江主任谈谈怎样落实GBM的规范化治疗。




江涛教授:

国家已经注意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普通老百姓得GBM后医疗花费非常大,并且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在中国,肿瘤的诊疗水平与美国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到:一定要解决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在“十八大”以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组织了在18个肿瘤领域里参考国内外标准建立规范化治疗指南,同时指出在制定规范时不要考虑这种治疗方法在国内有没有,只要考虑是否对这种疾病治疗是否有利。我们是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函委托,于2018年5月启动了《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撰写工作。所有撰写人员均来自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医生,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医生以及护士同事。历时3个月我们完成了这部规范,经过10家医院专家的校对和修改,最终在2019年2月将这份规范向全国进行推广。《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是一种法律形式,在规范中提到一些跟国际接轨的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些并没有在国内进行推广,比方说TTFields这个技术。有研究显示TTFields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我相信未来国家会在这方面给予一些政策支持,让这种好的治疗方法及时引入国内

 


王樑:

两位教授刚刚都提到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法?给美国GBM规范化治疗带来哪些变化?



朱继光教授:

在美国,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后先是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然后由学科领域带头人组织讨论会决定是否更新NCCN指南推荐。医疗保险和临床医生根据NCCN指南诊断、治疗和护理患者。EF-11和EF-14研究分别是一项前瞻性随机3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标准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TTFields治疗确实有效。因此,最新NCCN指南将TTFields推荐提升至一级证据。目前,TTFields在美国已经是全国范围内使用,对于新诊断或复发GBM患者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当然也带来新的问题是,患者治疗费用高,怎样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这是我们目前所要面对的。

 


王樑:

正如朱教授所说的EF-14是TTFields一个标志性的研究,研究结果也显示对新诊断GBM患者疗效非常好。那么,TTFields的治疗机制是什么?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有何优势?



江涛教授:

TTFields是一种无创的局部治疗方式,目前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新确诊和复发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该疗法操作简单,医护人员先将设备的电极(传感器阵列)贴在患者头皮上,然后通过调控 TTFields设备,向肿瘤释放低、中频交变电场。TTFields疗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必要成分,阻断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过程, 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缓和逆转肿瘤的生长TTFields可以通过调节频率来对抗不同类型的癌细胞。利用TTFields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可能主要因为以下4个方面:1. 可治疗深层肿瘤。电场疗法非均匀分布在治疗区域内,覆盖全部治疗部位的几何形状,换能器阵列之间并不衰减,因此可用于治疗位于深处的肿瘤。2. 可持续治疗。由于电场不具有半衰期,因此电场在治疗过程中不断递送。3. 精准靶向阻止癌细胞分裂。电场可以选择性的干扰产生高电荷物质的处于快速增值分裂期的癌细胞,导致其进入细胞自杀程序式死亡,而对于静止期及分裂期的人体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4. 电场疗法尤其适合脑瘤,因为肿瘤通常不会转移到远处,电场可以全面覆盖肿瘤体积。此外,大脑的非癌分裂细胞数量极少,使电场可以安全使用。

 


王樑:

据我所知,TTFields在美国已经投入临床使用,请朱教授介绍一下TTFields在美国的应用情况。您认为TTFields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如何?




朱继光教授:

TTFields治疗在美国也还是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仪器设备。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用过仪器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所以很多临床医生都还不知道TTFields。此外,在美国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不仅有神经外科(neurosurgeon)医师、神经肿瘤科医师(neuro-oncologist)、放疗科医师(radiation-oncology),还有很多肿瘤内科(medical-oncology)医师,且肿瘤内科治疗大部分的GBM患者。实际上,据我所知美国肿瘤内科现在还没有普及使用这个设备。全美国我估计只有5%~10%的GBM患者使用TTFields进行治疗。所以TTFields在美国的应用应该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刚才也说到,现在中西方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差距越来越小,TTFields刚刚在美国上市,中国就开始准备引进这种仪器,这点非常好。

 


王樑:

江主任您作为中国脑胶质瘤领域领军人物,您觉得在中国脑胶质瘤这些工作中,哪方面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未来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



江涛教授:

未来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状态是希望能够与实体瘤中肺癌、乳腺癌等一样,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20多年前如果不幸得了乳腺癌、肺癌也意味着死亡,但现在通过治疗,他们的生存期都得到明显延长,甚至达到20~30年。我记得上大学那时候儿童血液病死亡率极高,但是现在儿童血液病80%可完全治愈,剩下的20%可缓解,成人白血病50%可以缓解,取得的这些成绩都不是因为手术进步,而是因为药物的研发。


从美国开始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实际上为我们研究肿瘤提供很多范本。通过这些肿瘤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找到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中国有自己特点,人口基数大,患者多,可以提供更好的病例资源。其次,我们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多的发表在国际最高水平期刊杂志上。今年我们有不下10篇关于脑胶质瘤的文章在国际重要杂志发表,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研究水平在稳步提高。我相信通过这种跨国交流一定会促使脑胶质瘤领域科研方面的进步。我相信脑胶质瘤研究领域未来一定属于中国,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王樑:

确实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也是一个新方向,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物理治疗(TTFields)这样一些治疗方法的逐步发展,在国内外所有和脑胶质瘤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做出更多的进步,达到刚才江教授所说的与外周肿瘤或者血液病同等的一个水平。最后,请两位教授为我们的访谈送出一句话的寄语。谢谢!


江涛教授:

不断创新,才能发展!

朱继光教授:

继续努力,再攀高峰!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