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3月15-16日,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古城西安顺利召开!3月16日,多位脑胶质瘤专家齐聚一堂,召开了《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发布会,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读了最新版《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
本次发布会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学军教授作主持。杨学军教授先总体介绍了当天上午的精彩内容: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胶质瘤诊疗规范宣讲会的启动仪式;回顾2018年胶质瘤临床实验、组织病理、分子病理方面的进展;胶质瘤诊疗领域“指南与共识“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主题的辩论赛;MDT优秀团队展示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江涛教授对启动胶质瘤诊疗规范宣讲会进行讲话。江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2018年胶质瘤诊疗规范制定的背景,虽然该指南编写得比较匆忙,但都是由国家最优秀的专家团队进行高效率编写,在校稿过程中少有发现错误的地方,几乎接近完美,希望该指南能成为大家在胶质瘤诊疗中的工具书。
《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发布及宣讲会在江涛教授讲话结束后进行,杨学军教授为启动仪式主持,多位专家教授上台参加启动仪式,共同见证《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发布。
杨学军教授以“《中国胶质瘤诊疗规范》导读”为讲题,系统介绍了胶质瘤指南的结构、制作背景和制作过程。杨教授表示2018年版的胶质瘤规范是参考了以往的胶质瘤制定规范和来自国内外197篇文献内容而制定的。该规范的制定具有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的调整和提高有关肿瘤疾病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等意义。接着,杨教授向我们讲解了《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的结构组成:概述、影像学诊断、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治疗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五大部分。最后,杨教授重点向我们介绍了里面一些新的、重要的内容,例如,新版的诊疗指南增加了肿瘤电场治疗,并推荐用于新发GBM(1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2级证据)等。
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以“2018年脑胶质瘤临床进展瞰阅“为题,认为对胶质瘤整年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有益于我们了解整个学科的研究方向。马教授主要从胶质瘤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四个大方面全面地向我们进行讲解。
在化疗方面,马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MGMT阳性胶质瘤患者的2项治理研究。第一项研究表明在TMZ治疗下,灰区和甲基化患者相比较于真性非甲基化组GBM来说明显延长,尤其对于处于灰区的患者来说,应将安全性下界作为新分类方法中判断是否在GBM中进行非替莫唑胺治疗的界值;第二项研究是一项CCNU-TMZ联合治疗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GBM而获益的三期临床实验研究。在放疗方面,马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一项低分割加速放疗的二期临床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割加速放疗可以缩短放疗时间。
此外,马教授还介绍了一项四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二期实验,但是该实验结果处于争议阶段。而在GBM分子靶向治疗方面,马教授讲到三期临床实验有七项,二期临床实验有五十多项,但是真正成功的三期临床实验只有一个半,GBM的分子靶向治疗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最后马教授介绍了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DC疫苗方面介绍了一项DCVax三期临床实验;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治疗和病毒治疗方面也讲解了相应的临床实验;马教授强调重组脊髓灰质炎病毒取得了重磅突变,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免疫治疗法。
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智教授以“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新进展“为题,向我们介绍了胶质瘤分子病理在《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版)》中的四项更新内容。第一项更新内容是对IDH野生型胶质瘤的进一步认识。李教授强调有必要对IDH野生型星形(II级)或间变星形细胞瘤(III级)再分类。因为80%以上的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是被”低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或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第二项更新内容是对于H3K27M突变型胶质瘤的进一步认识。不是具有H3K27M位点突变的所有胶质瘤都诊断为弥漫性中线WHO IV级胶质瘤,而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内容:弥漫性(即浸润性)、中线部位生长(如丘脑,脑干和脊髓等)、H3K27M突变的胶质瘤、非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显局限性病变的和非节细胞胶质瘤发生于皮层等非中线等的胶质瘤才被定义和诊断为弥漫性中线WHO IV级胶质瘤。第三项更新内容是对于儿童IDH野生/H3野生型WHOII级病变的再分层。李智教授强调儿童和成人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儿童胶质瘤的遗传学特征的改变主要是BRAF V600E突变、MYB或MYBL1结构变化及扩增、FGFR1各种改变。根据儿童胶质瘤的遗传学特征可以将儿童IDH野生/H3野生型WHOII级病变进行弥漫性胶质瘤,伴MYB改变、伴MYBL1改变、伴GFGR1-酪氨酸激酶结构域重复、伴FGFR1突变、伴BRAF V600E突变和伴MAPK信号通路其他分子改变六种亚型。第四项更新内容是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否与替莫唑胺治疗敏感性或预后相关。
目前MGMT检测和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检测仍然存在争议、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不明确、没有准确且可重复的检测方法以及确切的阈值、是否能合理的挑选出真正适合TMZ治疗的患者以防止无效患者遭受药物毒副作用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版胶质瘤诊疗规范将MGMT甲基化情况分成真正的非甲基化(甲基化阈值<-0.28)、灰区甲基化(-0.28<甲基化阈值<1.27)和MGMT甲基化(甲基化阈值>1.27)三种。李教授表示甲基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甲基化和灰区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真正非甲基化患者、低甲基化MGMT(灰区)可能对TMZ治疗具有一定敏感性。最后李教授建议胶质瘤诊断步骤应该是:结合影像学特征的HE观察、确定为胶质瘤后应开展的IHC检测、用于明确分型的基因检测、明确分型和诊断四个步骤。
海南省肿瘤医院李安民教授团队以“各种指南与共识能挽救胶质瘤患者的生命吗?“为题,向我们介绍了胶质瘤的一些创新疗法和治疗策略。如进行局部肿瘤应进行瘤区局部治疗治疗、重视”第一次打击“的重要性、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坚持长时程的治疗等。李安民教授团队认为胶质瘤的治疗分期应该分为预防期、相持期和胜利期,并强调胶质瘤的治理是颅内肿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不能仅依靠医生精湛的手术技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而是需要经治的医生创造新的有效治疗方案,拟定适合肿瘤特征与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法,为患者赢得生存的空间。各种”指南“与共识不能束缚对恶性肿瘤治疗的创新理念与临床应用的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秦智勇教授主持关于胶质瘤诊疗领域的“指南与共识“的临床实践意义的辩论赛。正方代表是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脑胶质瘤MDT团队,正方的主题是脑胶质瘤的指南和共识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从手术、病理、放化疗和影响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方是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MDT团队, 反方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指南对临床指导价值有限,主要体现在指南和专家共识过多、指南中有些观点不明确,内容含糊不清、中国的指南多数是参照国外,不适合中国实际和脱离中国实际,追求”高大上“。同时也从手术、病理、放化疗和影响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次辩论赛的开展目的不在于输赢,而在于使我们更加全面的对指南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