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古城西安成功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协办,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承办。大会邀请了海内外知名脑胶质瘤诊疗专家和学者,就脑胶质瘤治疗前沿领域展开深入讨论,在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地研讨。神外资讯将本届大会首日“院士论坛&大师论坛”等热点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本次大会期间成功召开了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江涛教授当选名誉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蒋传路教授当选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尤永平教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王伟民教授、毛庆教授、刘志雄教授、李刚教授、杨学军教授、邱晓光教授、余新光教授、秦智勇教授、康春生教授、魏新亭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屈延教授当选总干事,常务委员和委员总名单详见下表。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江涛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他首先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发起,2016年正式成立。江教授指出这四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如沧海一粟,但是中国脑胶质瘤事业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四年。从事脑胶质瘤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更加有自己的组织,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裂变式进展,组织结构基本稳定,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学术体系逐步健全,我国脑胶质瘤患者逐渐得到系统的规范化治疗。随后,江教授介绍了自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后的极大成绩:发布中国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1部、脑胶质瘤诊疗指南与共识6部;参加临床多中心合作课题;建立亚洲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2018年在SNO会议上建立中国脑胶质瘤专场;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疾病发展规律设立8个学组,使得脑胶质瘤研究形成中国特色。
陕西卫健委安海燕局长发表致辞时指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随着基础医学研究和科学的进步,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逐步更新,对脑胶质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距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深入的学术交流是增进医学进步、促进医学发展的最佳平台。此次全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能够在陕西召开,并能邀请到众多知名院士和国际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深入广泛地交流,必将大步推动陕西省乃至全国脑胶质瘤的治疗水平。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杨民教授在致辞时强调了脑胶质瘤仍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疾病,在广大神经外科医师不断努力下取得了一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展。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和指南,开展了众多国内外的交流活动,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成效。随后,杨教授介绍了此次大会的两项重要任务:1. 换届并选举了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2. 召开好第三届全国脑胶质瘤年会。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卫健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召开了此次大会,共有1100多名脑胶质瘤专家参加,可谓是脑胶质瘤领域的一次盛会。
空军军医大学副校长苏景宽教授在发表开幕辞时首先代表此次大会承办单位热烈欢迎神经外科同道的到来,并介绍了空军军医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坚持“军事医学,战场第一;基础医学,世界第一”的策略。最后,苏教授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本届大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区主任李文斌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哈佛医学院Patrick Wen教授在大会中以“胶质瘤治疗的机遇和挑战”为题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是胶质瘤母细胞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前瞻性研究;第二是阐述IDH突变的较低级别胶质瘤新的治疗方法。 对于GBM靶向治疗方面, Patrick Wen教授首先从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GBM患者能从TMZ化疗获益的研究开始,接着介绍了最近在柳叶刀杂志中刚报道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GBM患者能从洛莫斯汀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延长生存期的研究。Patrick Wen提出GBM靶向治疗进展缓慢的原因在于研究模型缺乏、血脑屏障、复杂的信号通路、肿瘤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等。最后,Patrick Wen教授系统地概括了EGFR扩增/变异、BRAF V600E突变、DRD2/H3K27M突变、MET、PI3K/mTOR、CDK4/6和IDH突变等靶点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Patrick Wen教授从疫苗治疗、CAR-T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和联合病毒治疗等方面概述了GBM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而对于较低级别胶质瘤疗法,Patrick Wen教授主要讲述了针对IDH突变的靶向治疗研究,如AG120、AG881、PARP抑制剂和针对IDH突变后导致的异常代谢通路为靶点的研究。总体来说,Patrick Wen教授认为免疫治疗和联合病毒治疗以及IDH突变靶向治疗非常有前景,但仍然需要克服很多难题,如肿瘤异质性等。
天津肿瘤医院郝希山院士主要从肿瘤流行趋势及防治情况、医学新时代——精准医疗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报告。郝希山院士表示肿瘤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不断地增长,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死因。郝希山院士强调现在医学已进入新时代,精准医疗是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郝希山院士以预防性切除乳腺的明星安吉丽娜为例形象生动的讲述了精准医疗的具体作用。郝希山院士还向我们讲述精准医疗在胃癌方面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绘制了中国人胃癌基因突变图谱,为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郝希山院士给大家介绍国家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并强调该中心的成立是为了推动中国精准医疗事业的发展。
空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作了“癌症免疫治疗2.0时代”的演讲。陈志南院士首先向我们介绍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是一个增长的过程,陈院士表示无论是从生物技术药物的市场份额、药物销售额以及FDA和EMA共批准的新药数量等方面,抗体药物都占有重要地位。接着陈志南院士讲述了肿瘤治疗发展经历的三次革命,分别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他认为免疫治疗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陈志南院士向我们阐述了现代肿瘤免疫治疗,从抗肿瘤单抗药物、抗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过继性T细胞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基因工程T细胞CAR-T)、树突状细胞疫苗和肿瘤治疗性疫苗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其中过继性T细胞治疗中的基因工程CAR-T细胞治疗是陈志南院士介绍的重点。与此同时,陈院士强调CAR-T疗法具有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CAR-T细胞相关脑病、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脱靶效应等毒副作用。尽管如此,陈志南院士仍然认为免疫治疗以后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线治疗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以“脑疾病相关神经环路及其重塑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为题,从该研究的立项依据和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等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常见脑疾病自然病史中相关神经环路特征及演变、急性脑疾病及神经外科手术后相关神经环路的损伤特征、神经功能损伤康复过程中相关神经环路的重塑机制、基于神经环路重塑的临床转化、实验动物模型的神经连接和功能调控和植入式神经电刺激对神经环路的调控干预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W.K,Alfred Yung教授,以“胶质母细胞瘤新疗法”为主题,首先介绍了G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肿瘤异质性强等特点,并向大家说明了GBM治疗之所以进展缓慢是因为GBM存在高度异质性、血脑屏障以及多重耐药机制等。Yung教授同时向大家介绍了疫苗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病毒的免疫治疗和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GBM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情况。最后,W.K,Alfred Yung教授认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需要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疫苗和T细胞疗法的综合方法才能提高GBM免疫治疗的效果。
韩国三星医疗中心Do-Hyun Nam教授的演讲以“肿瘤细胞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精准治疗”为主题。Do-Hyun Nam教授强调了肿瘤精准医疗需要构建大的基因数据库以及相应的药敏数据库。比如,通过基于肿瘤细胞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能预测出BYL719(PI3K抑制剂)是某些癌症的有效药物,同时还发现和证实了NRG1作为筛选EGFR抑制剂敏感人群的分子标志物等。与此同时,通过转录组大数据分析出的亚型能够区分不同的免疫微环境特点。Do-Hyun Nam教授还介绍了通过大数据,利用GBM的基因突变进行进化树分析,为胶质瘤的精准医疗提供支持等。
“院士论坛&大师论坛”由高国栋教授、王伟民教授、蒋传路教授、余新光教授、杨学军教授、尤永平教授、毛庆教授、邱晓光教授等担任主持。
(“院士论坛&大师论坛”精彩回顾报道来自神外资讯特约记者、阔然基因陈永武博士的撰稿,亦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副教授的专业审校)
大会还设立了国际合作杰出贡献奖、脑胶质瘤诊疗卓越MDT团队、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论文等奖项,并对“术有道 爱无限”| 全国胶质瘤手术比赛和全国神经肿瘤优秀病例演讲大赛进行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