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颈内静脉狭窄(IJVS)是颅内静脉回流受阻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病因,患者通常表现为脑鸣、耳鸣、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近年来,骨性结构(尤其是寰椎横突)造成的外在压迫已成为重要但易被忽视的致病因素。本研究首次通过病例系列证实,单纯切除寰椎横突可有效恢复静脉回流功能,缓解以脑鸣为主症状的病例系列。
目的:本研究提出了3例由骨性压迫引起的症状性IJVS病例,其主要表现为脑鸣,保守或血管内治疗失败,并强调了诊断挑战、个体化手术策略和临床结局,以及对当前文献的综述。
方法:3例影像学证实的压迫性IJVS患者接受了多模态评估(颈静脉多普勒、三维CTV、MRI),均通过单纯行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进行手术减压,其中1例因血流受限持续存在而行辅助静脉支架置入术。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显著改善,包括头部噪音完全消失及相关症状的缓解。影像学检查显示静脉管径和血流流出道均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一名既往支架植入失败的患者通过分阶段减压治疗及再次介入治疗获得显著疗效,这凸显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价值。
结论:外源性压迫是导致颈动脉内静脉狭窄(IJVS)的可治疗病因。单纯行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为无法通过血管内治疗获益的患者提供了可行的治疗选择。这些病例提示我们需提高对压迫性IJVS的认知,并通过进一步研究明确治疗指征及评估长期疗效。
关键词:颈内静脉狭窄;手术减压;寰椎横突;静脉回流受阻;三维CTV
颈内静脉狭窄(IJVS)是脑静脉回流障碍的一个亚型,其特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包括脑鸣、耳鸣、头晕、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和睡眠障碍。颈内静脉(IJV)是脑静脉回流的主要通道,约79%的脑血流量在从大脑和小脑静脉引流后通过IJV排出,而剩余21%则通过静脉丛绕行进入颈外系统。因此,IJVS可能阻碍脑静脉回流,导致颅内高压、脑脊液动力学紊乱以及代谢废物滞留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病因学上讲,IJVS由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结构性静脉畸形或外源性压迫引起。其中,由邻近骨性结构(最常见的是寰椎横突)引起的狭窄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仍被低估。诊断评估主要依赖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确定狭窄的潜在机制并评估其严重程度。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外科减压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但关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症特征及长期预后仍存在争议。保守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若未能解决外部压迫源,则存在较高的再狭窄风险。虽然外科减压治疗在理论上具有前景,但相关文献中鲜有详细记载。
迄今为止,尚未有系统性发表的病例系列报道过在保守治疗或血管内治疗失败后,对主要表现为脑鸣的患者实施单纯行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后的疗效。本文通过三例因骨性压迫引发的颅内静脉窦狭窄(IJVS)病例,重点阐述其临床特征、诊断难点及手术处理策略。通过详细阐述手术技术路径与治疗效果,我们旨在为骨性压迫所致IJVS的治疗提供实用参考。
病例一
女性,46岁,主诉耳鸣3月余,入院前1个月出现枕部间歇性疼痛,既往左乳恶性肿瘤,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颅脑磁共振成像和DWI显示为左侧侧脑室后角旁腔隙性脑梗。颅脑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显示左侧横窦与乙状窦局灶样管腔纤细,考虑先天变异。术前血管超声检查显示左颈内静脉J1段的内径为内径7.5 mm、流量41 ml/min;J2内径2.7 mm、流量10.1 ml/min;J3内径1.3 mm、未检出血流。右侧IJV J1内径10.3 mm、约431 ml/min;J2内径4.3 mm、约167 ml/min;J3内径4.3 mm、约643 ml/min(图1A)。轴位CTV示右侧IJV J3段局灶性受压狭窄(图1B);三维CTV进一步证实右侧J3段为优势回流通道但存在明显受压(图1C);MRV显示右侧J3段位于右侧寰枢椎和茎突之间,呈显著狭窄(图1D)。
Figure 1. Perioperative Imaging Analysis of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Decompression in Case 1
在获得知情同意后,通过部分切除右侧寰椎横突实施了右颈内静脉手术减压。手术操作步骤如下:以乳突尖下方为中心,沿纵轴作3-4 cm垂直皮肤切口(图2A)。精细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后,确认并暴露寰椎横突(图2B)。随后应用高速钻孔术逐步磨除横突(图2C),切除约7 mm骨质以解除颈内静脉压迫(图2D)。术中止血效果良好,未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对于两例后续病例的手术过程的一致性是相同的,将不再详细重复。
Figure 2. Surgical Steps of Atlas Transverse Process Resection
术后当天,患者未出现肩部不适功能障碍或其他运动缺陷。然而,主观上脑鸣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术后第5天,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显示左颈内静脉J1段内径为6.6 mm,血流速度约为51 ml/min;J2节段内径为2.7 mm,血流量约为14 ml/min;J3节段内径为1.8 mm,血流量约为29 ml/min。右侧颈内静脉J1管段内径9.7 mm,血流速度约141 ml/min;J2节段内径5.2 mm,血量约108 ml/min;J3节段内径3.1 mm,血流速度约133 m/min。右颈内静脉的血流量水平较术前阶段略有增加(图1E)。CTV以及3D-CTV显示J3节段的右颈内静脉的口径已恢复,无残留局灶性狭窄(图1F、G)。术后MRV显示有显著改善右颈内静脉的形态,特别是在J3节段观察到血管管腔光滑、连续,无残留狭窄,提示右侧寰椎横突部分切除术后减压效果良好(图1H)。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主诉脑鸣症状明显减轻。
病例二
一位61岁女性患者,主诉右侧脑鸣超过15年,伴随耳鸣、头晕及头痛症状2年。因左侧听力下降转诊至外院耳鼻喉科,接受药物对症治疗。合并症包括焦虑性障碍。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
入院后,邀请耳鼻喉科与精神科协助诊疗以排除引发脑鸣的相关疾病。颈静脉立体血流检查显示:左侧颈内静脉J1段内径8.7 mm,血流约244 ml/min(图3A);J2段内径6.6 mm,血流约153 ml/min;J3段内径3.9 mm,血流约116 ml/min。右侧颈内静脉J1段内径9.5 mm,血流约898 ml/min(图3B);J2段内径7.8 mm,血流约400 ml/min;J3段内径5.4 mm,血流约288 ml/min。左侧颈内静脉血流明显减少。
颈部MR增强成像显示:左侧颈内静脉上段走行于左侧寰枢椎与茎突之间,静脉外后缘呈锐角形受压(图3C)。入院时轴位CTV图像显示双侧颈内静脉J3段局部受压狭窄,横窦与乙状窦血流平衡(图3D、E)。三维CTV图像显示双侧颈内静脉J3段局部走行于寰枢椎横突与茎突之间,可见轻度受压狭窄。左侧颈内静脉在胸廓入口水平存在纤维化受压表现(图3F-H)。
患者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双侧横窦与乙状窦血流平衡,确诊为双侧颈内静脉狭窄,其中左侧狭窄程度更为严重。经评估患者检查结果确认无手术禁忌症,在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行左侧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以实现颈内静脉减压。术中在显微镜下切除左侧寰枢椎横突,特别是横突向前下方突出的骨嵴,使受压的颈内静脉获得充分减压。磨除范围约1.8厘米,减压效果满意。术后患者主诉脑鸣、头痛、耳鸣等症状可见明显缓解。
术后颈部立体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左侧颈内静脉J1段内径9.1mm,J2段7.5mm,J3段4.9mm(图3I);右侧颈内静脉J1段内径11.6mm,J2段7.8mm,J3段5.9mm(图3J)。左侧J1段血流量约316ml/min,J2段约73ml/min,J3段约132ml/min;右侧J1段血流量约1283ml/min,J2段约316ml/min,J3段约343ml/min。磁共振显示左侧颈内静脉狭窄较术前缓解(图3K)。术后CT静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较前改善(图3L、M)。术后第7天复查颈静脉CT三维成像显示:左侧横突局部骨质缺损,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左侧颈内静脉的口径已恢复,无残留局灶性狭窄(图3N-P)。至术后第9天,患者自述脑鸣症状显著改善。4个月随访时,症状进一步减轻近乎消失。
Figure 3. Perioperative Imaging Analysis of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Decompression in Case 2
病例三
一名52岁男性主诉阵发性头痛6年,曾在外院接受药物对症治疗。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及心脏起搏器植入史(该病史使其无法进行磁共振静脉造影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未显示明显阳性体征。
患者三年前在外院被诊断为双侧颈静脉狭窄,并接受了右颈内静脉支架置入术,术后症状略有缓解但数月后复发。入院后进行的轴位CTV图像(图4A-D)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管腔再狭窄以及右颈静脉支架术后C1横段狭窄。骨重建三维CTV图像(图4E)显示右侧狭窄为骨性压迫所致。
患者入院完成检查后,被诊断为双侧颈内静脉狭窄。评估患者检查结果未见手术禁忌症,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于全身麻醉下实施复合手术。先行右侧寰枢椎横突部分磨除以解除颈内静脉压迫,磨除横突约5 mm,减压效果满意。随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右侧颈内静脉球囊支架扩张术,术后造影显示管腔狭窄改善,血管通畅(图4F、G)。
术后第4天复查颈静脉CT三维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局部右侧横突磨除满意,右颈内静脉管腔狭窄较术前有所改善(图4H-J)。患者主诉头痛症状略有缓解。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头痛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
Figure 4. Perioperative Imaging Analysis of Hybrid Surgical-Interventional Approach in Case 3
为评估现有证据,我们于2025年6月30日在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使用检索式:((compressive颈内静脉狭窄) OR (IJVS)) AND ((treatment)OR (手术治疗))进行了文献综述。纳入标准为:a)人体研究;b)报告压迫性颈内静脉狭窄治疗;c)侵入性治疗。121篇文献中有10篇符合标准,数据汇总于表1、表2。这些研究涵盖病例报告至大型单中心队列研究。所有研究中,共计248例患者接受了侵入性治疗,其中多数接受支架植入术。部分患者接受减压手术(茎突截除术或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但这些患者大多同时接受了支架植入。在多数报道病例中,接受侵入性治疗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部分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症状复发并接受减压手术。248例患者中仅少数单独接受减压手术(主要以病例报告形式呈现),其中多数手术操作为茎突截除术。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也有临床应用,但基本与支架植入术或茎突截除术联合实施,单纯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在既往报道的病例手术中未获广泛应用。
颈内静脉狭窄(IJVS)根据病因可大致分为压迫性和非压迫性两类。压迫性IJVS源于外部解剖结构对颈内静脉的压迫作用,在临床影像学研究中常被确认为主要诱因。常见的压迫源包括淋巴结、甲状腺、颈动脉、筋膜束、狭窄的颈静脉孔,以及尤为显著的寰枢椎横突。与之相对,非压迫性IJVS通常由静脉本身的内在结构异常导致,例如融合型、异位型或倒置型静脉瓣膜,这些异常结构会直接阻碍静脉回流。
无论病因如何,颈内静脉狭窄(IJVS)都会导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这些变化包括: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脑脊液动力学紊乱、脑白质损伤以及颅内压升高。临床上,脑鸣(单侧或双侧)是IJVS常见且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我们目前推测,脑鸣可能源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睡眠障碍、听力下降、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往往辗转于耳鼻喉科、眼科和精神科等多科室就诊,却难以获得实质性缓解。
近期,IJVS的诊断发生率显著上升,但诊断与评估的标准化指南仍显不足。患者通常在排除动脉系统疾病及其他潜在病因后被确诊为IJVS。目前IJVS的诊断评估主要依赖血管超声检查、CT静脉造影(CTV)和血管造影。超声检查能精确测量静脉直径并评估血流量动态,提供关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V可清晰显示颈内静脉与周围结构(尤其是骨性压迫)的解剖关系。血管造影仍是金标准,能精确定位狭窄部位、判断严重程度及测量相关压力梯度,从而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IJVS的现行治疗策略因病因和压迫结构而异。在颈内静脉狭窄的致病因素中,常见的骨性结构包括寰枢椎横突、茎突、椎弓根及狭窄的颈静脉孔。对于骨性结构压迫导致的颈内静脉狭窄,可通过磨除受压骨组织来解除压迫。完成骨组织磨除,充分松解周围软组织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症状。术中可以观察到颈内静脉管径明显扩张,术后随访显示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对于因软组织结构(如血管间隙、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压迫引起的颈内静脉狭窄,通常优先选择在静脉优势侧进行周围组织减压。
讨论的三个病例展示了不同的临床情境与治疗选择。
● 病例1患者因发育异常导致左侧颈内静脉狭窄,但头颈部静脉回流优势侧位于右侧。单纯左侧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无法改善左侧静脉回流,故经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选择右侧颈内静脉减压手术以增加头颈部静脉血流量。
● 病例2患者术前检查明确诊断为双侧颈内静脉狭窄,且双侧横窦与乙状窦处于平衡状态。根据颈内静脉多普勒超声结果,左侧血管血流量显著降低且狭窄程度严重,因此选择左侧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 更为复杂的病例3中,患者曾支架置入后症状反复后考虑是骨性压迫所致。因而采用混合术式,即结合右侧寰椎横突外侧磨除减压术与血管内支架翻修术以实现了持久的管腔扩张与症状解除,印证了手术减压与介入技术对于复杂性压迫性颈内静脉狭窄的治疗价值。
文献回顾显示,IJVS的外科减压治疗常联合支架置入术,单独手术干预的详细案例较少。本病例系列研究表明,单纯减压术能显著缓解症状并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不适合支架置入或支架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重要替代方案。此外,选择性切除寰椎横突而非更常报道的茎突截除术,体现了手术策略上值得注意的变异,拓宽了压迫性颈内静脉狭窄的手术治疗选择范围。
这一系列病例凸显了识别血管外压迫结构(尤其是寰枢椎横突)在颈内静脉狭窄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骨磨除和软组织松解进行的手术减压能有效缓解压迫性颈内静脉狭窄的相关症状。尽管观察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仍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未来的临床研究应致力于明确针对骨性压迫结构的手术减压术是否应成为压迫性颈内静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
推荐阅读:《【风向标|技术】寰椎横突减压治疗颈内静脉狭窄引发脑鸣的系统和装置》
通讯作者简介
胡志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名誉主任,学科带头人,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
● 国家卫健委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主任,用十年时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建立内镜神经外科
●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三十余年,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微创神经外科中心做神经外科医生和访问学者,曾担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圣费尔南多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 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出血内镜救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主任,国家主动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委员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外国医师在京短期行医资格考评专家
● 主持国自然1项,完成国自然4项,国际科技合作1项以及北京市科委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30余篇,主编《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实用神经内镜技术与临床应用》,出版《神经内镜外科技术》光盘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朱广通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师从我国著名的内镜神经外科专家张亚卓教授、胡志强教授;主要致力于垂体瘤,颅咽管瘤等颅底疾病及脑积水,脑室肿瘤等脑室脑池疾病的微创内镜手术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高血压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脑血管病的微创内镜手术治疗;擅长对“脑鸣综合征”的规范化评估及治疗,擅长采用寰椎横突骨质磨除微创减压手术治疗由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导致的脑鸣
● 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出血内镜救治分会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内镜神经外科青年医师联盟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内镜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周围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北大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青年委员会委员等
●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联合负责人,主持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二等奖(第二名),北京医学会2023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名)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