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发布 | 1376阅读

我的神经解剖学习笔记(五):丘脑枕的显微解剖和手术入路

樊雁峰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丘脑枕具有脑室面、面向四叠体池和环池的脑池面,它们被穹窿和脉络膜裂的隔开,脉络膜裂围绕着丘脑枕的上、后和下表面(图 1-3)。脑池部分为上部和下部。根据病变部位,可以选择幕上或幕下手术入路。

FIG. 1.丘脑枕的神经关系。A:通过枕叶的冠状切面后视图,暴露四叠体池和侧脑室的房部。被穹窿脚隔开的脑室和脑池部分都暴露在外。通过切除海马旁回和扣带回峡部,暴露了丘脑枕的脑池部。松果体位于胼胝体压部下方。上丘位于丘脑枕的内侧。B 和 C:逐步暴露右丘脑枕的脑池部。通过右枕叶的冠状面(B)。丘脑枕的脑室部暴露在侧脑室的房部中。丘脑枕的脑池部被穹窿和扣带回峡部遮盖。距状沟的前端在海马旁回和峡部之间向前延伸。穹窿的后内侧缘与扣带回峡部融合。切除扣带回峡部后通过右枕叶的冠状切面(C)。丘脑枕位于侧脑室房部的前外侧,四叠体池位于内侧。外侧膝状体是丘脑枕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丘脑枕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到环池的顶部。D 和 E:逐步暴露右半球后内侧部分。丘脑枕部分的内侧下缘暴露在松果体的右侧。距状沟从枕极向前延伸,沿枕叶和海马旁回峡部之间的丘脑枕和松果体的下缘延伸。绿色虚线沿着距状沟(D)延伸。枕叶的内侧表面已开放,露出侧脑室的房部(E)

FIG. 2.丘脑枕周边结构。A:左侧穹窿和脉络丛保留,右侧切除的上视图。丘脑枕从侧脑室的后部沿着房部的前壁延伸到丘脑枕的脑池面,其中包括膝状体。丘脑枕的脑室部(蓝色阴影区)位于脉络膜裂的外侧。丘脑枕的脑池部隐藏在穹窿的内侧深处(红色阴影区)。B:丘脑枕后上方观。松果体位于丘脑枕内侧面的下部,悬于上丘之上。右侧穹窿脚被分开,从脉络膜裂中抬起,脉络膜裂标志着丘脑枕脑池部(红色阴影区域)和脑室部(蓝色阴影区域)表面之间的边界。C: 右侧丘脑枕后外侧观。由穹窿脚分开的丘脑枕脑室部室(蓝色阴影区)和丘脑枕脑池部(红色阴影区域)被暴露。大脑内静脉和枕静脉已经暴露在四叠体池中。D: 右侧大脑半球的内侧观。切除胼胝体体部和穹窿。穹窿脚包绕丘脑枕的房部。丘脑枕突入侧脑室的房部和四叠体池。胼胝体后部与丘脑枕和松果体后部交叉。在丘脑枕后下缘,距状沟的前端将扣带回峡部和海马旁回分开。E: 内侧观。丘脑枕下缘延伸至外侧膝状体的前缘。F: 下面观。外侧膝状体的前缘位于丘脑枕的下外侧缘。丘脑枕面对四叠体池和环池。

FIG. 3.丘脑枕的周边关系。A:内侧观。暴露右侧丘脑枕的脑室部和脑池部。冠状面(绿色虚线)沿松果体前缘向丘脑枕的前上缘沿伸。松果体位于丘脑枕下内侧和胼胝体压部的后缘前方。B:下面观。丘脑枕的脑池部暴露在四叠体和环池中。脉络膜后动脉首先穿过丘脑枕部的脑池表面下方,然后向后和上方穿过脉络膜裂,到达颞角、房部和侧脑室体的脉络丛。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近端的后内侧,绕过丘脑枕的脑池部到达脉络膜裂并进一步向腹侧延伸。脉络膜后外侧动脉起源于环池和四叠体池的大脑后动脉,绕过丘脑枕的后内侧表面,穿过脉络膜裂,终止于房部和丘脑枕的脉络丛。大脑后动脉的禽距分支穿过脑池。暴露右侧基底静脉和左侧大脑内静脉以及起源于大脑后动脉的内侧和外侧脉络膜后动脉。C:上面观。在侧脑室体部的水平,右侧大脑半球的轴向切面。脉络丛、穹窿和脉络膜上静脉已暴露。穹窿脚缠绕在丘脑枕的后表面,并胼胝体压部向上拱起。脉络膜裂是穹窿脚和脉络丛附着的脑室部之间的狭窄裂隙。D:放大的上面观。脉络膜裂已打开,穹窿已向内侧移位,露出松果体、丘脑枕部的脑池部和脉络膜后动脉内侧。大脑内静脉经过丘脑枕的内侧。

FIG. 4.顶叶上入路。A:插图显示头皮切口(红色曲线)取四分之三俯卧位,脸朝向地板,顶叶在最高位置,硬脑膜向矢状窦翻开,皮质切口沿顶上小叶指向侧脑室体部后上和房部。皮层切口穿过顶上小叶(黑色虚线)。B:侧脑室的显微镜视图。穹窿脚的外侧缘、脉络膜裂和脉络丛穿过丘脑枕的脑室部的内侧缘。丘脑枕的脑池部隐藏在穹窿下方。C:在显微镜下打开脉络膜裂并向内侧牵拉穹窿,暴露丘脑枕的脑池面。松果体、上丘和脉络膜后内侧动脉暴露在四叠体池中。D:打开脉络膜裂后0°内镜视图。丘脑枕脑池部的上表面和内侧面、大脑内静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和松果体均已暴露。E:45°内镜穿过脉络膜裂,在丘脑枕下方朝向外侧膝状体和上丘。缺点是由于视辐射和言语通路的切断,它可能导致非优势半球的视觉空间功能障碍和优势半球的失语症。

手术入路

1.顶上小叶入路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 Approach

2.后纵裂经楔前叶入路 Posterior Interhemispheric Transprecuneus Approach

3.后纵裂经胼胝体经中间帆腔入路 Posterior Interhemispheric Transcallosal Approaches (Interhemispheric Velum Interpositum Approach)

4.后纵裂外侧经胼胝体入路 Posterior interhemispheric transcallosal approach (lateral transcallosal approach).
5.后纵裂经小脑幕入路 Posterior Interhemispheric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6.幕下小脑上入路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FIG. 5.后纵裂经楔楔前叶入路。A:右侧楔前叶的皮质切口(黑色虚线)通向房部。插图显示皮肤切口(红色曲线)。B:侧脑室的显微视图。穹窿、脉络膜裂、脉络丛和丘脑枕的脑室部已暴露。与顶上小叶入路相比,进入侧脑室的角度略低,并且从内侧指向外侧。C:通过用显微镜打开脉络膜裂,暴露丘脑枕和上丘的脑池面。D:0°内镜视图,暴露出上丘和丘脑枕脑池部的后面和内侧面。E:45°内镜侧方暴露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下前缘的外侧膝状体。

FIG. 6.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半球间经中间帆入路)。A:胼胝体压部在中线(黑色虚线)打开。头皮切口(红色曲线)如图所示。通过在丘脑枕上方的压部暴露丘脑枕的脑池面的上部和内侧部。取四分之三俯卧位,顶叶位置最高,硬脑膜向矢状窦反折。B:通过脉络膜可以看到中间帆(velum interpositum)、大脑内静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和丘脑枕脑池部。C:脉络膜已被删除。D:右大脑内静脉内侧牵拉的0°内镜视图。E:45°内镜向内侧拨开,暴露大脑内静脉之间的松果体。

FIG. 8.后纵裂经胼胝体入路(外侧经胼胝体入路到脑室)。通过压部向外侧引导至侧脑室,并暴露侧脑室的体部后方和房部。A:扣带回和压部在中线右侧打开(黑色虚线)。插图显示皮肤切口(红色曲线)。B:显微视图。暴露脉络膜裂、穹窿脚和丘脑枕的脑室部。丘脑枕的脑池部隐藏在穹窿脚下方。C:放大的显微视图。通过打开脉络膜裂,丘脑枕的脑池部暴露出来。D:将0°内镜推进脉络膜裂隙,暴露大脑内静脉、松果体、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和丘脑枕的脑池部。上丘和下丘都被暴露。

FIG. 9.后纵裂经小脑幕入路。可暴露延伸到滑车神经水平的环池和四叠体池底部的病变,但不能进入对侧四叠体池。A:图中显示皮肤切口(插图中的红色曲线)和右侧小脑幕切口(黑色虚线)。硬脑膜与直窦平行且距直窦1cm。B:显微视图。丘脑枕的脑池下表面暴露于压部深处和扣带回峡部前缘。上丘和滑车神经也已暴露。C和D:0°内镜视图。0°内镜提供丘脑枕以及四叠体池中的静脉和动脉 (C)的视野。45°内镜已向内侧暴露,显示四叠体池(D)中的结构。

FIG. 10.幕下小脑上入路。A:暴露于Galen静脉的静脉复合体包括枕内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内静脉,它们几乎覆盖丘脑枕的脑池面。如果不牵拉,就无法看到左侧丘脑枕。插图显示中线皮肤切口(红色虚线)。小脑幕的左半部分已打开,左侧海马旁回已牵开,以改善左侧丘脑枕的暴露。丘脑枕位于术野的外侧缘。B:0°内镜视图,扣带回和海马旁回左峡部牵开。C:0°内镜视图,海马旁回和大脑后动脉牵开,暴露丘脑枕的后表面和下表面。D:右侧45°内镜视图指向左侧,海马旁回被牵拉。丘脑枕的下侧和内侧在四叠体池中暴露出来。丘脑枕和枕内静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视野。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