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破裂出血后,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短期内可能发生二次出血,严重威协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预后。目前,介入治疗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方法,但对于颅内大型分叶状或绝对宽颈动脉瘤患者来说,介入治疗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尽管植入支架或球囊辅助可以进行治疗此类动脉瘤,但有术中阻断血流、术后需要长期口服双抗的缺点。双微导管技术给此类动脉瘤提供一种可解决的方案,操作相对简单,术后也不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我们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了一例大型破裂后交通分叶状动脉瘤,分享如下:

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左颈内动脉3D重建示左侧后交通大型分叶状动脉瘤

左颈内动脉侧位示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工作角度提示后交通起始部成为动脉瘤颈一部分

椎动脉造影双侧大脑后动脉未见显示
动脉瘤形态分析及数值测量:
优点:应用Lvis支架释放在颈内动脉,采用灯笼技术覆盖瘤颈口,保留后交通动脉;

双微导管分别位于动脉瘤内上下两叶

经微导管填入Cosmos Complex 6mm/18cm、经另一微导管填入Cosmos Complex5mm/15cm
术后情况

动脉瘤栓塞满意,后交通动脉保存完好

弹簧圈形态,覆盖瘤颈并未影响后交通动脉流入道。
总结
2. 双微导管技术可提高弹簧圈在瘤内稳定性。在填塞过程中,两根微导管置于瘤体内两外分叶位置分别成篮,填塞过程中使弹簧圈彼此挤压、缠绕进而动脉瘤体内稳定成篮,更为重要的是两个成篮圈可以有效覆盖瘤颈部位,使得绝对宽颈动脉瘤也可保持成篮弹簧圈稳定,为后续致密填塞提供机会。合适的成篮圈位置可以保持瘤颈部穿支动脉开口通畅。
3. 双微导管技术拓宽了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范围,相对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的缺陷,优势也比较明显:①分叶状动脉瘤可使用双微导管技术以实现分区致密填塞。②操作相对简单,经过6 F导引导管即可实现操作2根微导管。③术中需考虑动脉瘤两个分叶形态两个微导管分别进行塑形。④术后不需抗血小板治疗。⑤两个微导管在动脉瘤腔的不同位置,与单根微导管栓塞相比,可以增加动脉瘤致密栓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