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6日发布 | 1284阅读

三叉神经痛一定伴有神经受压吗?

达人收藏

【Ref: Ko AL, et al. J Neurosurg. 2015 Dec; 123(6): 1519-27. doi: 10. 3171/2014. 11. JNS141741. Epub 2015 Jun 5.】


经典理论认为,三叉神经痛主要是由于三叉神经受到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或肿瘤等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所致,所以微血管减压术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表明,神经受压的程度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长期疗效存在相关性,说明NVC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致病机制。然而也有不支持此观点的现象:


①在没有神经受压的情况下三叉神经痛也可以发生或复发;


②有微血管压迫神经的患者,并不都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神经外科Kim J.Burchiel教授等对三叉神经痛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2015年12月的《J Neurosurg》上。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至2013年在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神经外科就诊的21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6例行微血管减压或三叉神经梳理手术治疗。术中观察到129例患者(83%)存在微血管对神经压迫,另27例患者(17%)没有神经受压现象。NVC组与无NVC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基本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


①无NVC组的症状持续时间短(P=0.07);


②无NVC组女性偏多(P=0.08)。


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NVC组与无NVC组发病年龄存在显著差异(P=0.003),症状出现时的平均年龄分别是51.1和42.6岁。Kaplan-Meier分析证明无NVC组患者发病年龄更早,其年龄分布曲线呈双峰,35岁前存在一个发病高峰(图1、2)。


图1. 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时年龄比较,无NVC组出现症状时的年龄小。


图2.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的折线图,无NVC组患者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在35岁之前到达第一个发病高峰期。


多因素分析发现:NVC与发病年龄和症状持续时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在NVC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晚,而且症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因此,作者认为NVC与三叉神经痛两者并不存在充分的必要关系。无NVC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亚组人群,通常起病早,以女性为主。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支部分毁损、三叉神经梳理等。但总体来说,其远期治疗效果比NVC患者差,复发率高,术前的MRTA三维重建可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NVC。对这部分人群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长征医院徐涛博士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