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9日发布 | 1433阅读

我国神经重症学科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Ref: Huang M,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6 Jun 30. pii: S1878-8750(16)30487-9. doi: 10.1016/j.wneu.2016.06.102. [Epub ahead of print]】


我国神经重症监护启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常见的神经重症疾病依次为急性重度颅脑创伤、脑梗死、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和神经肌肉疾病等。近20年来,在各地医院的神经重症监护中心中,先进的医疗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培训项目和多学科医疗团队不断地发展。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Mingwei Huang等撰文回顾中国神经重症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表于2016年6月的《World Neurosurg》在线。


20世纪50年代早期,在天津、北京和上海等几个大城市医院开创了神经外科。由于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科学文化的封锁,不可能与欧美国家进行医学学术交流和互派医生培训。当时,国内立志开展神经外科的年轻医生,经解放前曾去西方国家留过学的前辈专家的培养和带领,以及参加苏联神经外科专家在我国主持的学习班,经过刻苦努力和自主创新,成长和壮大起来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学科的创始人。直到20世纪60年代,各省开始有1所大医院成立神经外科。自“文革”结束后,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医疗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神经外科也随之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s)开始出现(图1)。当时NICUs主要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由此显著地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上世纪90年代起,脑卒中发生率上升,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大幅增加,同时,各地神经外科广泛开展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逐步形成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师和重症监护医师组成的神经重症专科团队创建神经重症学科,管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图1.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试建立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国内人口基数之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之多,致使神经重症学科面临巨大压力。由于神经外科医生承担颅脑创伤、脑脊髓肿瘤和脑血管病等手术的沉重责任,患者术前术后的检查、病情监测和紧急处理常需要交给NICUs内训练有素的医生和护士进行管理(图2)。对全国76个NICUs的相关调查显示,72个NICUs配有神经重症专业医务人员。但仅79%NICUs有专职的神经重症学科主任,47%神经重症病房配有住院医师,33%神经重症病房护士配备不足。78%-97%的NICUs内,患者与护士比例没有达到指标,通常一个护士负责3.7个患者的护理任务。


图2. 不断发展的设备齐全的现代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从NICUs的医疗设施完善程度来看,62%-95%单元缺乏专业设备,如34%-57%的NICUs缺少急救复苏工具,还有47%-70%的医疗中心缺乏足够的监护仪器,仍需要大量心电监护仪、诱发电位记录仪、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和颅内压监测仪。


目前,我国标准化神经重症专业人员培训项目不健全是限制神经重症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尽管过去5年,中国重症医学协会成功举办基础重症监护培训课程,上海和北京的一些大医院制订了自己的培训项目,为偏远地区医院医生提供学习机会,但还未建立国家级培训项目。因此,未来几年迫切需要成立国家级培训项目,进一步缓解急性期神经重症患者的监护需求。


总之,完善神经重症学科的管理制度、开展专业人员的标准化培训、制订神经重症疾病诊断、治疗的规范化指南和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充足的设施,是不断发展我国神经重症学科事业的关键,有待继续努力。


(新乡医学院李信晓编译,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郑锋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