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发布 | 829阅读

如何达到精准刺激脑桥被盖核腹外侧部

Ref:Mazzone P, et al. J Neural Transm (Vienna). 2016 Jul;123(7):751-67. doi: 10.1007/s00702-016-1518-5. Epub 2016 Feb 11.


脑桥被盖核(peduncolopontin tegmental nucleus,PPTg)是DBS治疗耐左旋多巴运动失调症的新靶点。意大利罗马功能神经外科和DBS、CTO医院的Paolo Mazzone等通过复习脑干解剖学和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对靶点的辨识、脑干3D模型与术后神经影像学的对照、PPTg-DBS对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治疗效果以及记录躯体诱发电位(SEPs)校正靶点位置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发表在2016年2月的《J Neural Transm》在线上。

 

该研究对象是32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患者。在患者的PPTg或经典靶点STN、GPi植入电极,观察DBS对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研究者运用立体定向技术,综合参考脑桥中脑连线(pontomesencephalic junction line,PMJ)、四脑室基线(ventricular floor line,VFL)、闩部和前后连合(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mmissures,AC-PC)线等解剖标志对电极植入靶点进行定位。通过3D Maranello定位系统检验计划坐标与实际坐标有无显著差异。

 

根据Paxinos等研究结果定义的PPTg是由PTg、isRt和RIs三个核团所构成。作者认为,多数受试者电极的激活触点在RIs和VLTg,其中3例受试者电极可能达到位于RIs的被盖核腹外侧(ventrolateral tegmental nucleus,VLTg)深部区域(图1)。


图1. 根据Paxinos等的研究结果,对患者脑干进行3D重建,用于术前确定电极植入位置。


术后MRI扫描明确植入电极的位置(图2)。对受试者检查显示,PPTg-DBS可提高患者姿势的稳定性,表现为锥状摇摆和震颤幅度减小,同时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PPTg和脑桥被盖核腹外侧部,都处于内侧丘系、小脑上脚和脊髓丘脑束三条神经通路的交汇处,而这3条通路传导的是与控制站立和步行姿势相关的感觉信号。所以,电极刺激信号可能对这3条通路起到调节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


图2. 术后MRI确定电极的位置。


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前进行CTA的脑血管重建,并在术中避免使用微电极监测神经元活动,避免发生出血性损伤。取而代之,术中检测和记录刺激正中神经所激发的躯体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可以有效地判断电极的实际位置,并通过术后MRI进行验证。

 

最后作者指出,为将电极准确植入至靶点,分析每个患者的脑干解剖结构十分重要。PPTg-DBS的作用可能不仅仅为该位点所独有,而是包含PPTg或者PTg-isRt-RIs-VLTg整个区域的共同作用。施加刺激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某个神经元群体,还应包括周围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吉航编译,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勇杰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