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访
2016年7月22日,由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Genetron Health)主办的首届全国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阎海,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李启靖等中美神经系统肿瘤领域的专家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涵盖主题广泛,包括神经系统肿瘤的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作用等,既富于前沿学术研究,又分享最新临床案例。那究竟目前精准医疗在神经系统肿瘤的应用如何? 治疗胶质瘤遇到了哪些瓶颈?基因测序未来的前景如何?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教授,请他们为我们揭开“精准医疗”的神秘面纱。

目前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目前临床上治疗胶质瘤就是三种方法,一种是开刀,一种是放疗,一种是化疗。形象点说,一种是动刀子,一种是很多老百姓俗称的电疗,还有一种就是药物。
当然说明白了这三种治疗方法都是创伤性比较大的。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办法调动人自身的一种反应和自身的一种免疫能力,仅仅是我们在外界施加的治疗手段,这些东西都有各种各样的弊端。目前来说,现在这三种治疗方法都没有办法治愈神经肿瘤里面最恶性的胶质瘤。
目前精准医疗在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普及程度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和亟需突破的地方?
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医学中,每一个学科都在谈精准医学。对于精准医学而言,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办法让大部分医生意识到分子病理或者分子分型、或者精准医学给我们的病人带来的一些巨大帮助。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对它做更多的推广,做更多的宣传和普及。
在接下来的神经系统肿瘤工作中,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大部分医生了解这个东西,要让他们参与其中,时间长了盘子就会越来越大,利用统计学的工具,数据越多以后就会越来越准确。前景是光明的,但现在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推广和普及,这也是本次论坛希望起到的作用。
目前在胶质瘤这个领域的规范性有没有一些最新的进展和研究?
目前胶质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是走在最前面的。第一,我们的掌舵人周良辅院士把全国所有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起草了第一部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指南,这部指南做得非常规范,多年后仍然得到大家公认。目前指南已经更新到第二版,这是在周良辅院士的支持下,由我们负责牵头把全国各个医院的神经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医生聚集起来进行讨论完成。第二,由天坛医院、华山医院以及全国很多神经外科医生,共同完成的有关神经系统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方面的指南也已发布,不仅在国内进行推广,同时还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杂志,意义重大。
此外,我们还得益于像阎海教授、李启靖教授这些海归博士,不仅与我们有良好的沟通,而且对国内环境非常了解,给我们的支持非常大。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脑胶质瘤专家共识或者国内治疗的统一性上,我们已经走在国际前列。

目前免疫治疗在国内外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的进展如何?您怎么看待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及其前景?
免疫治疗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但也陆续开展了很多临床试验,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做脑胶质瘤试验。首先是因为脑胶质瘤治疗是一个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病种,只要有一点效果,我们就能够看见。还有一个原因是脑胶质瘤属于恶性肿瘤,病人的生存期非常短,这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国内,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投入到这个领域。但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宽容的看待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目前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不去做就永远不可能进步,只有我们做了才有帮助病人战胜疾病的希望。
在整个免疫治疗方面,目前有哪些新的技术方法或者是有哪些突破?
我们怎么来看待免疫治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神经肿瘤领域,原来是存在诸多误解的。尤其这个误解实际上不是别人造成的,是免疫学家自己造成的,觉得大脑是一个免疫保护的地方。因为我们不应该有炎症,所以就不应该有免疫反应。但实际上最新的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大脑不是一个免疫特区,它尤其是在有肿瘤的情况下,是受免疫系统控制的一个肿瘤。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才有可能让我们去讨论怎么发展治疗的问题。但从最近的潮流来说,整个免疫治疗一般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说的抗体治疗,另外一个就是细胞治疗,当然现在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所有的肿瘤里面都在做联合治疗,包括跟靶向药物、跟化疗药物、跟放疗,现在是一个潮流。所以说脑瘤没有例外,脑瘤也是在这样做,美国已经有很多的临床试验,已经到三期的试验。

检测IDH1/2突变可以为脑胶质瘤患者做更准确的分型及预后预测,在目前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请问您如何看待基因检测的发展?
传统病理是不能精确发现病人的问题,包括本身疾病的特性都无法了解。而我们的临床上要求客观的、准确的反映疾病的特性,才能进行科学的治疗。如果不对疾病做分子分型,就无从对这个病人提供一个最正确的治疗方案。而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一部分,就像雷达系统一样,类似于我们开车的GPS系统。虽然都是胶质瘤,但是每个个体的病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样的病人吃什么样的药,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都是在精准的GPS系统之下来导航才能做到的事情。
IDH1和IDH2以及TERT单点的基因突变,颠覆性地改变了整个现代神经系统肿瘤的一个分型,包括治疗。有了IDH1,现在这个药已经也做出来了,包括免疫治疗的手段。IDH1免疫疫苗也在杜克大学研制成功,开始做临床试验。包括未来李启靖教授讲到的PCRT,利用肿瘤特殊的抗原,利用免疫治疗的手段去给病人治疗,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精准医学现在已经开始改变我们整个的医疗体制,未来它会给每一个病人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和希望。
泛生子作为这个领域的精准医疗专家和本次论坛的主办方,未来努力的方向和自身角色的定位是如何的呢?
我是学医出身的,后来又学习了分子生物学、转化医学,我的理想就是要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而创立泛生子就是实现我理想的开始。我们现在的努力方向就是为我们的国家、科学家、医生在精准医疗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胶质瘤这样一个恶性成本很高的小癌种,不同于乳腺癌、细胞大肿瘤等可以控制,我们的责任就是去攻克脑胶质瘤,为患者负责,并带去希望。
泛生子的定位就是希望能帮助医生,最终是帮助病人和病人家庭,解决他们最关切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理想,也是病人的希望。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看到病人做完手术以后,过几天还要复发,还要死亡,而我们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技术,设计未来最佳精准医学的治疗手段,给每一个患肿瘤的病人带来希望。我们要创新,要突破,要想做到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公司,也不是几个医学专家做的,一定是全国医生一起联手做大量的这种工作才能实现。
精准医疗的理念在临床中加速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然从精准医疗中获益。泛生子在神经系统肿瘤领域,从企业战略高度全力打造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闭环:业务覆盖从分子病理诊断,到治疗方案指导,以及目前国际最前沿的免疫治疗研究的精准医疗全周期,致力于为广大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方案选择。在临床领域,泛生子已与全国各大神经外科领域科研带头人、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建立深入合作。未来,期望泛生子持续拓展这一合作的广度深度,竭力帮助中国更多神经系统肿瘤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