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2日发布 | 840阅读

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发热的原因分析

TMC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Ref: Cai K,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6 Apr; 88: 49-53. doi: 10. 1016/j. wneu. 2016. 01. 032. Epub 2016 Jan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容易引起发热,发热常使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加重、谷氨酸释放和血脑屏障破坏,进而造成神经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发热是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热时间越长,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Kefu Cai等回顾性分析导致该院SAH患者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发表在2016年4月的《World Neurosurgery》杂志。


选择的研究对象是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热的SAH患者;排除破裂动脉瘤手术夹闭的患者或其他原因的SAH,如创伤性SAH和AVM以及术前体温>38.3℃和术后48小时内死亡的患者,将患者分成两组:发热组(体温>38.3℃持续两天)和未发热组。


总共33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发热组111例,未发热组225例;平均年龄57.4±11.5岁,女性223例(66.4%)。住院期间发热持续时间2-13天,发热组中,48例(43.2%)辅助检查提示存在感染灶,未发热组有23例(10.2%)辅助检查提示存在感染灶;最常见的感染为肺炎(54.9%),其次是败血症(22.5%)、脑膜炎(14.1%)和尿路感染(8.5%)。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短、高血压病、吸烟史、术前体温、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并发感染灶,与术后发热有关。


多变量分析发现,以下因素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① 年龄>70岁(OR=2.6,95%CI=1.2-5.6,P=0.012);

② Fisher分级为3级或4级(OR=2.2,95%CI =1.1-4.3,P=0.023);

③术前体温≥37.5℃(OR=4.6,95%CI=2.0-10.7,P<0.001);

④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0000/mm 3(OR =2.3,95%CI=1.3-4.0,P=0.006);

⑤存在感染灶(OR=4.4,95%CI=2.2-8.6,P<0.001)。


调整年龄、性别、Fisher分级和白细胞计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1个危险因素导致术后发热的OR值为4.8(95%CI=2.7-8.6),2个危险因素包括体温和感染导致术后发热的OR值为11.7(95%CI=2.4-57.9)。


最后,作者指出,Fisher3级或4级脑动脉瘤患者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易发热可能与血性脑脊液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有关,所以,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可减少栓塞术后发热;相对于年龄和白细胞计数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可通过预防感染、控制术前的体温来降低患者术后发热的风险。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MC编译,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创宏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授终审)


相关回顾

血管内介入栓塞未破裂动脉瘤后发生微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微导管抽吸可降低血管内介入术后脑微栓塞的发生率

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长期疗效比较


更多资讯请关注神外资讯微信公众号:neurosurgerynews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