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发布 | 301阅读

【风向标|药械】一种颅内脑室颞角-额角转流术旁通管路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01

授权公告号

CN119818809B

02

授权公告日

2025-10-10

03

专利申请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04

专利发明人

任晓辉、秦岭

05

背景

孤立颞角综合是神经外科脑室内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积水导致颞角孤立扩大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处理非常困难。目前治疗方法的原理是将颞角积水引流至可吸收的区域(如腹腔、桥前池、侧脑室)中,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内镜脉络裂造瘘术和转流术,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将颞角内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膜腔吸收,其缺点在于管路路径长,打破了脑脊液生理循环,分流管堵塞和感染常发生,远期出现分流管依赖性头痛和腹部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调整分流管,花费高并且增加患者痛苦。内镜脉络裂造术通过颞角内侧脉络裂造瘘引流颞角内脑脊液至前桥池,对术者技术要求很高,解剖结构复杂,易出现脑干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失败率,需再次手术,难以推广。转流术是将颞角内的脑脊液通过连通管旁路引流至脑脊液正常循环的额角,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管路路径短,不易堵塞和感染,无腹腔并发症,手术时间短,成本低;与内镜脉络裂造瘘相比,技术简单,易推广。


但在临床操作中,现有用于转流术的单腔脑室端暴露出明显短板,无法切实满足复杂多变的临床需求。具体表现为:其一,当脑脊液转流完成后,若医生需要抽取扩大颞角内的液体进行检验,以进一步明确病情,或是为患者进行减压操作时,现有的单腔脑室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其二,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孤立颞角,现有单腔脑室无法有效建立向颅外的外引流通道,更无法便捷地向颞角内进行药物注射,使得医生难以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延误病情。

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颅内脑室颞角-额角转流术旁通管路,包括三通导流管、额角通液管以及连接接头,三通导流管的第一端置入脑室颞角内,三通导流管的第二端部通过连接接头与额角通液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连接接头用于阻断/连通三通导流管的第二端部与额角通液管,额角通液管的另一端置入脑室额角内,三通导流管的第三端用于连接位于头皮下的储液囊或引出头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 本发明的一种颅内脑室颞角-额角转流术旁通管路,采用三通导流管,且三通导流管的第三端用于连接位于头皮下的储液囊或引出头皮,利用三通导流管的第三端,能够留取脑脊液样本以用于化验,进而辅助临床诊断;同时,该端可用于实施抽液减压操作,以降低颅内压。对于存在高蛋白或感染状况的孤立颞角,三通导流管的第三端可穿出头皮作为外引流管,通过该外引流管将异常的脑脊液引流至其各项指标化验结果正常为止。此外,三通导流管的第三端还可作为抗生素冲洗的通道,将抗生素引入脑室系统,以实现对颅内感染的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本发明的一种颅内脑室颞角-额角转流术旁通管路,将传统丝线管外结扎的方式变更为管内堵塞结合管外固定的方式,提升了封堵的精准度与稳定性,有效防止脑脊液渗漏,为手术预后提供坚实保障,而且在操作全程中,不会对双腔脑室管的管壁造成损伤,最大程度维持了脑室管的原有结构完整性。此外,其操作流程得到极大简化,医护人员仅需简单几步即可快速完成阻断操作,大幅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中风险。


立体示意图


相关应用的立体示意图


应用时的手术方案:A.显示患者平卧位上面观,头部向对侧旋转60-70°,示出普通电极片标记关键解剖标志包括双侧内听道701、颧突702和眉弓中点703; B.显示患者体位头侧观,第一箭头704显示脑室额角穿刺点位置Kocher点601(冠状缝前2.5cm,旁开2.5cm),第二箭头705为中继皮肤切口位置(Frazier点和Kocher点在头皮上连线的中点);C.显示患者体位侧面观,第三箭头706显示脑室颞角穿刺点为Frazier点602(枕外粗隆上6cm,旁开3cm);D-E.显示本发明基于顶枕入路(Frazier穿刺点602)的脑室颞角604穿刺的皮层路径小于传统经颞骨穿刺的皮层路径(第四箭头707所示)。

07

专利文献

请点击二维码查看








点击左侧二维码

进入风向标专栏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