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发布 | 55阅读

Neurology:是否应该常规进行反桥接溶栓治疗?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血管内取栓术(EVT)已被证实并推荐为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首选治疗方法,能改善功能预后,但再通后90天仅约30%患者实现无残疾生存¹⁻⁵。尽管大血管成功再通并实现血流恢复,EVT后低灌注(常称为"无复流现象")仍频繁发生,提示微血管再灌注不良⁶⁷。该现象与早期动脉再闭塞共同导致临床预后不佳,凸显了需要额外策略以增强血管内再通后患者康复⁸。


虽然血管内再通后动脉内溶栓(IAT)通过溶解远端动脉及微循环残留血栓显示出改善功能预后的潜力,但由于近期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存在冲突,其总体疗效仍不确定⁹⁻¹³。CHOICE和ATTENTION-IA试验表明,IAT能提高极佳预后几率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而POST-TNK和POST-UK试验未报告显著获益⁹⁻¹²。此外,患者相关疗效修饰因素(如年龄、性别、基线卒中严重程度)是否影响IAT疗效尚不明确,因单个试验缺乏足够事件数提供结论性见解。尽管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试图解决此问题,但这些分析本质上受研究设计偏倚和小样本量限制¹⁴。目前综合RCT数据的研究有限,关于IAT对临床结局全面影响的证据仍不足。


2025年8月来自四川大学的Li He等在Neurology上发表了一项RCT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比较IAT与对照在LVO所致AI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IAT在总体人群及预设潜在预后亚组中改善功能预后的效果。


本系统性综述基于PubMed、Embase、CENTRAL及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自建库至2025年2月8日进行了研究层面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仅纳入评估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再通后动脉内溶栓(IAT)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Risk of Bias 2)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次要结局包括90天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90天全因死亡率、48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任何颅内出血。


共纳入6项RCT研究,涉及1,985名初始入组患者。IAT组90天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显著更高(风险比[RR] 1.25,95% CI 1.11-1.41)。两组间90天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RR 1.04,95% CI 0.96-1.13)。安全性方面,IAT组与对照组在90天全因死亡率(RR 1.00,95% CI 0.83-1.21)、症状性颅内出血(RR 1.14,95% CI 0.76-1.70)及任何颅内出血(RR 1.16,95% CI 0.98-1.37)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最终作者认为,对于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再通后辅助动脉内溶栓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功能预后,且不增加死亡或颅内出血风险。



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发表了英国Timothy J. England等对该系统性综述的述评:


尽管静脉溶栓(IVT)和血管内取栓术(EVT)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取得重大进展,但大血管闭塞导致的AIS患者仍有较高比例存在长期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依赖。早期时间窗EVT治疗后,每改善1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所需治疗病例数低至2.61例;然而90天预后不良(mRS>2分)患者比例达54%,仅27%实现极佳预后(mRS 0-1分)¹。显然,提升血管再通效率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标("时间就是大脑"),但围手术期其他策略也可能使患者获益,例如通过干预措施增强侧支循环、对抗无复流现象——即尽管大血管实现再通,远端脑内小血管仍持续闭塞或功能异常的现象。无复流可能继发于微血栓(栓塞性或原位形成)、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快速重塑、或因炎症浸润和水肿导致的灌注受损²。此后多项干预措施被提出用于改善微血管灌注,包括动脉内抗血栓治疗³。


本期《神经病学》杂志中,Jiang等人对6项随机对照试验(n=1985名受试者)进行了研究层面的系统评价,评估卒中发作24小时内动脉内溶栓(IAT)作为EVT辅助治疗的效果⁴。尽管纳入研究中的ANGEL-TNK和PEARL试验完整报告尚未发表(本文撰写时),数据来自2025年洛杉矶国际卒中会议。主要终点90天无残疾生存率(mRS 0-1)显示IAT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风险比RR 1.25,95% CI 1.11-1.41),两组在死亡率或症状性颅内出血方面无显著差异。这些数据令人鼓舞,但需探究试验差异以解释为何较新的ANGEL-TNK和PEARL试验与CHOICE⁵结果一致呈阳性,而POST-UK、POST-TNK和ATTENTION-IA试验⁶⁻⁸呈中性。


ANGEL-TNK采用更高剂量替奈普酶(0.125mg/kg),放宽纳入标准至更低再通评分患者(脑梗死溶栓扩展评分[eTICI]≥2b50),且排除接受IVT者。POST-TNK使用半量替奈普酶(0.0625mg/kg),同样排除IVT但要求近乎完全再通(eTICI≥2c)。PEARL和CHOICE均使用阿替普酶(0.225mg/kg),纳入eTICI≥2b患者且允许IVT。Jiang团队进行了有益的亚组分析:允许IVT的试验(CHOICE中52%、ATTENTION-IA中25%、PEARL中42%接受IVT)与禁止IVT试验的比较。允许IVT试验的极佳预后RR为1.44(95% CI 1.17-1.77),但与禁止IVT试验(RR 1.17,95% CI 1.01-1.36)无显著统计学交互作用。POST-UK使用尿激酶、排除IVT、要求eTICI≥2c。ATTENTION-IA因研究对象为后循环卒中这一明显不同群体,可能应被排除分析。


需谨慎解读抗血小板治疗(APT)的相关结果(常与动脉内支架置入联用)。"非APT"亚组预后更优(RR 1.49,95% CI 1.23-1.82),与"APT"亚组(RR 1.14,1.0-1.29)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21)。但无试验专门报告APT使用,作者假定允许动脉内支架的试验均使用了APT。因此EVT期间联用APT与IAT的效果远未明确,未来试验应专门考量联用APT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该评估在EVT成为标准治疗前进行),IVT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已被证实具有风险⁹。


那么LVO所致AIS患者EVT后是否应常规使用IAT?这些最新试验可能改变临床实践,但以下问题仍存不确定性:(1)IVT联用——6项试验中3项允许,在当前人群中似乎安全;(2)APT联用是否会减弱IAT获益;(3)最佳溶栓剂(阿替普酶或替奈普酶)及剂量;(4)普适性——6项试验中5项在中国开展,辅助性IAT对其他人群是否有效?此外,所有试验均纳入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良好者(平均范围7-10分),提示小梗死核心患者可能获益;大梗死核心患者使用辅助性IAT也可能改善预后,这一假设正在进行的IA-SUCCESS试验(NCT06768138,法国,ASPECTS>3分,阿替普酶)正在验证。其他进行中试验如BRETIS-TNK II(NCT05657444,中国,替奈普酶)、IATTOP(NCT05897554,中国,后循环,阿替普酶)将有助于解答这些疑问,若鼓励研究者开展患者层面的荟萃分析则更具价值。


文献出处

Neurology

. 2025 Aug 12;105(3):e21384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3842. Epub 2025 Jun 27.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llowing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for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logy

. 2025 Aug 12;105(3):e21392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3929. Epub 2025 Jun 27.

Should We Routinely Adminis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After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Ischemic Stroke From Large Vessel Occlusio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