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发布 | 998阅读

【“伙”急“伙”聊】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的“DTAS”模式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编者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的60%~80%。已经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但是,相关治疗的关键,却不仅取决于特定技术技巧或设备器械的应用,更取决于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如《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就将后者放在了尤为优先的位置。

【“伙”急“伙”聊】栏目,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陈文伙教授,每期聚焦急诊取栓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尤其是相关流程、规范和管理的革新优化或深度洞察,以导读和解读的形式,将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以期对急诊取栓相关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本期关注: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的“DTAS”模式



机械取栓是治疗由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标准方案,疗效取决于手术操作的技术成功率及血管再通速度。机械取栓术前流程对优化AIS患者的临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患者入院后在急诊科完成初步病情稳定与临床评估。一旦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认为LVO,患者便会被送往血管造影室接受介入治疗。然而,这一既定流程常因科室间转运延迟、医护人员短缺、患者数量过多及设备可用率有限等问题受阻。鉴于AIS治疗的时间敏感性,这些因素均可能对患者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为解决这些延迟问题,针对疑似LVO-AIS患者的更高效管理模式——DTAS(直接将患者转至血管造影室)被提出。该模式跳过急诊科影像检查环节,直接将患者转运至血管造影室,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转运步骤,加速开展介入治疗。然而,尽管既往研究显示DTAS在缩短治疗等待时间方面效果可观,但许多入组患者在转运前已接受过CT检查,可能导致入院至穿刺(DTP)时间数据出现偏差。此外,这些研究常采用锥形束CT进行影像检查,其虽在卒中影像学检查中可行,但图像质量相较于多排螺旋CT存在局限性。同时,传统CT模式在血管造影室工作流程方面存在固有局限,且会引发对假阳性病例影响及择期诊疗量干扰的担忧。


为此,美国西奈山医院脑血管中心神经外科与放射科副教授Reade De Leacy博士等人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盲法分析的模拟研究,首次评估了基于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Nexaris)对AIS患者采用DTAS模式的治疗效率及影响,并将其与直接将患者送往急诊科接受CT检查的标准模式(DTCT)进行对比。相关结果于2025年8月26日在线发表在《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上。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疑似LVO-AIS患者,基于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开展DTAS模式流程不仅具有可行性,且相比传统的DTCT流程,速度显著更快。


重要的是,随着AIS再灌注治疗的进展,卒中绿道救治的模式也一直在进步,让更多的卒中病人接受再灌注治疗,同时更多获益。大核心LVO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阳性结果,使得我们的AIS病人评估的手段变得更简单,事实上,大部分病人普通CT就能决定是否取栓,那我们还需要复杂的多模影像评估吗?如果不需要,绕行急诊直接到导管室取栓(DTAS)是否可行?西班牙开展的ANGIOCAT单中心随机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但是否能被指南推荐并被普及,依然需要多中心的RCT循证医学,同时也需要克服目前面临的很多困难——比如选择什么样的卒中病人、导管室的人员构建由原来的手术室到DTAS的类急诊室的转变、24小时专业取栓团队不是on call而是在院值班……。但我想,只要DTAS能切实缩短救治的时间、改善病人的预后,那么所有这些困难终将被一一克服。总之,我对DTAS的模式还是充满信心与期待的。


陈文伙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

主任医师,脑血管病科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发表SCI二十一篇,累计影响因子60余分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微导管首过效应”、“豆纹共干性低灌注”,提出了“PEARS技术”“Double PT技术”“RTRS技术”“BASIS技术”等相应技术

作为国内、国际多个急诊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实验的分中心PI,组织并参与完成了多项卒中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刊杂志,如“DIRECT-MT”“BAOCHE”“ATTENTION”“ENCHANTED”


文章来源

Goldman D, Kolb H, Buttet K, et al. Direct to hybrid CT-angiosuite (Nexaris) reduces treatment time for stroke thrombectomy (Direct-ST): A prospective simulation study. Interv Neuroradiol.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6, 2025. doi:10.1177/15910199251369153





编译节选



研究人员采用医用模拟人对AIS的诊疗流程进行研究,分别对DTCT和DTAS模式进行6次模拟。模拟流程涵盖急诊科接诊、分诊、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及腹股沟穿刺等环节。所有模拟患者均存在LVO,且为机械取栓适应证患者(分层洛杉矶运动量表[S-LAMS]评分≥4),同时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


主要终点结果显示,相较于DTCT,DTAS患者的入院至穿刺时间平均缩短17.7分钟(均值[SD]:DTCT 39.8[4.4] vs DTAS 22.2[2.4];P<0.0001)。



次要终点结果显示,相较于DTCT,DTAS患者达到CT成像开始的时间平均缩短4.5分钟(DTCT 19.5[7.2] vs DTAS 15.0 [3.0];P=0.1848);CT成像开始至腹股沟穿刺的时间平均缩短13.2分钟(DTCT 20.3[5.0] vs DTAS 7.2[1.5];P=0.0009);CT成像完成至腹股沟穿刺的时间平均缩短10.0分钟(DTCT 12.3[3.9] vs DTAS 2.3[1.0];P=0.0011)。



这项模拟研究总体表明,对于疑似LVO-AIS患者,基于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开展DTAS模式流程不仅具有可行性,且相比传统的DTCT流程,速度显著更快。未来有必要针对真实的AIS患者开展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协作研究,以进一步评估基于这种复合手术室技术的DTAS模式在时间指标、功能结局及更广泛适用性方面的表现。


//


讨论


这项研究首次探讨了基于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复合手术室开展DTAS工作流程的效果。目前,这种复合手术室的配置已在美国50家医疗中心投入使用,但此前从未评估过其在DTAS工作流程中的情况。这样的复合配置旨在改善与时间相关的AIS功能预后,同时保证高质量的影像效果,并有望解决血管造影室在工作流程、使用效率、择期诊疗工作影响等问题,进而保障该模式的经济可行性。


从经济角度而言,对于病例量较少的医疗中心,将多排螺旋CT融合至血管造影室是一种更可行的替代方案。在西班牙开展的ANGIOCAT试验的成本效用分析显示,在该地区若要使基于锥形束CT的DTAS模式具备成本效益,每年至少需要完成76例操作(doi:10.1136/jnis-2023-020275)。此外,与常用的锥形束CT不同的是,多排螺旋CT除了支持取栓外,还可用于更广泛的放射学诊断和介入操作,有助于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与成本效益。尽管在复合血管造影室配置多排螺旋CT的初始投入成本较高,但通过拓展临床用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此外,虽然DTAS模式在缩短获取治疗时间方面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的是,将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均分流至复合手术室,可能会带来运营层面的挑战


DTAS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影响择期病例排期以及医护人员调配,具体影响程度取决于中心的病例量。因此,DTAS的实施应具选择性,需借助院前分诊工具(如S-LAMS≥4)及严格的临床标准,筛选出LVO可能性高的患者


而且,技术融合还需多学科团队的协同配合,包括具备跨领域技能的受训人员以及卒中团队的快速响应,这对于病例量较大且已建立成熟急性卒中诊疗流程的中心而言,或许具有可行性。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点击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