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底外科的各个领域,术后脑脊液漏是内镜经鼻颅底手术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硬脑膜的水密缝合与可靠重建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手术质量的核心技术。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依托河南省阳光医疗健康发展基金会,举办国内首期“神经内镜及3D外视镜下颅底重建/硬膜缝合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由国内知名神经内镜专家、颅底外科领军人物闫东明教授团队授课,聚焦内镜及3D外视镜下颅底重建/硬膜缝合的实操技能,旨在为学员提供一个高水准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神经内镜事业的进步。来自国内各级医院神经外科、鼻颅底外科的46余名学员参加。
闫东明教授在开班致辞中向各位学员介绍了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重点解释了颅底重建的理念与技术挑战。
本期培训班设置了4个章节的核心课程,涵盖内镜及3D外视镜下缝合器械特性与选择、不同缝合技术(如“8”字缝合、连续缝合、间断缝合)的适应症与要领、各种人工硬脑膜材料的应用策略以及复杂颅底缺损的多层重建技术等内容。
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环节,闫东明教授团队倾囊相授,围绕神经内镜颅底手术颅底缺损评估、缝合器械及针线选择、硬膜缝合技巧等前沿知识与经典理论进行了详细讲解,为学员们构建了坚实的知识框架。
内镜下缝合演示
学员们练习镜下缝合
学员们练习镜下缝合(晚上延时训练)
操作训练环节,学员们在高清神经内镜模拟系统上,亲手进行了硬膜缝合与颅底重建的精细化操作。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从持镜姿势、器械使用到缝合角度、打结力度,逐一纠正,力求每一步都符合精准外科的要求。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感。
培训班还安排了实时手术演示,学员们观摩了由闫东明教授团队的内镜下颅底硬膜连续缝合技术及全内镜下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见证了理论知识与手术策略在真实场景中的完美应用,特别是术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缝合技术,确保了手术的彻底性与安全性,培训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手术演示后合影
颁发结业证书
结业合照
为强化培训效果,在培训班的最后1天设置了缝合训练复习和严格的结业考核环节,并举行缝合大比武,全面检验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的熟练度。
学员表示,本期培训班内容含金量非常高,安排合理,从理论到模拟训练,从模拟训练到手术直播,再到模拟训练实现了一项技术的闭环修炼最高境界,更达到了实操和手术的step by step ,实现了高精尖技术的安全着陆,时间紧凑,收获颇丰。
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学员提供了颅底重建/硬膜缝合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对神经内镜颅底重建与硬膜缝合技术的规范化普及与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内镜手术掌握核心技术,筑牢安全底线提供一个坚强的技术保障。
科室带头人简介
闫东明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河南省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郑州市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神经疾病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专业委员会常委,欧美同学会神经内镜分会常委,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神经外科分会内镜学组组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长期致力于神经外科领域的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科室在神经内镜技术领域有深厚的技术及经验积累。未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将继续借助技术优势,持续推进神经内镜技术的医疗质量控制及系列培训工作,为促进区域神经外科学科乃至我国神经内镜技术的规范化推广与整体发展、造福广大颅底疾病患者,持续贡献力量。
点击上方二维码
查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