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原文内容
技术详解
(点击图片/文字阅读原文)
本研究探索了通过双腔球囊微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相关大血管闭塞(LVO)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FAST ICAS)。本研究旨在将这种新型技术与传统的血栓切除术方法进行对比,评估其临床和手术结果。
FAST ICAS技术通过同步进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旨在减少血栓迁移并提高手术效率。
本研究将FAST ICAS组(来自OCEAN-AIS-EVT注册研究)与传统治疗组(来自DIRECT-MT试验)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FAST ICAS技术能实现更快的血流恢复、更高的eTICI 3评分,并且可能提供更好的功能恢复结果。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引发大血管闭塞(LVO)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其治疗面临许多挑战。尽管机械血栓切除术(MT)已取得进展,但ICAS相关LVO的治疗仍受到血栓迁移、再闭塞、设备更换等问题的困扰。传统的血栓切除术常常难以彻底清除血栓,导致血管未完全通畅,同时增加血栓移位的风险。而血管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虽然能够帮助恢复血流,但通常需要多个步骤,且可能因操作复杂性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这些并发症,刘建民教授团队提出了双腔球囊微导管促进血管成形术(FAST ICAS技术)。这一技术结合了血栓切除、血管扩张和支架植入,通过同步操作减少了设备交换,缩短了手术时间,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血栓迁移和再闭塞的风险。FAST ICAS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支架取栓器提供远端保护,同时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从而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的ICAS病例。
设计:回顾性研究,将FAST ICAS技术组(17例来自OCEAN-AIS-EVT注册研究)与传统治疗组(43例来自DIRECT-MT试验)进行了对比。
主要结局:
手术指标:穿刺到再灌注的时间,最终eTICI评分。
次要结局:90天功能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手术并发症(如血管穿孔、新发梗死)。
FAST ICAS技术在治疗伴有血栓的ICAS-LVO中的应用。
A:血栓位于局部ICAS病灶处,导致血流受阻。
B:采用同轴技术,微导丝引导双腔球囊微导管通过狭窄区域,建议完善首过效应。
C:通过双腔球囊微导管推进支架回收器,将其定位于病变部位,准备释放取栓支架。
D:双腔球囊微导管借助取栓支架推送杆前进,球囊定位于狭窄病灶上方,进行球囊扩张。
E:完成球囊扩张后,撤回球囊并释放支架取栓器,恢复血流通畅。
F:应用中间导管进行抽吸-血栓切除联合技术,成功取出血栓。
G:如果存在残余狭窄或血流受限,重新部署双腔球囊微导管进行进一步处理。
H:重新定位双腔球囊微导管,造影确认到达病变位置。
I:通过双腔球囊微导管输送颅内支架,释放颅内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J:最终进行血管造影评估,确保血流通畅。
FAST ICAS技术在治疗没有血栓的ICAS-LVO中的应用。
B:“首过效应”后确认病灶处无血栓,诊断为ICAS-LVO,并表明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血栓切除术。
C:双腔球囊微导管被精准导航至狭窄部位。
D:球囊微导管的球囊精准定位于狭窄区域,并进行逐步扩张。
E:球囊扩张后,双腔球囊微导管推进,撤出微导丝,并置入颅内支架以维持血管通畅。
F:进行术后血管造影,评估是否存在残余狭窄,必要时进行再扩张,确保血管通畅。
手术实例示意图
再灌注时间:FAST ICAS组的再灌注时间中位数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38分钟vs. 62分钟,p=0.023)。
eTICI评分:FAST ICAS组获得eTICI 3评分的比例显著高于传统组(82.4% vs. 34.9%,p=0.006)。
功能结局:
mRS≤1:FAST ICAS组为47.1%,传统组为34.9%(p=0.562),尽管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FAST ICAS组有更高的功能恢复趋势。
死亡率:FAST ICAS组为5.9%,传统组为20.9%(p=0.305),但这也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并发症:FAST ICAS组有1例早期再闭塞,且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
比较FAST ICAS组与传统治疗组在实现eTICI 3(图A)或2C+(图B)的时间差异。
FAST ICAS组和传统治疗组在90天后的功能性结局比较。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FAST ICAS技术在治疗ICAS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能够实现更快的再灌注时间和更高的eTICI 评分。这主要归因于该技术通过整合血栓切除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采用了“零器械更换”的创新流程。通过减少血栓切除尝试次数和球囊扩张期间提供的远端保护,FAST ICAS技术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效率。
尽管FAST ICAS组在功能性预后(mRS≤1)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趋势(47.1% vs. 34.9%),但这一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我们认为,这可能与FAST ICAS组中后循环闭塞患者的比例较高,以及症状出现至治疗开始的延迟时间较长有关。研究表明,后循环卒中相较于前循环卒中,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而治疗延迟也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与先前的STAR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FAST ICAS技术在ICAS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STAR研究报告了急性ICAS相关AIS的救治性血管内治疗中,中位手术时间为52分钟,患者平均需要进行三次血栓切除。然而,在本研究中,FAST ICAS组的手术中位时间为38分钟,且血栓切除尝试次数较少,进一步证明了该技术在提高治疗效率方面的潜力。此外,FAST ICAS组的患者在90天随访时有更高比例的患者达到良好功能预后(mRS≤2),这一点优于STAR研究中的44%的达标率。
FAST ICAS技术的优势在于,它通过结合血栓切除、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确保血栓与血管狭窄同时得到有效处理。传统治疗中,通常需要分别进行血栓切除和血管成形术,这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还带来了设备更换和反复操作的风险。FAST ICAS的“零器械更换”模式通过简化操作流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
然而,FAST ICAS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在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因严重血管迂曲需要转换为传统治疗方法。双腔球囊微导管的外径较大,以便同时容纳支架输送功能和球囊,这在血管解剖条件不理想的患者中可能限制其操作灵活性。对于复杂的血管解剖(如C1段显著迂曲或海绵窦段IV型血管),该导管的操作可能更加困难,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因此,在使用FAST ICAS技术时,选择血管解剖条件合适的患者尤为重要。
尽管如此,FAST ICAS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初步结果仍然令人鼓舞,显示了其在治疗ICAS-LVO中的潜力。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FAST ICAS技术的效果,优化其临床应用。
2.设备优化:尤其是通过减少双腔球囊微导管的外径和提高其柔韧性,增强其在复杂血管路径中的可操作性。
3.长期疗效评估:延长随访时间,评估FAST ICAS技术的长期效果,并进一步了解该技术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
FAST ICAS技术提供了比传统治疗方法更快的再灌注时间和更高的eTICI评分。虽然功能结局和死亡率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结果表明FAST ICAS技术在ICAS相关AIS治疗中可能改善手术效率和最终eTICI评分。但需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并优化其临床应用。
李子付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国家脑防委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取栓优秀个人称号
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擅长急性缺血性疾病及颅内动脉瘤微创治疗,在疑难机械取栓、慢闭颅内外血管闭塞开通、颅内动脉瘤、重症卒中救治及杂交手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目前任上海市脑卒中学会流行病学与预防诊治学组委员,中国神经介入委员会通用技术学组副组长
目前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Sub-PI参与和承担国内多项RCT研究,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以及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专著主编及参编5部
陈润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生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杨鹏飞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候任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委,JNI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执行主编等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防生物科技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浦江计划和青年拔尖等人才计划,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奖、转化医学创新奖等荣誉,代表性成果发表于《NEJM》和《LANCET》杂志,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JNI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主编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