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发布 | 960阅读

【中国声音】使用Glubran 2进行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初步疗效分析

黄明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苏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张鸿祺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马永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








第一作者:黄明月,苏新

通讯作者:张鸿祺,马永杰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doi:10.1177/15910199251380388

PMID: 41021789 PMCID: PMC12479451




摘要



目的:初步评估使用Glubran 2进行脑膜中动脉栓塞(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MMAE)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对2021年至2023年间连续接受Glubran 2 MMAE治疗的40例CSD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接受为期3年的随访。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术(BHD)及MMAE,均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途径进行。术后复发定义为术后3年内CT和/或MRI显示血肿体积增大并伴随临床症状,且需要进一步治疗。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CSDH患者(男性3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68.2±13.2岁。其中,38例患者接受MMAE辅助BHD。2例患者仅接受MMAE治疗。对20侧血肿进行了单支栓塞,对27侧血肿进行了双支栓塞。术后3年,33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无症状。3例患者因非CSDH相关原因去世。1例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1例患阿尔茨海默病,另有4例患者出现功能状态恶化,但原因不明且与CSDH无关(复诊时头颅CT或MRI显示血肿已吸收)。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IQR 27-40),中位mRS评分为0分(IQR 0-0)。


结论:使用Glubran 2的MMAE辅助BHD治疗CSDH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且在本研究中未发现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栓塞,Glubran 2,钻孔引流术


引言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主要见于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年发病率估计为每10万人8.2至14.0例,而在80岁以上个体中,发病率可高达十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广泛应用,CSDH的发病率预计将进一步上升。CSDH自发缓解少见,有症状的CSDH通常需要手术干预。然而,术后复发率在2%至37%之间。已有研究证实,部分针对炎症反应及脑膜淋巴引流过程的药物对CSDH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脑膜中动脉栓塞术(MMAE)作为一种旨在降低术后复发风险的微创介入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尽管如此,关于最优栓塞剂的选择仍是学术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Glubran 2作为栓塞材料。Glubran 2是一种基于氰基丙烯酸酯的合成组织粘合剂,并通过单体甲基丙烯酰氧基磺烷进行了改良。相较于Onyx等其他液体栓塞剂,Glubran 2无需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溶剂,而DMSO可能刺激脑膜组织,诱发疼痛反应、三叉神经心血管反射,导致心动过缓。因此,采用Glubran 2有望在局麻下进行MMAE。为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并规避潜在不良反应,本研究队列中的所有病例均选择Glubran 2作为栓塞材料。


材料和方法




研究人群



本研究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接受MMAE治疗的40例CSD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队列包含34名男性及6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8.2±13.2岁(年龄范围:28至90岁)。本研究方案已获得上述两家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


患者纳入标准如下:1) 年龄不低于18岁;2) 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例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或无力、或步态异常;3) 经CT或MRI确诊为CSDH;4) 包括初发或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CSDH病例;5) 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6) 患者本人或其法定委托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包括:1) 对血管造影剂存在严重过敏史;2) 拒绝接受MMAE治疗方案的患者;3) 伴有严重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4) 既往曾接受MMAE治疗。



研究设计




研究过程中收集并汇总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详见表1)。记录指标包括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合并症情况、头颅CT或MRI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外科干预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术(BHD)联合MMAE,所有操作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栓塞过程均经由股动脉穿刺途径实现。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在术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常规颅骨钻孔引流



常规于顶结节处标记手术切口。切口处以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切开皮肤及肌肉,将骨膜向两侧分离。以开颅钻钻一骨孔,显露硬膜,以尖刀十字切开,见暗红色粘稠血性液涌出缓慢释放血性液。将引流管轻柔置入硬膜下,缓慢注入37℃生理盐水,置换陈旧性积血,直至颜色逐渐透明清亮。将引流管另一端从皮肤切口引出,近端与头皮固定。仔细止血,逐层缝合肌肉及皮肤后术毕。



常规脑膜中动脉栓塞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留置6F动脉鞘,常规行全脑血管造影。待颅内血管显影良好无异常后,行颈外动脉造影。更换5F导引导管,导丝导引下到位颈外动脉,行造影可见脑膜中动脉走形区域造影剂浓染(参照图1C、D),考虑与血肿形成有关,仔细辨别脑膜中动脉岩支,岩鳞支及可能的危险吻合、危险血管起源后,遂依次以Marathon(EV3,美国)于微导丝(Traxcess,Microvention公司,美国;Transend-10,Boston Scientific,美国)导引下超选至脑膜中动脉的造影剂浓染分支,并在条件允许下进行2支栓塞。分别以Glubran 2(GEM S.R.L.公司,意大利)进行,栓塞术后即刻复查造影可见原脑膜中动脉走行区域浓染消失;复查显示栓塞良好,遂结束手术。




随访



安排患者于术后第1、3、6、12、18及36个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或北京海淀医院进行头颅CT或MRI随访复查。对于在本地医院完成随访评估的患者,则调阅其相关的随访记录与影像资料。同时辅以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血肿复发定义为在为期三年的随访期内,CT和/或MRI显示血肿体积增大并伴随新的或加重的神经系统症状,需要再次进行外科干预。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30.0版(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通过Shapiro-Wilk检验进行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变量以中位数及四分位距(IQR)描述。组间比较中,正态分布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线资料



在纳入的40例CSDH患者中,血肿位于右侧者13例,左侧者17例,双侧者10例,共计50侧血肿。其中,38例患者接受了BHD联合MMAE治疗,另有2例存在临床症状但占位效应不显著的患者,仅接受了MMAE治疗。此2例患者在MMAE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随访期间的CT和/或MRI均未显示血肿进展,因此无需后续的钻孔引流术。


共有27例患者有明确头颅外伤史,自外伤至入院的平均间隔为2.2个月。合并症包括高血压(n=20)、糖尿病(n=11)及冠状动脉疾病(n=5)。5例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利伐沙班),1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或匹伐他汀)。8例患者有硬膜下血肿或积液病史,曾接受保守或手术治疗;其中4例为术后复发CSDH,2例由硬膜下积液进展而来,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伴颅内动脉瘤,1例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n=25)、头痛(n=21)、头晕(n=10)、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失语(n=10)、记忆力减退或反应迟钝(n=4)、嗜睡(n=2)及癫痫发作(n=1)(表1)。



治疗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介入栓塞均通过经股动脉途径实施,并统一使用Glubran 2作为栓塞剂。38例患者(47侧血肿)行MMAE辅助BHD,共完成44侧MMAE及44侧BHD;2例患者(3侧血肿)仅行MMAE。在47侧栓塞中,20侧为单支MMA栓塞,27侧为双支栓塞。


在1年随访时,成功随访39例患者或其家属。所有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均持续用药至少6个月。其中38例(97.4%)报告症状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癫痫,1例经抗癫痫治疗1年后好转,另1例因肺炎合并椎体骨折于术后4个月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IQR 3-17)。术前中位mRS为1分(IQR 1-2),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分(IQR 0-0)。


至3年随访时,成功联系33例患者或其家属,其中3例因非CSDH相关原因死亡。其余患者中,24例症状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1例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1例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4例因非CSDH原因临床状况恶化(复查头颅CT/MRI显示血肿已吸收)。该阶段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IQR 27-40),中位mRS为0分(IQR 0-0)。若排除非CSDH相关恶化者,所有患者均获改善,中位mRS为0分(IQR 0-0)。1年与3年随访时的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216)。


31例患者具有术后影像学资料。术后1个月,10例患者(11侧血肿)复查CT和/或MRI,均未见明显复发。术后3个月,21例患者(26侧血肿)接受影像学复查,其中19例(23侧血肿)为MMAE联合BHD,2例(3侧血肿)为单纯MMAE,均无复发。7例患者(8侧血肿)在术后1年及以上(最长3.6年)进行影像学随访,均为MMAE联合BHD治疗者,均未见复发。



讨论



CSDH术后高复发率可能源于传统手术未能彻底纠正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认为,初始外伤导致硬膜下积液形成,进而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并促进血肿外膜新生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结构脆弱、易破裂,被认为是血肿持续形成与复发的重要因素。鉴于脑膜中动脉(MMA)供应约三分之二的硬脑膜血供,通过MMAE阻断血肿主要血供成为治疗CSDH的理论基础。尽管首例MMAE治疗CSDH的报道可追溯至2000年,但其广泛应用直至近年才受到重视。


三项随机对照试验已证实MMAE作为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中,MAGIC-MT试验显示MMAE组90天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6.7% vs. 11.6%,p=0.02),但两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6.7% vs. 9.9%,p=0.10)。STEM试验报道,与对照组相比,MMAE组在180天内的复发率、再手术率及严重不良事件均显著降低(16% vs. 36%,OR=0.36;95%CI 0.20-0.66,p=0.001)。EMBOLISE试验同样显示MMAE组90天复发率显著更低(4.1% vs. 11.3%,RR=0.36;;95%CI 0.11-0.80,p=0.008)。


多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进一步支持MMAE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强调其微创性、良好安全性、更快恢复、更低并发症与再手术率,以及更少的住院总费用。Iroside等对20项研究(共1416例CSDH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MMAE组的复发率(OR=0.15,95%CI 0.03-0.75,p=0.02)与再手术率(OR=0.21,95%CI 0.07-0.58,p=0.003)均显著降低。Catapano等回顾性比较170例患者(随访1年),发现传统手术组住院时间更长(9.8±7.0天 vs. 5.7±2.4天,p<0.001)、需更多血肿相关额外治疗(16% vs. 4%,p=0.03),且总费用更高(p<0.001)。这些结果共同凸显了MMAE在CSDH治疗中的综合优势。


此外,充分掌握MMA的解剖结构对于安全实施栓塞、避免误栓危险吻合至关重要。脑膜中动脉在穿过棘孔入颅后,在翼区分为两支:前支(额支)和后支;在其分为两大主要分支以前会发出主要两支供血颞窝硬脑膜,第一支为岩支,关注点在于其参与面神经血供;第二支为海绵窦支,其与海绵窦下外侧干分支存在吻合。后支主要分出两大分支:顶枕支和岩鳞支,二者分别与枕动脉、咽升动脉、椎动脉等硬膜支存在吻合。因此栓塞时应选择性进入大脑凸面,避免胶返流入颅底分支,并且栓塞前应评估可能存在的危险吻合和异常血管起源,如脑膜中动脉与眼动脉脑膜回返动脉吻合及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因此,栓塞前需行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全面识别危险吻合。关于栓塞应局限于MMA主干抑或延伸至远端分支,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为降低Glubran 2过量使用所致血管破裂风险,选择栓塞主干。近期证据表明,单支栓塞患者的CSDH完全消退率低于双支栓塞者(4/12 vs. 22/29,p=0.014)。本团队实践中,优先选择造影剂染色明显的分支,并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实施多分支栓塞。


尽管MMAE优势显著,但其临床应用仍存诸多未明之处。最新发表的EMPROTECT随机对照试验提示,MMA栓塞后6个月复发率并未显著低于单纯常规治疗。另有病例报告提示MMAE可能并发硬膜外脓肿。鉴于全球相关研究尚不充分,且部分并发症可能被低估,其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关于MMAE治疗CSDH的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例如栓塞材料种类、复发定义、血肿体积测量方法及死亡率计算方式不一而足。此外,MMAE在CSDH治疗中的适应症亦缺乏共识。


本研究汇总了两家中心共40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经验表明无论单独应用抑或联合传统术式,MMAE均可实现较低的复发率,且未发生栓塞相关严重并发症。然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性:未对血肿体积进行定量测量,结果评估依赖于“改善”、“残留”等描述性术语;回顾性设计可能引入选择偏倚;部分患者因临床恢复满意拒绝后续影像随访,导致数据缺失;总体影像随访时间仍偏短;与国际研究相比样本量有限,结论需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总结了两家中心应用MMAE治疗CSDH的临床经验。截至目前,MMAE辅助钻孔引流术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且未观察到相关严重并发症。


第一作者简介






黄明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24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主要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研究

以共一第一发表SCI论文1篇

苏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17级首都医科大学5+3临床一体化本硕连读,2025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型博士研究生。

主要进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脊膜动静脉瘘及其他颅内血管畸形相关研究

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surgery(JNS)、Stroke、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AJNR)、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JNIS)、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SVN)等杂志上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2部著作翻译,受理专利3项

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银奖,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5年校级和市级优秀毕业生

Neuroradiology杂志审稿人



通讯作者简介




张鸿祺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目前担任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执行委员,亚洲及大洋洲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AAFITN)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审稿专家、《JNIS》中文版主编

多年来,一直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瘤、颅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方面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承担及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20项,在《JAMA Neurology》《BRAIN》《Annals of Neur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著17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

马永杰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脊髓血管病中心医师

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临床神经科字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科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介入创新转化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

获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十佳青年,首届“继宗杯复合神经外科手术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神经外科医师临床诊疗能力大赛全国一等奖,2019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北京市医管局培育项目1项,国家卫健委青年科学家课题1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创新中心负责人,北京市医管中心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SPINE》等杂志发表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100分,主译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