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发布 | 1460阅读

【医品堂】李建宇教授:技术竞速,DBS从帕金森加速拓展治疗版图

李建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达人收藏


随着功能神经外科的技术革新与多学科融合,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早期的药物调控,到精准的脑深部电刺激(DBS)与脑机接口的探索,临床正迈向一个“精准、智能、全程管理”的新时代。在这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进程中,功能神经外科不断突破边界,从改善症状走向延缓疾病进展,从单一干预走向多维综合管理,开辟了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格局。


为此,脑医汇-神外资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建宇教授,深度解析DBS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发展脉络与临床价值,分享神经调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01

脑医汇-神外资讯:李主任,您好!您长期专注于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与综合管理,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果。近年来,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式不断拓展,从经典的药物治疗到脑深部电刺激(DBS)、磁波刀,再到基因治疗和数字化干预。您如何看待这一治疗格局的演变?这些新兴手段是否正在改变我们对疾病干预路径的理解?

李建宇教授:

我在帕金森病方面的研究始于1998年,那时我们主任从国外回来,开始探索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早期治疗主要依赖内科方法,比如一些常规的多巴胺类药物。用药初期效果较好,通常有三到四年的“蜜月期”。然而,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运动波动——吃药时状态好,不吃药时状态差;长期服药还会引发副作用,包括异动症等。这时内科调药就非常困难,很矛盾:减药可以缓解异动症,但药效会下降;加药药效提升,但副作用会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外科干预。最早我们做的是“细胞刀”手术,也叫射频毁损术,通过毁损脑内的部分核团来改善症状。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性,比如只能做单侧手术,双侧操作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和语言功能。


从2000年开始,脑起搏器(DBS)技术引入国内,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第二个“蜜月期”,疗效可持续5到15年,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帕金森病的治疗开始呈现多赛道发展。例如“磁波刀”,今年刚获得FDA批准用于帕金森病的适应症,即苍白球丘脑束(PTT)的手术,可改善震颤、僵直和迟缓等症状。它最大的优点是非侵入性,不像脑起搏器手术需要钻孔埋电极,更为适合高龄、脑萎缩明显或有凝血功能问题的患者。


此外,还有干细胞治疗等新赛道。我参与过一个上市前的Ⅰ期临床试验,国内很多中心也在开展。干细胞的优势在于,将自体或异体干细胞植入颅内后,可以分泌多巴胺。未来如果技术成熟,可能替代凋亡的黑质神经元,实现根本性的、对因治疗。目前,这一方向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一定时间。


药物研发方面也出现了新突破。比如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发现了一个可能阻止帕金森病进展的位点。如果有相关药物能作用于此,将为治疗开辟全新方向。


总的来说,现在是多种治疗赛道并存的格局,各领域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哪个更具优势,还需要临床验证。



02

脑医汇-神外资讯:与此同时,帕金森病也越来越被纳入“全病程管理”体系中,涵盖从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到晚期照护等各阶段。您如何理解帕金森病的全过程干预理念?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这一理念真正落地面临哪些挑战?

李建宇教授:

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改善患者的症状,这就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内科、外科、康复科、影像科、营养科等共同参与。在整个病程中,康复治疗的作用非常重要。患者在早期就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而在晚期,当出现平衡障碍、言语困难、吞咽障碍等问题时,康复干预更加必不可少。药物治疗通常从确诊时就开始,并贯穿全程;手术治疗则多在发病四五年后、出现明显运动波动时介入。不同治疗方式在病程中的介入时间有所差异,但都是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我们从2016年起建立了内外科合作的帕金森病管理中心,将手术前评估、药物调整、术后程控以及康复治疗集中在同一平台,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正是“全程、全面”帕金森病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



03

脑医汇-神外资讯:在多种干预手段中,脑深部电刺激(DBS)逐渐从传统的“后线治疗”向更早期、更主动的治疗节点前移。这对DBS技术的精准性与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趋势下,您如何看待可感知技术以及方向性电极等精准化方案在未来的临床价值与前景?

李建宇教授:

一、可感知脑起搏器能够监测到脑内引发症状的异常放电。在给予适当刺激后,这些放电会消失,患者症状随之改善。未来如果实现闭环刺激,设备就可以在检测到放电时自动输出刺激,实现“按需”治疗,从而减少持续刺激带来的副作用。


二、方向性电极将传统的环形电极分成三片。如果植入位置不够精准,可以通过选择方向性的刺激来纠偏,从而提高容错率、减少副作用。另外,还有8触点电极,可以覆盖更多的脑核团,例如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底核(STN)、黑质网状部(SNr),实现多靶点、不同频率的刺激。这不仅能改善运动波动,还能改善冻结步态等症状在术后程控方面,可视化程控技术将患者术后的影像导入程控仪中,医生可以直接在图像上看到电极与核团的相对位置,从而快速、精准地选择刺激点,大幅节省调节时间。



04

脑医汇-神外资讯:关于高场强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您觉得这个功能有什么意义?

李建宇教授:

这个功能的意义很大。很多患者在术后都会关心一个问题:我还能不能做核磁检查?目前,大多数三甲医院使用的核磁设备都是3.0T高场强型号。如果脑起搏器设备能够兼容这种高场强核磁,就能让患者在术后进行检查时更加方便、安全。这种兼容性不仅适用于全身的其他疾病检查,也能在需要时更精准地观察电极的位置和状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影像依据。



05

脑医汇-神外资讯:放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加速融合,功能神经外科正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您认为在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干预和长期管理中,哪些方向最值得投入探索?未来神经调控技术还可能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李建宇教授:

目前的DBS基本模式是“电极+延长线+胸前电池”。未来,有可能将电池直接镶嵌在颅骨中,这样就不需要延长线,从而减少电极断裂和胸前部位感染的风险。电池还可能通过能量收集技术实现无需充电,体积也会更小巧,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


在程控方面,目前脑起搏器的程控过程相对耗时。未来如果能够将大数据分析、可感知技术和可视化程控结合起来,就可能像按下手机按钮一样简单,甚至实现“一键自动程控”,医生或患者只需对参数进行微调即可完成。



06

脑医汇-神外资讯:近年来,包括马斯克的Neuralink在内的脑机接口技术成为公众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您如何理解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这两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李建宇教授:

我一直认为,神经调控其实也可以算作一种广义上的脑机接口。我注意到,国内的几个大型中心,包括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华山医院,都在积极开展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现在,脑机接口应用最多的领域,还是在一些高位颈椎损伤患者的康复中。它的原理是先将患者的脑电波信号引出,然后进行分析,由计算机将分析得到的信号转化为指令,并接入外骨骼系统。例如,当患者的手不能自主活动时,这些指令可以驱动外骨骼,带动患者的手臂完成动作。


除了运动康复,还有针对渐冻症患者的应用。这类患者虽然思维正常,但无法开口说话。通过引出他们的脑电信号并加以分析,可以将他们想说的话直接显示在屏幕上。去年,我在芝加哥参加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大会时,大会的主旨发言就展示了类似的技术。如今,已经能够将人脑中的想法通过信号分析转化成文字呈现在屏幕上。我相信未来这些技术会越来越精细化。比如,我看到苹果公司也在研究相关应用——通过眼镜将使用者想说的话投射到镜片上。目前,各家机构都在不同的赛道上进行探索。而我认为,这些最先进的技术首先还是会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简介


李建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 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 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分会常委、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和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 学术成就:迄今在SCI及核心期刊上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北京市科委资助《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研究》一项;作为副主编参编《功能神经外科学》迄今已完成运动障碍病手术两千余例,DBS手术上千例

● 专业擅长:擅长运动障碍病(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等)、腰腿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精神外科等,完成北京首例可感知脑起搏器的植入



点击二维码即可查看【医品堂】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