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急性取栓手术,患者血管条件极具挑战性:近端迂曲合并C6段钙化,常规使用.014"导丝虽能到达M2段,但.021"微导管难以到位。在手术中,我们尝试深瑞达星舰™.018"导丝,其独特设计带来显著优势:
头端柔顺性:海波管切割工艺使.018"大尺寸导丝头端仍保持柔软,可安全通过颅内迂曲血管。本例手术.018"导丝顺利到达颅内M2的位置引导微导管到位。
增强支撑力:导丝直径增加带来更强的径向支撑,使微导管输送效率提升,本例手术病人近端迂曲,微导管在使用传统.014"导丝支撑的情况下,支撑力不足。而.018"导丝因为直径增加能够提供更强的支撑力,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精准操控性:优化的扭矩传导使导丝在迂曲路径中仍能准确响应操作者指令。
术中通过星舰™.018"导丝的支撑,不仅成功将微导管输送至血栓近端,更实现了5F中间导管的到位。这提示对于复杂迂曲病例,深瑞达星舰™.018"导丝为这类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值得临床探索应用。
患者:男性,80岁。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利近3小时。
查体:神志欠清,言语不利。GCS(E4V2M5)11分,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眼震(-)。HR:86次/分,心律齐,视野无缺损。双侧浅感觉正常。左侧肢体肌力V级;右上肢肌力I级,右下肢肌力III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均未引出。NIHSS:25分。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190/110mmHg,平时服用吲达帕胺+拜新同等药物,血压控制欠佳。入院血糖10.3mmol/l。既往有房颤病史10年余,口服倍他乐克稳定心率,曲美他嗪营养心肌。
诊断:急性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心源性),高血压病,高血糖,心房颤动
处理: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立即启动rtPA溶栓后效果不佳桥接DSA下取栓术。
头颅CT:两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区腔隙灶,左颞叶可疑低密度影;建议:MRI。脑萎缩。附见副鼻窦炎。
头颅CTA:脑动脉硬化;左侧大脑中动脉M1、M2段显影淡,远端分支稀疏,考虑非钙化斑块伴管腔重度狭窄、远端闭塞。
DSA造影情况:
弓上造影:III型弓,左颈总和弓锐角。
右侧无名动脉造影:前交通开放,对侧大脑中显影不佳。
左侧颈总造影:大脑中动脉M1起始部闭塞。
左椎开口轻度狭窄。
6F 115cm 中间导管
5F 125cm 远端通路导管
深瑞达星舰™0.018"微导丝(标准版)
0.014" soft微导丝
颅内取栓支架4mm*30mm
125cmMPA和VTK造影导管
6F 90cm 长鞘
.021"支架微导管
造影路图显示:患者M1起始段闭塞。病人血管迂曲,弓型为三型弓,颈内动脉呈现大弯型,海绵窦段迂曲。
侧位C6大弯侧质硬斑块,对微导管通行造成困难,微导管容易靠着颈内动脉上侧通行,更容易发生台阶效应。
长期/中间导管到位:
病人血管迂曲,长鞘送到颈内动脉C1段。
使用.021"微导管带6F 115cm中间导管,由于病人海绵窦段血管迂曲,中间导管无法过海绵窦段,更换5F 125cm中间导管。
微导管到位:
血栓长度较长,首次微导管仅过M1,微导管近端张力大,微导管送不到远端。微导管内手推造影,远端无法显影。
0.014"微导丝探及M2,但微导管通过困难,更换0.018"微导丝,并微导管塑形。
用5F 125cm导管,0.018"微导丝带微导管(塑形)通过血栓到达M2远端。
第一次取栓:
用0.018"微导丝带微导管至远端M2增加支撑。
支架内可见血栓,导管内多发散在栓子。
手推造影,左M1未开通。
第二次取栓:
再次尝试取栓,选用0.018"神经微导丝带微导管至M2远端。
将5F远端通路导管送到分叉处。
锚定取栓支架让血栓和支架充分接触。
血栓负荷量大,取栓支架联通导管半回收入中间导管。
最后一把取栓支架锚定后,将5F中间导管带入M1抽吸。
收回支架后将中间导管带入M1远端负压抽吸下全部撤下,血栓在支架导管头端,并长鞘内抽出大量血栓。
术后情况:
术后大脑中动脉显影,M2分叉部可见狭窄,血流达mTICI 2b,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切题,右侧肌力II级,左侧肌力V级,术后Dyna CT显示左侧胼周少量密度增高。
患者术后第二天清醒,对答言语较少,痰多。
查体: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球结膜稍水肿,对光反射良好,右侧上肢肌力II级,右侧下肢肌力IV级,左侧肌力V级,病理征未引出。
术后24小时CT显示:左侧胼周高密度较DynaCT好转,左侧半球肿胀。
处理:予以脱水降颅压对症处理,术后未用替罗非班,术后24小时后给予双抗口服。
1.患者高龄,血管内斑块较多,左颈总开口与主动脉弓夹角<35°。
------尝试VTK后最终选择硬导丝配合Simon2导管带长鞘至颈总末端。
2.深瑞达星舰™.018"微导丝采用海波管切割头端设计,导丝头端柔软,扭控性强,可以顺利到达颅内远端动脉,且给微导管更好支撑力。患者颈内C1中度狭窄,C6斑块均使中间导管及微导管发生“窗台效应”通过困难,颈内C1中度狭窄,C6斑块均使中间导管及微导管发生“窗台效应”通过困难。这使得.021"微导管在使用传统.014"导丝支撑的情况下,支撑力不足。而.018"导丝因为直径增加能够提供更强的支撑力,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血栓负荷量大,栓子密实,取栓支架抓捕血栓后中间导管难以对吻支架。
------支架打开锚定后放置150s促进血栓嵌入,回撤支架,中间导管上至M1并保持负压,取出取栓支架,中间导管接触血栓,回抽无血慢慢拖血栓回撤长鞘,松开Y阀取出取栓导管,长鞘维持负压抽吸。
4.取栓后Dyna CT显示左侧胼周密度稍高不能排除造影剂外渗。
------术后未用替罗非班,待24小时复查CT无明显血肿给予双抗,控制血压<140mmHg防止高灌注。
冯庆琪
上海市龙华医院
副主任医师,硕士,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青年委员,加入龙华医院青年人才计划,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十余年,具有神经外科及中西医结合执业资质,分别在华山医院及第九人民医院进修神经介入,参与卫健委课题3项,发表核心论文5篇,SCI 2篇。擅长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脑血管造影,脑动脉瘤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及脑卒中取栓等介入手术)和各种神经外科急诊开颅及内镜微创手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