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发布 | 706阅读

【泷马鉴知 · 内镜颅底专题(二)】让海绵窦“先成型、再开工”:经鼻内镜垂体手术中的注射成形止血术

马忠帅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王泷

北京医院

达人收藏

Heng L, Wang H, Zhang S, et al. Pretreating cavernous sinus with hemostatic agent injection molding during endoscopic endonasal pituitary surgery: technical note. Acta Neurochirurgica. 2022;164:2105–2114.】






导读

经鼻内镜切除垂体腺瘤时,一旦涉及海绵窦,持续静脉渗血往往让术野“糊成一片”。这篇发表在Acta Neurochirurgica的手术技术文章提出一个实用思路:在进入海绵窦前,先通过小切口“预注射”止血材料,让海绵窦内部形成一层“隔水坝”(预铸形),再进行腔内或经腔操作,显著改善视野并降低风险。

 背景

为什么要“先铸型、再操作”?

海绵窦属静脉丛,渗血多为“连绵不断的静脉回血”,最易在切开内侧壁、切除内侧壁或进行海绵窦内分离时让术野迅速变差。作者将止血材料先行注入、在窦内成形,等于在关键渗血腔室前筑起一道“沙坝”,再分步开窗、分层剥离,边做边清理材料,既维持清晰视野,又能辨认与保护神经血管(如下垂体动脉、III/IV/VI及V1等)。这一“预处理”比事后在血海中应付更安全、可控。


研究数据与效果

病例:2017.11–2021.6,共38例;内侧注射组28例(多为功能性腺瘤、需要切除海绵窦内侧壁),外侧注射组10例(Knosp 4居多)。 

术野质量:Boezaart评分多维持在2–3级(理想操作范围)。

出血量:内侧组中位约200 mL(100–300),外侧组约550 mL(350–800);失血速率分别约48.1与86.1 mL/h。 

安全性:TCR 3例(7.89%),均短暂、可逆;未见颞叶水肿/出血/突眼等;外侧组2例短暂性III/VI功能低下,3个月恢复。 


图片精析

图1. 海绵窦注射成形的器械选择


首选细钝弯金属管(直径约1.5mm、末端约1cm段上弯45°),便于定向缓注并“像剥离子一样”把材料推到既定腔室;直金属/塑料管不利于控制扩散方向与距离。


图2. 单点内侧注射的“先塑形、再操作”

A–C:术前增强MRI;D:基底海绵窦位点经下方小切口缓慢注入Surgifoam(弯头管,asterisk);E–G:切除内侧壁、囊外分离,保护下垂体动脉;H–I:分层重建(筋膜缝合+鼻中隔瓣);J–L:术后2天MRI显示肿瘤全切。

图3. 内侧多点注射:上下腔“合拢”形成致密屏障

A–B:MRI显示GH型腺瘤累及海绵窦;C:完成硬膜切开并暴露术区;D:下腔注射(基底位点);E–F:中床突平面上腔再注射;G:在高质量视野中逐片清除材料并锐性分离;H–I:切内侧壁与保护下垂体动脉;J:止血完成后的术野; K–L:术后3天MRI显示肿瘤全切。多点优于单点,可同时控制不同腔室并降低 TCR 风险。 


图4. 外侧腔操作的综合策略

A-C:Knosp 4复发GH腺瘤的术前MRI;D:暴露范围;E–F:外侧腔多点注射(弯头管);G:内移ICA后在上外侧腔操作;H:疑受侵上壁硬膜切除;I:去后床突尖(缓解对动眼神经压迫);J:去后床突尖后的术区显露;K–L:筋膜缝合+垫贴;M–O:3个月MRI近全切。外侧组出血量更高、术野评分3分;短暂III/VI神经功能影响2例,3个月恢复。


技术要点

术式要点与器械选择

  1. 入路与切口:

    在完成鼻腔与蝶窦处理后,去除鞍底与患侧ICA覆盖骨质,充分显露海绵窦前、下壁。

    在最下方的前壁处做约2 mm的微小硬膜切口(靠近鞍底硬膜与海绵窦壁硬膜融合点),以避开ICA与下垂体动脉;必要时在中床突平面再做一个切口以控制上腔、上海绵间窦窦渗血。


  2. 注射器械:

    首选:细钝弯金属管(直径约1.5 mm、末端上弯45°、前端2–4 mm探入硬膜下),可定向推进,如同“分离子”,将材料送达既定腔室。

    不推荐:  粗塑料管或直金属管单用,因胶体扩散方向与距离难以控制。


  3. 注射策略

    缓慢、分次、多点、最小有效量。

    注射后以棉片轻压1–2 分钟助“成形”,随后再在上腔位点补充,两处材料连成连续屏障。

    若累及外侧腔/高Knosp级别,可采用翼突入路,在ICA海绵段后垂直段外侧小切口注射,必要时结合ICA内移处理外侧上腔病变。

材料选择:为什么偏向 Surgifoam?

Surgifoam:凝固不即时、可吸收、几乎不膨胀,便于沿静脉通道“延展—成层—铸型”;其“非整体性致密层”更像贴合海绵窦内静脉腔隙形状的沙坝,可边分离边分块移除,而不破坏整体屏障效果。

对比纤维蛋白胶:后者迅速凝固、扩散距离有限,且文献中提示静脉引流改变的潜在风险;在经鼻内镜手术中,预塑形更需要可延展、低膨胀、可吸收的材料特性。


并发症防范与操作细节

控制速度与剂量:缓注+最小有效量,防止材料进入不期望通道;

监测TCR:当注射靠近上腔、上外侧腔(V1邻近)时,警惕心率、血压下降;暂停加压并允许少量材料回流可加速恢复。

分层移除材料:如同“从沙坝中找钻石”,逐片清除材料,利于辨认/保护神经血管,同时保持止血屏障。 


适用场景(作者经验)

  1. 功能性垂体腺瘤需要最大限度去肿瘤并切除海绵窦内侧壁;

  2. 海绵窦腔内、经腔操作(内侧壁切除、ICA内移、后床突处理等);

  3. 复发或高Knosp级别,侧向病变累及外侧腔者。


解剖精析

基底海绵窦区(Basal cavernous sinus compartment):

定义及位置:位于颈内动脉海绵段与海绵窦内侧壁下部之间的静脉腔。

解剖关系:紧贴蝶鞍底部,与下垂体动脉、鞍底硬膜关系密切,是最容易在经鼻内镜入路中到达和注射的区域。

临床意义:在本文技术中,它是首选注射位点。通过在该区小切口注入 Surgifoam,可向上、下腔及交通静脉通路扩散,形成稳定的止血屏障,同时避开颈内动脉主干与重要神经,安全性高。


章旨探询

  1. 在经鼻内镜垂体手术中,选择“内侧多点注射”与“外侧多点注射”止血策略时,如何根据肿瘤的Knosp分级和侵犯范围来确定最佳方案?

  2. 在多点注射止血过程中,如何平衡“足够的止血屏障”与“避免三叉-心脏反射(TCR)或静脉回流受阻”的风险?


END

编译

终审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