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发布 | 3113阅读

【中国声音】张剑宁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打开颅脑损伤“黄金一小时”的新窗口!

张剑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刘佳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达人收藏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张剑宁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中科院1区TOP,IF=10.5)发表了题为《Ultra-early detection of S100B biomarkers using a nanophotonic biosensor with deep learning quantification: A clinical model based on EDAS patients》的最新研究成果。





doi: 10.1016/j.bios.2025.117810. Epub 2025 Jul 24. PMID: 40752476.


该研究以独特的临床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首次在临床上实现了颅脑损伤发生后“超早期一小时”内的生物标志物捕捉与定量,为轻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图1)


图1. 研究总览/图文摘要


轻型颅脑损伤(mTBI)是最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占所有病例的七成以上。虽然很多患者在受伤初期仅表现出轻微症状,但后续可能出现长期认知障碍、情绪问题和生活质量下降。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在早期往往难以发现细微损伤,常规血液学检测灵敏度有限、检测周期较长,而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因此,如何在受伤后最初的一小时内识别真正存在风险的患者,成为全球医学界长期以来的挑战。这一时间段也被称为“黄金一小时”,是决定预后和干预效果的关键窗口。


本次研究团队选择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EDAS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一术式中,脑皮层会受到轻度、可控的机械刺激,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接近真实颅脑损伤、且可重复和可控的临床模型。研究共纳入二十五例患者,在术前、术后十五分钟内以及术后一小时三个关键时间点系统采集血清、尿液、唾液和脑脊液等多源样本。这一设计突破了过去难以在超早期获取人类样本的限制,使研究团队能够系统地揭示脑损伤后第一时间的生物学变化轨迹。(图2)


图2. 临床样本设计


在检测方法上,研究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实验室分析,而是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框架。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ProSpect”平台,能够将显微图像中的细微信号自动识别、解析并转化为精准的浓度数据。这一平台通过区域识别、局部浓度推断、全局概率聚合以及连续回归等多层次处理,实现了从“是否升高”到“升高多少”的全自动化定量。在大规模验证中,该系统的定量准确率达到九十八个百分点,连续回归与标准方法的相关系数接近一,表现出极高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近一半低浓度样本在传统ELISA方法中“无法检出”,而在这一平台中却能够得到准确的定量结果。这一突破不仅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更展现出人工智能在临床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图3)


图3. AI分析流程图


临床结果同样令人关注。研究发现,血清中的S100B水平在术后十五分钟便出现明显升高,至术后一小时达到更高水平,提示血清是最敏感的超早期指标。而唾液中的S100B水平则呈下降趋势,这一反常现象为未来探索无创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尿液水平在早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代谢与排泄链路尚未形成明显反应;脑脊液中的S100B浓度最高,约为外周体液的五十至一百倍,直接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这一系列结果首次在人类临床中描绘出S100B在不同体液中的动态学轨迹,为跨体液、多维度的损伤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一研究不仅在学术层面具有创新意义,更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在急诊环境中,它有望帮助医生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时,快速识别出存在风险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

● 在围术期管理中,它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的术后监测提供客观参考,辅助医生作出更精准的决策;

● 在运动医学中,它可用于运动员脑震荡的评估与随访;

● 在战场和极端环境下,它更有潜力作为快速筛查工具,为前线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总之,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检测体系,颅脑损伤的诊断模式有望从依赖影像学的“静态观察”,迈向智能化和生物学信号结合的“动态监测”。


该论文于2025年7月24日正式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线发表,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结合临床模型在颅脑损伤超早期诊断中的可能性。这一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急诊医学、运动医学乃至战场救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打开颅脑损伤“黄金一小时”的新窗口,是医学探索的重大进展,更是临床救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随着人工智能与医学研究的不断融合,未来的脑损伤诊断必将更加精准、快速和智能,为无数患者带来切实的希望。



通讯作者简介


张剑宁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专业技术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担任中国医促会神经损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解放军医学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10余种期刊编委

● 主持军队后勤科研重大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都特色项目等研究课题20余项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13项科技成果

● 2014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2020年被评为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

● 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干部一类特殊津贴

● 擅长采用显微外科、神经导航等微侵袭手术治疗脑干肿瘤、颅颈区畸形、海绵窦内肿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底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等疑难复杂疾病


第一作者简介


刘佳雨 主治医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

● 医学博士、博士后,师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张剑宁教授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学部主治医师

● 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香江学者,解放军总医院青年新秀人才

●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理事&青年委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博士智库工作委员会委员

● 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创新研究孵化课题等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200万元

● 以项目骨干承担军队后勤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

● 已发表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47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6篇,累计影响因子147.286分

● 主编《跨学科视角下的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从基础到临床》,参译《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调控》等著作2部

● 担任包括The Innovation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restoratology、Aging、Cancer Medicine、World Neurosurgery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职务

● 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1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