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9日发布 | 857阅读

拯救大脑 神通有道|微创脑科学™助力OCIN LIVE东北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

神介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2025年9月23日,“OCIN LIVE 东北专场·神经介入规范化手术示教”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的牵头下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活动以血流导向装置(FD)的个体化与规范化应用为主线,同时穿插椎动脉、颈动脉等复合狭窄的支架解决方案,微创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作为研究重点,在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FD治疗、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及颈动脉联合干预、串联动脉瘤FD治疗等3例病例中,将“术前评估—术中策略—术后管理”全链条拆解示范,为区域中心开展高质量神经介入树立榜样。



Case 1: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术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瑞教授团队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45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余。MR显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瘤样改变,外院DSA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明确巨大动脉瘤,伴有载瘤动脉瘤样扩张,远端血管直径3.0mm,瘤颈20mm,近端血管直径4.68mm,侧位海绵窦段血管直径达到5.91mm,拟行脑血管造影+右侧颈内动脉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策略

经右侧股动脉入路,将6F长鞘送至右颈总动脉,微导丝配合微导管超选进入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造影明确动脉瘤位置及形态后,选择4.5*45mm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路途监视下精准释放,并进行弹簧圈序贯填塞。


术后影像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载瘤段血流明显重塑,远端血流通畅,未发生急性闭塞或分支受累。


专家讨论:

该患者在治疗策略上要仔细考虑,包括术前管壁评估(高分辨核磁明确瘤壁是否有强化,对于血栓性动脉瘤可以在术前先进行激素治疗),术前用药,支架选择,弹簧圈栓塞,以及支架桥接(该动脉瘤瘤颈较大,可能需要桥接密网支架,避免密网支架短缩和疝入动脉瘤)等问题。该动脉瘤较大,在释放密网支架的过程中,弹簧圈填塞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密网支架短缩膨大疝入瘤内,但是也要考虑弹簧圈填塞对于脉前动脉的影响,其关键在于弹簧圈填塞数量以及技巧。


关于密网支架的释放技巧方面,与会专家指出可避免在瘤颈部位过度推挤释放,因其金属覆盖率已达到标准,无需过度推挤增加瘤颈部位的金属覆盖率,且过度推挤可能造成密网支架密度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引起其他不良事件。


Case 2:经皮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术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史怀璋教授团队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2岁,头晕头痛20年,加重1月,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起始重度狭窄近闭塞。


手术策略

拟行DSA+经皮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4.0*18mm 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置入术+脑保护伞下颈动脉支架(10*40)植入术+经皮颈动脉球囊(5.0*30)扩张成形术。



专家讨论:

该患者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均存在狭窄情况,如果对侧颈动脉良好,可进一步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是考虑到该患者一侧颈动脉闭塞,一侧椎动脉闭塞,且患者高龄,因此可选择较为姑息的方法,即常规支架手术。


Case 3: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及脉络膜段串联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陈儇教授团队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3岁,体检行头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及脉络膜段串联动脉瘤。


手术策略

拟行5.0*30mm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支架头端释放于大脑中动脉M1段,避开弯曲血管侧。


术后影像

支架释放完造影及3D重建均显示支架打开贴壁良好,瘤内造影剂滞留,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


专家讨论:

与会专家针对后循环支架植入病例的抗血小板方案进行了讨论,表示后循环支架治疗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双抗使用时间,以避免后循环支架内梗塞的情况出现。在支架选择的问题上,现场专家表示可以尽量选择型号大的支架,大型号支架的网孔较大,对穿支的影响较小,术者在释放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推挤支架,以防改变支架网孔密度,影响其治疗效果。




小结





本次OCIN LIVE东北专场聚焦血流导向装置规范化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巨大、夹层及串联动脉瘤直播中展现精准释放与即刻血流重塑优势;专家结合区域发病特点对比不同FD材质与尺寸策略,并延伸探讨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在椎动脉狭窄的协同价值,为东北复杂神经介入提供统一选型与抗板参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FD技术区域循证图谱。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