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9日发布 | 95阅读

【脑医三人行】创伤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实践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AI编者按:

创伤性脑血管病因“发病率高、早期识别难、预后风险大”的临床特点,始终是神经外科与介入医学领域亟待突破的重点课题。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革新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介入手段已成为改善此类疾病患者预后的关键支撑。本期【脑医三人行】学术录播专题,我们精心遴选了三位专家,以“临床突破为引、理论体系为基、实操案例为证”,旨在构建创伤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完整知识链条。


具体而言,专题开篇首先以临床实践突破为切入点:由刘建民教授分享头颈部血管损伤介入治疗的早期探索成果,详解治疗策略、材料选择的核心逻辑,同时揭秘长海医院战创伤中心的创新救治模式,并重磅解读MAGIC-MT研究的结论——该研究为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直接回应临床诊疗中的核心痛点,最后更高屋建瓴的指出“创伤和血管损伤进入介入治疗时代”的关键趋势洞察。接着,路华教授将回溯基础,系统解析创伤性脑血管病的损伤类型、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与诊断评估体系,同时梳理介入治疗的发展脉络,为临床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解答“为何这么治”的底层逻辑。最后,李轶教授将通过多例真实病例复盘,直观展示神经介入技术在硬膜外血肿、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等具体疾病中的操作细节与疗效,让“如何落地治”的问题得到清晰解答。


三位专家的分享从“临床突破”到“理论支撑”再到“实操验证”,层层递进、互为补充。希望本专题不仅能为广大脑医同仁提供相关临床实践的循证依据与技术参考,也能助力推动创伤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水平的规范化提升。


刘建民:创伤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摘要

刘建民教授介绍了头颈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早期探索,包括头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颈内动脉夹层等的治疗方法。同时,还阐述了介入治疗的策略和材料,如血管破裂出血的封堵止血、创伤性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等。此外,刘建民教授还分享了长海医院战创伤中心的建设情况,包括优化后的创伤绿色通道救治模式和一站式创伤绿色通道救治模式。最后,他介绍了MAGIC-MT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该研究证实了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在降低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90天的血肿进展、复发率及全因死亡率方面的显著效果。


专家简介

刘建民 教授(点击访问学术主页)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战创伤中心主任

● 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会长

● JNI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主编


路华:创伤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摘要

路华教授围绕创伤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展开阐述。创伤性脑血管病存在发现难、危害大的特点,其损伤类型包括贯通性与闭合性,机制涉及血管过度牵拉或旋转等多种因素,可致脑出血或脑缺血。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如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为1.2%~2.0%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不同地区研究中有不同发病率。通过Biffl分级评估闭合性脑血管损伤严重程度,依据特定筛查标准与方法进行诊断。介入治疗历史悠久,从早期技术尝试到如今不断发展,针对颈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动脉瘤、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等疾病,采用多种栓塞剂及装置进行治疗。经多病例分析,验证治疗策略有效性。此外,还介绍了脑外伤后耳鼻出血、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等相关疾病特点与治疗思路。最后总结得出,创伤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以封堵止血和血管重建为主要策略,且未来有望在更多类型损伤中发挥作用。


专家简介

路华 教授(点击访问学术主页)

江苏省人民医院


●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委

● 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脊髓血管病复合手术专业委员会主委

● 江苏省基层卫生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主委

● 中国卒中学会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委员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血管功能与疾病分会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 江苏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 获得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


李轶:神经介入在创伤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摘要

李轶教授指出,创伤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发现难、危害大,需要临床医生重视早期筛查和诊断。神经介入治疗在创伤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及应用前景,可用于治疗硬膜外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动静脉瘘、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创伤性血管夹层、创伤性头面部出血等疾病。李轶教授还分享了多个病例,展示了神经介入治疗的具体操作和效果。


专家简介

李轶 教授(点击访问学术主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北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高访学者

● 学术任职:上海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分会卒中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 学术成果:近年来围绕脑血管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2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课题3项,其中1项获得优秀结题;第九人民医院-上科大交叉基金1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主持1项申康三年重大疾病多中心研究项目和1项申康三年临床科研项目;作为研究者发起2项脑血管病主题的临床研究和1项多中心医疗器械试验研究;累计科研经费超500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