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发布 | 778阅读

循证·实践|喻博、郑健:开环支架辅助介入治疗后循环动脉瘤优势

喻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郑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达人收藏



内容概要



本次课程深入探讨了开环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特点,详细阐述了其在提高动脉瘤栓塞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优化患者预后方面的显著优势,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病例,展示了开环支架在复杂后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策略,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见解。


一、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



性别:女性相比于男性是相对更为多见。


年龄:一般在30至60岁的成年人中高发。


日常习惯:吸烟、酗酒。


高血压及脑动脉瘤家族史。


药物史:特别是可卡因。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这里疾病会使血管变得薄弱。


多囊肾病:导致肾脏中形成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还可能升高血压。


主动脉变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是将富氧血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大血管。


动静脉畸形(AVM):大脑中的动脉和静脉会互相缠结,从而影响血流。



二、后循环动脉瘤

PICA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的分支之一,左右各一。PICA在临床上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的好发部位之一。但PICA闭塞之后,由于其小脑支和脉络膜支与附近血管有丰富的吻合故影响较小,而延髓支通常被认为是功能性终动脉,因此影响较大。所以PICA血栓形成或栓塞主要表现为延髓支供血区-延髓的背外侧面软化(延髓外侧综合征)。


按位置PICA动脉瘤可分为6型:


椎动脉近端动脉瘤


PICA起始部动脉瘤


PICA上方动脉瘤


椎动脉远端动脉瘤


PICA近端动脉瘤(过渡段)


PICA远端动脉瘤



Neuroform Altas支架研究


一项针对Altas支架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至2019年期间多中心使用Neuroform Atlas支架治疗动脉瘤的经验,共纳入71例患者(69例动脉瘤病例),其中36.2%为破裂动脉瘤。结果显示,该支架在治疗复杂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中表现出较高的闭塞率(即刻栓塞RR 1/2级达78%,4个月随访时达97.7%)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相关并发症率4.3%,症状性重大并发症未观察到)。91.8%的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总体死亡率仅1.4%。其典型病例包括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多发动脉瘤和PICA起始部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均显示良好,证实了Atlas支架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Neuroform Altas支架盛京医院应用病例概述



Case 1:女性,62岁,PICA动脉瘤破裂SAH,2级,术前CT显示左侧囊性PICA动脉瘤

使用Synchro微导丝超选至PICA远端,在微导丝导引的情况下将支架导管输送至PICA远端,再经弹簧圈微导管进行弹簧圈填塞,将Altas支架输送至支架导管中并半释放锚定头端,随后填入4枚弹簧圈填塞并释放支架,术后原位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完全,PICA通畅。



Case 2:男性,61岁,基底动脉多发动脉瘤破裂SAH,3级,术前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及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

首先将栓塞微导管置于基底动脉尖部,进行第一个动脉瘤填塞,并半释放Altas支架(4.0*30mm)。待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填塞完毕之后,将栓塞微导管暂时置于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瘤体内,并在Altas支架的支撑下,进行后两个动脉瘤的栓塞。术后影像显示两个动脉瘤栓塞完全并且小脑前下动脉得到了保护。



总结


Neuroform Altas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小血管中选用大直径型号可以有效保护从动脉瘤根部发出的分支动脉。


嘉宾简介





喻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教授

第四神经外科主任

卒中神经介入病房主任

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介入分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盛京医院神经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



郑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教授,副研究员,医学博士后

辽宁省神经介入优秀青年医师成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神经重症与介入青年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全国一等奖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盛京医院神经介入培训基地带教教师及秘书

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研究工作,主要诊治疾病包括:出血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脑动静脉瘘等)以及缺血性(急性脑大血管闭塞开通、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以及脑静脉窦疾病等复杂脑血管疾病。主持多项国家及省级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