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检测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ed after stroke,AFDAS)的早期识别对优化卒中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因为启动直接口服抗凝治疗可使房颤相关卒中风险降低高达60%¹²。然而,AFDAS常表现为阵发性和短暂发作,增加了检测难度¹。心脏功能异常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如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MR-proANP(中段心房利钠肽原)已被确认为AFDAS的预测指标³⁻⁵,但用于判定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诊断或治疗的最佳生物标志物阈值尚未明确。虽然MR-proANP近期已在一项规模合理的研究中经过外部验证提出了截断值³,但基于更广泛可用的NT-proBNP指导治疗决策的最佳阈值仍属未知。既往报道NT-proBNP截断值的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队列异质性大(纳入排除标准及检测时间点不一致),且均缺乏外部验证⁵⁻¹¹。此外,AFDAS绝对数量较少导致这些研究未能分析从入院/采血至检测到AF的不同时间间隔,以及这些间隔如何影响入院NT-proBNP水平的预测准确性⁶⁻⁸¹¹。
因此,2025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us Kneihsl等在Stroke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旨在:(1)通过合并分析两个大型前瞻性缺血性卒中队列,对外部验证既往提出的NT-proBNP预测AF截断值;(2)评估NT-proBNP与AFDAS的时间依赖性关系(院内早期AFDAS versus 出院后AFDAS)。
本研究对两项前瞻性研究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一项是前瞻性国际多中心BIOSIGNAL(卒中病因学生物标志物特征)队列研究(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欧洲卒中中心),另一项是前瞻性单中心格拉茨卒中路径研究(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奥地利)。AFDAS定义为入院后1年内诊断的持续时间≥30秒的心房颤动/扑动,并分为院内发生和出院后发生两类。NT-proBNP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检测。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估NT-proBNP与AFDAS之间的关联。
在229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74岁;女性占42%)中,共374例(16%)确诊AFDAS,其中268例(72%)在住院期间确诊,106例(28%)在出院后确诊(中位住院时间15天)。入院NT-proBNP水平对院内AFDA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 0.81-0.86])。而对出院后确诊的AFDAS,NT-proBNP预测能力较差(曲线下面积0.65[95%CI 0.60-0.70]),且20%的患者入院时NT-proBNP值正常(<125 pg/mL)。505 pg/mL的NT-proBNP截断值对院内AFDAS表现出高灵敏度(82%)和高特异度(71%),阴性预测值达96%。
结论: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NT-proBNP 505 pg/mL的截断值似是院内AFDAS的可靠预测指标,但其对出院后AFDAS的预测能力有限。本研究结果可能为未来卒中二级预防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Stroke
. 2025 Jul;56(7):1704-1713.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9249. Epub 2025 Apr 21.
Role of NT-proBNP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A Time-Dependent Relationship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