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发布 | 776阅读

【精彩回顾】微创脑科学™ 3.7%俱乐部福州站顺利举办

神介资讯-脑医汇

上海脑医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达人收藏





2025年9月13日,微创脑科学™3.7%俱乐部福州站在福清市顺利举办,汇聚了众多国内顶尖神经介入专家,围绕微创脑科学神经介入治疗方案展开深入探讨。作为国内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领域的高规格学术平台,本次会议汇聚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等十余家中心的核心专家,就AIS取栓、ICAS介入、经桡入路、绿色通道流程优化及围术期管理等热点展开深度研讨,并通过多例典型病例现场“过招”,旨在推动新理念、新技术下沉基层,进一步提升区域卒中救治水平。


会议期间,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Safecer栓塞保护器成为焦点之一。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采用单面刻槽药物涂层支架设计,精准靶向释放药物,其低剂量药物搭载既降低了裸支架相关的支架内狭窄发生率,也有效避免了药物对支架内皮化的负面影响。Safecer栓塞保护器主要用于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为患者提供远端栓塞保护,可有效捕获和移除血栓等栓塞物质。Safecer栓塞保护器伞体为对称结构,伞体打开后其贴壁性能不受血管迂曲影响,且输送鞘、回收鞘采用多层材料复合管技术,兼顾柔顺性与支撑性,同时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塑形,使用时可通过迂曲复杂的病变位置。两大创新器械的临床实战经验分享,进一步丰富了基层医生应对复杂脑血管病变的“武器库”,助力区域卒中救治水平再上新台阶。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内容)



开场致辞




福清市医院党委书记何光书记致辞,他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谢,并向与会者介绍了福清市医院的神经介入诊疗现状,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福清市医院的医疗体系建设中来,为本市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举办。



学术专场 第一节





讲题:AIS急诊血管内治疗研究现状

讲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邢鹏飞教授



教授从AIS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症探索,取栓技术策略和围手术期处理等三个方面详细展开阐述了AIS急诊血管内治疗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大血管、MeVO等EVT相关RCT研究,指出对于MeVO闭塞的患者来说,实施EVT时要评估患者的获益风险比,以及是否有致残性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性,使用小直径取栓支架和高到位小口径抽吸导管以提高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对于符合DAWN研究影像学标准,超过24h时间窗的患者,动脉取栓也是安全可行的。围手术期处理要注重血压管理、预适应、后适应以及脑保护等问题。



讲题:经桡入路障碍的解决之道

讲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代成波教授



教授指出TRA的许多挑战并非技术本身固有的缺陷,而是与术者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操作例数积累,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率均会得到显著改善,经验丰富的术者在手术时间、射线暴露和造影剂用量上,最终可与TFA相媲美甚至更优。克服TRA的障碍,不仅是个人技术的磨练,更是一个涉及培训体系、制度保障和科室文化的系统工程。现代TRA实践已经从简单的风险排查,演变为基于解剖学的个体化手术策略规划,其并发症的预防策略包括最小化鞘/动脉比、合理抗凝、最大限度缩短桡动脉受压时间、开放止血技术以及进行远桡穿刺等,术者需要选择性整合dTRA技术,保持股动脉操作熟练度,以备不时之需。



讲题: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现状

讲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高鹏教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D)是导致国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因构成比可高达46.6%。其治疗方式一直在EVT和AMM中抉择,目前有关其研究的阳性试验结果很少,且仍存争议,ICAS-EVT逆袭仍充满挑战。对此,高教授指出,未来有关ICAD的RCT设计可以聚焦于探索精准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识别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以获取阳性试验结果,同时也期待有新型的治疗手段,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学术专场 第二节





讲题: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

讲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文伙教授



教授强调,绿色通道并非辅助流程,而是决定患者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得再灌注治疗的“生死通道”。随着静脉溶栓时间窗放宽、取栓适应证拓展,再灌注理念的每一次更新都在倒逼绿色通道同步升级。陈教授提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在人力资源、空间布局、转诊路径上差异显著,因此“没有一个放之皆准的模板”,只有立足本院实际、持续微调的“定制化”方案,才能让绿色通道真正跑出“加速度”,把“时间窗”转化为“生命窗”。



讲题:Bridge单中心使用经验分享

讲者: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易婷玉教授



教授指出药物涂层支架主要应用于急慢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开通,以及急慢性症状性椎动脉开口或闭塞开通。其通过多例Bridge药物涂层支架应用案例,指出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闭塞与卒中复发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病例,评估难度可对此类患者行EVT治疗。BASIS-STENT技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手术难度,提高安全性,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为此类患者提供医学证据,而药物涂层支架可降低支架再狭窄率。



讲题:AIS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策略

讲者: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郑铮教授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循证证据不断充分,时间窗也随之延长。AIS血管内治疗成败取决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美管理,其中围手术期的系统化、流程化管理决策的实施是重中之重。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单元的配置、相关多学科医护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的建设,是围手术期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



病例汇报 第一节





病例1:当白影变硬茬:钙化性栓塞脑梗(CCE)的取栓思考

讲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黄明珠教授



教授介绍了多例钙化性栓塞脑梗患者的诊疗过程,指出钙化性脑梗塞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函件病因,其硬度显著高于非钙化性脑栓塞,对神经介入医师的技术操作构成巨大挑战。对于钙化性栓塞脑梗患者的鉴别诊断,黄教授表示当临床症状与影像不符合时需高度警惕,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微导丝、微导管或取栓支架感知,CCE血栓极其坚硬,不易被压缩,通过时有明显摩擦感。而普通血栓相对柔软,有弹性,易于被压缩和通过。此外,CCE取栓难度极高,支架可能无法充分打开或嵌入血栓,甚至可能出现器械(如支架取栓器)被卡住、断裂的罕见情况,而普通血栓支架通常能良好打开并嵌入血栓,一次或少数几次尝试即可成功再通。


现场专家针对黄教授汇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各自发表了意见,并分享了钙化性血栓和心源性白色血栓的鉴别和取栓经验。



病例2:椎动脉闭塞再通

讲者:龙岩市第一医院 李荣通教授



患者男性,71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h,头颅CTA显示头颅未见出血,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基底动脉未见显影,拟进行右侧椎动脉闭塞开通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较大后遗症。李教授指出,术前CTP、MR和DSA有助于协助责任血管定位,良好的介入材料在狭窄后闭塞再通病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不同入路在椎动脉闭塞开通病例中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现场专家针对该患者的临床诊断展开了讨论,对其影像和症状表现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表示该患者可以直接溶栓治疗。此外,与会专家还针对经桡穿刺治疗的器械选择以及手术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病例3:经桡入路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BASIS技术取栓

讲者: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曾立三教授



患者男性,70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2小时,加重3小时,诊断为急性右侧大脑动脉狭窄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拟经桡入路采用BASIS技术进行取栓治疗。教授通过手术过程展示和病例总结,指出经桡动脉入路行CAS安全有效。两种入路在总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上没有差异,采用经桡入路的住院时间更短。当头臂干与左侧CCA成角大于23度时,技术成功率高;右侧CCA与右侧锁骨成角大于25度时,技术成功率较高,其更适合椎基底动脉闭塞、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2型或3型弓患者等上肢动脉入路取栓病变。


与会专家针对该患者术前影像表现、手术策略、器械选择、球囊扩张和支架取栓顺序等内容各自交换了意见。



病例4:右侧大脑中动脉取栓一例

讲者: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温志鹏教授



患者男性,45岁,以头晕、右侧肢体无力伴胸闷2小时为主诉入院,CT平扫显示左放射冠区多发腔隙灶,MR显示左额顶叶及左枕叶脑软化灶,拟进行颅内动脉取栓治疗。术中首过效应阴性,考虑栓塞性病变,后取出血块,继之出现狭窄,使用球囊扩张之后,前向血流可,结束手术。


与会专家针对替罗非班使用时机、球囊选择大小、抽吸时间和方法、中间导管上高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病例汇报 第二节





病例5:TN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讲者:福清市医院 何景峰教授



教授介绍了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病例,表示脑卒中治疗过程中,时间就是大脑,最有效抢救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之一,脑梗急性期改善侧枝代谢获益明显。最新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规范,从时间窗、影像评估,到药物选择,再到特殊类型卒中的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极为细致且科学的体系。指南更广的时间窗和更多样的溶栓药物选择,让更多患者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可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与会专家针对该3例病例的手术操作和技巧展示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对血栓的处理策略(抽吸和取栓)进行了优劣对比讨论。



病例6:颈动脉栓塞取栓

讲者:福建省漳州市医院 潘志南教授



患者女性,79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CT检查怀疑血栓,拟行大腔BGC+双支架取栓,术中实际路径比预期路径要长,于是过弓超选至大脑前和大脑中进行双支架释放,并进行取栓,取出中量血栓,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可,结束手术。


与会专家针对该患者的术前诊断,治疗策略(可先经弓进行支架取栓一次),术中操作技巧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病例7:一波三折的颈动脉支架治疗

讲者:南平市第一医院 林晓丽教授



患者男性,75岁,突发言语含糊、右侧肢体无力1天,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拟行CAS治疗。对此,林教授表示血管内治疗前应充分对通路进行评估,评估好手术预案,必要时选择交换技术、同轴导管辅助技术、梨技术。不同的病变选择不同的保护装置,熟悉各种保护装置的操作要领,以避免由于操作本身带来的风险。术中可能由于血管痉挛及临时阻断血流而导致缺血发作,排除栓子脱落或血栓形成后观察并给予对症处理后一般都能缓解。


现场专家针对保护伞的选择(微创保护伞过弯顺畅,不易打折)和操作技巧,以及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检查必要性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探讨。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熊云云教授带来了《基于快速影像评估的导管室急诊绿道模式建立及血管内治疗流程改进研究》讲题。该研究通过优化影像评估和导管室启动流程,显著缩短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升了血管内治疗的效率与质量,为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小结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内容)

3.7%俱乐部作为国内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构建临床医师学术共同体,促进前沿治疗理念与创新技术的深度交融。本届论坛汇聚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神经介入诊疗的最新进展展开多维度研讨,重点涵盖AIS急诊取栓、ICAS介入、经桡入路、绿色通道流程优化及围术期管理等核心议题。作为神经介入领域的创新推动者,微创脑科学™将持续践行“临床需求导向”的研发理念,通过建立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定期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为提升我国缺血性卒中诊疗水平提供权威学术支持与技术创新平台。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