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发布 | 91阅读

颅脑术后硬膜下积液:成因、管理与展望全解析

戴黎明

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颅脑术后硬膜下积液
成因、管理与展望

作者:戴黎明


颅脑手术

颅脑手术是治疗多种颅内疾病(如肿瘤、血肿、血管畸形、创伤等)的关键手段。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最终预后。其中,硬膜下积液(Postoperative Subdural Effusion, PSDE)是一种相对常见但需引起高度重视的并发症。本文旨在系统性地阐述颅脑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是指颅内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异常积聚的脑脊液或血性液体。它与硬膜下血肿不同,后者积聚的是血液,而积液通常呈淡黄色或清亮液体。术后硬膜下积液可发生在手术同侧、对侧,甚至双侧,其量多少不等,进展速度也因人而异。





二、为何会发生?主要成因与机制
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硬膜下积液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本机制在于脑脊液动力学平衡被打破以及颅腔生理完整性受损。主要成因包括:


01
气颅(颅内积气)

这是开颅术后非常常见的原因。手术中空气进入颅内,术后脑组织未能完全复位,空气占据部分空间,脑脊液便可能流入此潜在间隙形成积液。


02
脑组织萎缩与蛛网膜下腔增宽

多见于老年患者、长期颅内高压或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力骤降,萎缩的脑组织回缩,使得硬膜下间隙增大,为积液创造了空间。


03
蛛网膜破裂

手术操作可能无意中损伤蛛网膜,导致脑脊液通过破口渗漏到硬膜下间隙,而破口处的活瓣效应阻止了液体回流,使其不断积聚。

04
持续颅内低压

如术后脑脊液过度引流(包括腰椎穿刺或脑室引流控制不当),或术后频繁呕吐、脱水等导致低颅压,均可促使脑脊液向硬膜下腔转移。

05
术后炎症反应

 手术创伤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增多,参与积液的形成。





三、 有哪些临床表现?
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

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积液的量、增长速度以及其对脑组织的压迫程度。


无症状

少量、稳定的积液通常无任何症状,常在术后常规影像学检查(CT或MRI)中被偶然发现,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有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尤其是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脑组织受压症状: 反应迟钝、嗜睡、意识障碍加重、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其他: 如果积液持续存在并形成包膜,可能对大脑造成长期慢性压迫,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步态不稳等。


四、 如何诊断?


头颅CT扫描

头颅CT扫描是首选的诊断和随访工具,其具有快速、便捷、敏感性高的特点。在CT上,硬膜下积液通常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的低密度影(接近于脑脊液密度)。脑组织受压,脑沟、脑回变平,中线结构可能向对侧移位。

MRI(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成像) 在鉴别诊断复杂情况(如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鉴别)时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积液成分和包膜情况。



五、 治疗策略:从观察到手术

治疗决策需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遵循个体化原则。


01
临床观察与保守治疗:
适用于:

少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

措施:

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状态,定期复查CT。让患者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鼓励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以增加脑脊液分泌,促进脑组织膨胀复位,消灭积液腔隙。同时,避免过度脱水治疗。


02
穿刺引流:
适用于:

 有明显症状、积液量中等的患者。

措施:

 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钻孔穿刺引流术。此方法创伤小、操作简便,能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但缺点是复发率较高,有时需多次穿刺。

03
手术治疗
适用于:

反复穿刺复发、积液粘稠或已形成较厚包膜的患者。

措施:

1.持续闭式引流术: 钻孔置入引流管,持续引流数天,待脑组织复位、积液腔闭合后再拔管;


2.硬膜下-腹腔分流术(Subdural-Peritoneal Shunt): 对于顽固性、复发性积液,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将分流管一端置于硬膜下腔,另一端经皮下隧道引至腹腔,将积液引流到腹腔吸收。但存在分流管依赖、感染、堵塞等风险;

3.神经内镜下清除术: 内镜下可直视积液腔,打通分隔,电凝包膜,促进脑组织复张,是一种微创且效果确切的先进技术。



六、 预防与展望

预防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是关键。外科医生在术中应精细操作,尽量减少蛛网膜损伤,严密缝合硬脑膜以减少脑脊液漏,关颅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置换颅内空气。术后应合理管理颅内压,避免过度引流和脱水。

总结而言,颅脑术后硬膜下积液是一个需要神经外科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关注的并发症。通过提高认识、早期诊断、根据病情采取阶梯化个体化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恢复。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其发生率和不良影响必将进一步降低。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