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发布 | 139阅读

Neurology:脑出血的床旁诊断技术

杨中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及时准确地识别急性脑出血(ICH)——无论是确诊还是可靠地排除——仍然是卒中患者快速启动治疗的关键障碍。急性ICH的初始表现差异极大,从剧烈头痛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昏迷,这使得早期诊断极具挑战性。ICH诊断的金标准是脑部CT,而确诊后的两大时间敏感性治疗措施为逆转抗凝药物和降低升高的血压。INTERACT-4试验证实了血压控制对ICH功能预后的时效性获益,这一发现推动了集中化快速反应的诊疗体系的建立,从而改善了死亡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及时排除ICH可迅速启动溶栓治疗。


因此,开发能够将ICH确诊或可靠排除时间提前(甚至延伸至院前阶段)的工具,可进一步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然而,直到最近,ICH的诊断和排除仍依赖于神经影像学,而除少数配备CT的移动卒中单元救护车外,神经影像学仅限于医院环境。近期,一种可在15分钟内检测血浆和全血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水平的即时检测技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辅助排除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创伤性ICH。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中间丝蛋白,在非创伤性ICH的血肿扩大过程中可因胶质细胞损伤释放入血;UCH-L1则是神经元受损时释放的胞体酶。


在本期《Neurology》发表的Kalra等人的研究中,作者评估了院前血样GFAP水平作为将ICH评估提前至院前阶段的潜在工具。这项在德国某三级医疗中心开展的前瞻性研究纳入了353例患者,分析由急救医疗服务(EMS)采集并在医院实验室检测的血浆GFAP水平。研究人群为末次正常时间在6小时内的患者,排除年龄<18岁、近期卒中、颅内出血、TBI或脑肿瘤病史者。值得注意的是,26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的昏迷患者被单独分析,因其鉴别诊断范围较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非昏迷患者更广。


研究者确定血浆GFAP诊断ICH的临界值为55 pg/mL,其区分ICH与缺血性卒中及卒中模拟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0.834-0.92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3%(69.5-88.5)和77.6%(72.3-82.4)。尽管该研究未对亚组分析提供足够统计效力,但作者对不同年龄组和卒中严重度的诊断准确性分析为解读GFAP结果提供了框架,未来需在更大样本中验证。已知GFA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年龄特异性临界值可提高诊断准确性。GFAP诊断效能最高的是年龄<72岁且NIH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的患者,而在超急性期(症状出现2小时内)的患者中较低,提示对超急性期和≥72岁患者的检测结果需谨慎解读。


在确诊ICH方面,使用150 pg/mL临界值时,抗凝患者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达100%;对≤72岁且NIHSS>6分者,57 pg/mL临界值同样达到100%。在排除ICH方面,对NIHSS>6分者采用30 pg/mL临界值时,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这些探索性发现需在更大规模研究中验证,并需针对全血样本(血浆检测需额外处理时间且难以在床旁实施)制定新临界值。若获证实,GFAP即时检测的新适应症可能支持针对更早期治疗时间窗的新临床试验。


尽管院前GFAP检测前景广阔,仍需审慎考虑其局限性:首先,约15分钟的检测时间可能使其难以单独指导时间敏感的转运决策;其次,需研究环境因素(如救护车运输中的高温及震动)对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最后,假阳性/阴性风险要求明确定义使用场景——例如,对GFAP假阴性漏诊的ICH患者实施溶栓,或对GFAP假阳性误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激进降压,均可能导致严重危害。


一种评估ICH的新工具已加入院前诊疗体系,但它将成为可靠的常规策略还是被束之高阁,仍有待观察。


文献出处

Neurology

. 2025 Jul 22;105(2):e213823.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3823. Epub 2025 Jun 26.

Rapid Diagno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by Measuring Prehospital GFAP Levels on a Point-of-Care Device (DETECT)

Neurology

. 2025 Jul 22;105(2):e213910.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3910. Epub 2025 Jun 26.

GFAP for Early ICH Detection: A New Prehospital Tool Emerge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脑医汇获授权转载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