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发布 | 152阅读

【曙光夜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发或原有颅内转移灶进展且伴有颅内病灶MET异常)接受伯瑞替尼联合伽马刀和奥希替尼治疗的临床试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保肇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中常面临脑转移难题,尤其是EGFR突变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期间,若出现新发颅内转移或原有病灶进展且伴随颅内MET异常,治疗选择会进一步受限。这类患者因血脑屏障阻隔,传统全身用药难以在颅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单纯局部治疗对MET异常相关的肿瘤进展控制效果有限,导致患者生存期缩短、神经功能损害加剧,成为临床治疗的关键瓶颈。

为突破这一困境,多手段联合治疗成为重要探索方向。伯瑞替尼作为MET抑制剂,可针对性阻断MET异常介导的肿瘤增殖信号;伽马刀能精准杀灭颅内局部病灶;奥希替尼则持续抑制EGFR通路,三者联合有望从靶向抑制与局部控制双重维度发挥协同作用,为这类难治性脑转移患者提供新方案。然而,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剂量探索尚未明确,初步有效性也需临床验证。

基于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保肇实主任医师团队发起本临床试验,聚焦奥希替尼治疗进展且伴颅内MET异常的NSCLC脑转移患者,旨在确定联合治疗的剂量限制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及推荐剂量,同时评估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为优化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介绍

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治疗手段:伯瑞替尼联合伽马刀和奥希替尼

研究目的:评估伯瑞替尼联合伽马刀和奥希替尼用于奥希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颅内转移或原有颅内转移灶进展且伴有颅内病灶MET异常的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联合治疗的剂量限制毒性(DLT)(如有)、最大耐受剂量(MTD)(如有)及后续剂量扩展或随机对照研究的伯瑞替尼推荐剂量。评估伯瑞替尼联合伽马刀和奥希替尼用于奥希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颅内转移或原有颅内转移灶进展且伴有颅内病灶MET异常的NSCLC患者的初步有效性。

研究设计:单臂、干预性研究

征募观察对象时间:2025-09-052028-09-01

本研究(ChiCTR2500108242)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保肇实主任医师团队(PI)发起,目前已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研机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入组标准

患者必须符合下列所有入选标准才能进入本试验:

1.自愿签署参加研究的书面知情同意书;愿意并能够遵守研究相关访视及流程;

2.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的男性或女性;

3.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按照AJCC第8版肺癌分期,IIIB期-IV期)(可接受外院病理报告);

4.奥希替尼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颅内转移或原有颅内转移灶进展,且未改变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

5.增强MRI证实颅内至少存在一个转移病灶,并可按RANO-BM标准进行测量(之前接受过放疗的病灶不可以视为靶病灶,除非放疗后病灶发生明确进展);

6.KPS评分≥70;

7.经颅内肿瘤组织样本活检,病理证实存在以下MET异常之一:MET14跳突、MET基因扩增、MET基因融合或MET蛋白过表达;MET14跳突可接受当地实验室RTqPCR、DNA二代测序或RNA二代测序检测结果,MET基因扩增可接受当地实验室FISH/NGS肿瘤组织检测或液体活检结果(GCN≥5,GCN/CEP7≥2),MET基因融合可接受当地实验室检测证实存在ZM融合基因阳性,MET蛋白过表达可接受当地实验室IHC检测结果(H-Score≥200);

8.临床评估可行伽马刀治疗:颅内转移灶≤10个,转移灶最大径≤4cm;

9.预估生存期至少为3个月;

10.患者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要求:1)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2)血红蛋白≥90g/L;3)血小板≥75×109/L;4)血清总胆红素≤1.5×正常值上限(ULN);5)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3×ULN;伴有肝转移的患者,AST、ALT均需≤5×ULN;6)肌酐<1.5×ULN;7)肌酐清除率(Ccr)>50mL/min,肌酐清除率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140-年龄[yr])×体重(kg)×1.23×(0.85,如果为女性)/血清肌酐(μmol/L);8)具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和育龄期女性必须同意从签署知情同意书开始直至研究药物末次给药后3个月内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育龄期女性在首次研究药物给药前≤7天内的血清妊娠检测结果必须为阴性。



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患者,不得进入本试验:

1.此前的治疗史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入组前4周内接受过重大手术(例如,胸腔内、腹腔内或盆腔内),或2周内接受过脑转移切除术,或者患者未从这些手术的副作用中恢复。胸腔镜活检和纵隔镜检查不算作重大手术,患者可在手术1周后入组;2)开始本研究治疗之前接受过脑部放疗,开始治疗之前≤4周行肺野的胸部放疗,对于所有其他部位(包括胸椎或肋骨放疗),开始治疗之前≤2周接受过放疗,或患者尚未从放疗引发的不良事件中恢复至≤1级(永久性放射性治疗损害除外)。;3)首次研究药物给药前1周内接受过具有抗肿瘤适应症的中药或中成药治疗;4)接受CYP3A4强效诱导剂和/或强效抑制剂药物治疗,且在开始试验治疗之前至少1周内以及在研究期间不能停止使用;

2.先前第三代EGFR-TKI单药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外病灶进展者;

3.MRI禁忌者;

4.入组前2周或≤5倍药物半衰期(以较长者为准)之内接受过EGFR-TKI以外的其他抗肿瘤药物和研究性药物治疗;

5.既往抗肿瘤治疗毒性未恢复到≤1级(NCI-CTCAE 5.0)或基线,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及2级外周神经毒性除外;

6.严重的颅内高压或出血等预计不能耐受脑部放疗者,具体由研究者判断。

7.任何严重的或不能控制的系统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其他重度疾病或精神疾病或实验室异常,经研究者判断研究药物不适合患者或影响方案依从性。

8.心脏功能和疾病符合下述情况之一:1)在静息状态下,筛选期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常规监测三次,每次间隔至少5分钟(尽量在1小时内完成),3次心电图监测的平均QTc>470ms;根据Fridericia公式进行计算,筛选期三次心电图平均校正的QT间期(QTcF)>470ms;2)任何重要的心律异常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二或三度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未能控制的室上性、结性心律失常和药物未能控制的其他心脏心律失常;3)任何增加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例如补充治疗无法纠正的慢性低钾血症、遗传学长QT综合征,服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4)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3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不稳定或无法控制的疾病或与心功能有关或影响心功能的情形(如不稳定心绞痛、未能稳定控制的高血压[定义为不论是否使用降压药,舒张压>100mmHg和/或收缩压>160mmHg。允许筛选之前开始使用或调整降压药);

9.有影像学或是脑脊液病检证实的脊髓、脊膜或是脑膜的肿瘤转移;有脑肿瘤或脑卒中病史者(包括出血性及缺血性);

10.任何明显眼部异常,特别是严重干眼综合征、干性角膜结膜炎、严重的暴露性角膜炎或其他可能增加上皮损害的疾病;

11.除了NSCLC之外,近3年内还被诊断有另外一种需要治疗的恶性疾病。完全切除的基底细胞和鳞状皮肤癌,以及完全切除的任何类型原位癌除外。

12.存在活动性感染,包括但不限于:1)乙肝(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乙型肝炎病毒[HBV]DNA≥500IU/ml)、丙肝(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HCV-RNA均为阳性)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抗体阳性)感染者,梅毒阳性感染者;2)活动性结核;3)首次研究药物给药前2周内存在需要进行系统抗感染治疗的活动性感染(如肺炎);

13.既往有间质性肺疾病、药物性间质性肺疾病或需要激素治疗的放射性肺炎病史,或目前仍然接受药物治疗或其他临床干预措施或有目前存在的活动性肺间质病变。

14.活动性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病变、不可控制的恶心、呕吐、腹泻和吸收障碍综合征)或其他情况(如无法吞咽试验药物、或既往接受过重大消化道手术)可能显著影响口服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

15.对研究药物的同类药物和辅料成分具有已知的超敏反应。

16.可能增加毒性风险的任何合并的医学状况;

1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8.目前参加另一项临床试验或在试验药物第一次给药前2周内接受了研究性药物;

19.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与研究的其它情形,如存在重度或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活动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使患者不适合参与本试验,或会妨碍研究方案的依从性。

===

“疾病百科”——轻松了解脑转移瘤的科普知识

点击二维码,了解脑转移瘤的概况、诊断、治疗详情!






主要研究者介绍

保肇实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肿瘤外科5病区副主任。

● 专业擅长:脑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癌、垂体瘤等常见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特别是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与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综合治疗。

● 兼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丰台区工委医药卫生专委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等。

● 师从国内神经外科著名专家江涛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Jiguang Wang教授。

● 主持国自然“面上”等国家级课题3项、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项。在CELL、J Immunother Cancer、Genome Res、Genom Proteom Bioinform、Neuro-oncol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H指数28,论文影响力FWCI 3.03。

● 最早识别了PTPRZ1-MET融合基因;解决了MET融合等系列变异如何驱动脑胶质瘤级别进展的机制问题;完成MET单靶点抑制剂一期临床试验,延长患者生存期。

● 入选北京市“优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英国《自然》杂志全球高影响力青年学者评选入围前十名。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脑转移瘤相关临床招募,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脑医咨询助手并备注疾病名称进入病友群交流:18621705623(微信同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临床试验招募信息!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招募

招募代发布 快速找患者

bg

临床试验招募患者,欢迎联系我们!

脑医汇,专注为脑部和脊髓脊柱领域医生与患者搭建医患交流数字化平台

电话联系 13162309792
微信联系
+加好友
我们的优势
  • 已为30,000+精准患者提供全病程服务,可推荐合适患者快速入组试验
  • 平台患者均已建立数字化电子病历,可线上集中批量筛选处理,提高入组效率
  • 平台宣传团队深耕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多年,可为临床试验设计全场景、多渠道宣传方案
目前已合作的项目
  • 一项在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评估SNC-109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的I期临床研究
  • 一项单臂、多中心评价ACT001联合放疗治疗初诊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I期临床研究
  • 溶瘤病毒JL15003注射液治疗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研究
  • 硼中子俘获治疗(AB-BNCT)示范中心--招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