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4日发布 | 1048阅读

【“伙”急“伙”聊】卒中取栓后的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关联性与发病机制研究

陈文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编者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的60%~80%。已经发表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合理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但是,相关治疗的关键,却不仅取决于特定技术技巧或设备器械的应用,更取决于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如《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就将后者放在了尤为优先的位置。

【“伙”急“伙”聊】栏目,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陈文伙教授,每期聚焦急诊取栓相关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尤其是相关流程、规范和管理的革新优化或深度洞察,以导读和解读的形式,将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相结合,以期对急诊取栓相关规范化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本期关注:卒中取栓后的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关联性与发病机制研究



静脉溶栓(IVT)和血管内取栓(EVT)彻底改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治疗方式。虽然许多患者在接受取栓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有约5%至20%的患者会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这一并发症始终与较差的功能预后相关。多种潜在机制可能导致END,包括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早期缺血复发、恶性水肿、癫痫发作以及与取栓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穿孔、新区域栓塞、血管痉挛和造影剂神经毒性)。然而,有超过一半END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因此被称为不明原因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ND)


在此背景下,一项ESCAPE-NA1(卒中血管内取栓患者接受神经保护剂Nerinetide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的事后分析,探讨了接受取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LVO)卒中患者中的unEND发生率及其独立相关变量,以及unEND与梗死扩展超出半暗带(IEBP,随访时梗死体积比初始严重低灌注组织体积至少大10mL)之间的关联。相关结果于2025年7月30日在线发表在《Neurology》(IF:8.5/Q1)上。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临床上有1/10的取栓后病人会出现unEND,同时研究也证实了后者与IEBP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研究还发现unEND与年龄较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较长以及使用麻醉相关。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每个病人对缺血的耐受是不一样的,因而所谓的“良性低灌注区”(轻度低灌注的周围区域)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的波动、开通时间晚等——也会转变为梗死区,而那些易感人群恰也与文章中全麻、年龄大、发病到再灌注时间长直接相关。


总之,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未来减少术后unEND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除了尽快恢复灌注,我们还得在再灌注过程中施以各种脑保护方法——如高浓度氧的吸入、血压的保持等,来延缓良性低灌注区的梗死。


陈文伙 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脑血管病科


主任医师,脑血管病科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泛血管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发表SCI二十一篇,累计影响因子60余分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微导管首过效应”、“豆纹共干性低灌注”,提出了“PEARS技术”“Double PT技术”“RTRS技术”“BASIS技术”等相应技术

作为国内、国际多个急诊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实验的分中心PI,组织并参与完成了多项卒中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刊杂志,如“DIRECT-MT”“BAOCHE”“ATTENTION”“ENCHANTED”


文章来源

Pensato U, Coutts SB, van Adel B, et al. Incidence, Associ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After Thrombectomy in Stroke Patients. Neurology. 2025;105(4):e213945. doi:10.1212/WNL.0000000000213945





编译节选



作为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ESCAPE-NA1从7个国家招募了1105例患者。本项分析纳入该试验中的1063例患者,中位年龄70.8岁(IQR 60.7~79.7),女性占比49.5%(526例)。


结果显示,分析入组患者中共有172例(16.2%)患者发生了END。其中,20例(11.6%)为相关血栓性/血栓栓塞性事件,27例(15.7%)为出血性事件,8例(4.7%)同时伴有相关血栓性/血栓栓塞性事件和出血性事件。117例(68.0%)为unEND,总体unEND发生率约为11.0%。


与unEND独立相关的变量包括麻醉使用(aOR,7.23;95% CI,4.63~11.30)、年龄(每增加1岁aOR,1.02;95% CI,1.01~1.04)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每增加10分钟aOR,1.02;95% CI,1.01~1.03)。


unEND和非unEND组的患者特征


此外,在具备基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数据的患者亚组(n=410)中,与unEND独立相关的变量包括: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OR,2.69;95% CI,1.21~6.00)、麻醉使用(aOR,2.13;95% CI,1.09~4.16)以及最终再灌注状态(aOR,0.65;95% CI,0.50~0.83)。在CTP亚组中,发生unEND与存在IEBP(OR,6.81;95% CI,2.58~18.01)以及IEBP体积更大(每增加10 mL的OR,1.07;95% CI,1.01~1.13)相关。


CTP亚组IEBP体积与unEND之间的关联


unEND伴IEBP示例


总体而言,在接受取栓的LVO患者中,约10%会出现unEND,且这一情况与年龄较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较长以及使用麻醉相关。对于梗死扩展超出半暗带的患者,其发生unEND的可能性约是未出现该情况患者的7倍。


//


讨论


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脑组织灌注低于约22mL/100g/min会导致皮质电活动突然受抑,并引发急性神经功能缺损。除非迅速实现再灌注,否则低灌注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将进展为梗死,速度取决于局部灌注水平。但是,轻度低灌注的周围区域(良性低灌区)理论上可无限期维持该灌注状态,不会进展为功能障碍和梗死(即不会转变为缺血半暗带和梗死核心)。值得注意的是,缺血半暗带转变至梗死时不会产生新的临床症状,因为电活动沉默的存活与坏死组织之间没有功能差异。


虽然这是一项探索性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但其与既往研究的结果共同支持以下假设:unEND发生的驱动因素可能是良性低灌区(无症状组织)向缺血半暗带(有症状组织)转变,并最终发展为梗死。良性低灌注发生时的灌注范围较广,且存在个体差异,约在22~50mL/100g/min之间。因此,很可能存在临界接近缺血半暗带阈值的良性低灌区(22~30mL/100g/min),可称之为“易损性低灌区”。尽管促成这种转变的潜在生物学过程仍不明确,但可能的机制包括:(1)血栓特征改变或全身血压变化导致局部灌注降低;(2)影响脑组织对缺血损伤耐受性的全身因素(如血糖水平或氧饱和度)发生改变;(3)由扩散性去极化介导的扩散性缺血。


此外,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END病因与分类无统一标准,unEND比例可能被低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波动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并非所有患者接受MRI随访检查,微小缺血病灶有漏检可能;仅部分患者有CTP数据并限制结果普适性;其他类型患者也可能出现IEBP;早期脑水肿形成可能影响IEBP的发生;未系统评估其他导致END的原因,如癫痫发作或代谢紊乱等。


彩蛋!脑医汇AI怎么看?





点击下面二维码,阅读完整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临床研究

4977内容1219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