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4日发布 | 1202阅读

【医品堂】梁树立教授专访:“未来儿童癫痫治疗,一定是更精准、更微创、更智能”

梁树立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达人收藏


近年来,随着对癫痫谱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儿童癫痫的诊疗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新趋势为临床带来挑战,也推动着治疗理念的更新。从传统手术到迷走神经刺激,再到如今的可感知、可充电、支持蓝牙通信的新一代设备,不断探索为患儿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脑医汇-神外资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梁树立教授,深入解读了儿童癫痫诊疗的新变化、神经调控的独特价值以及未来精准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更多精彩内容,还请跟随采访一同了解。





01

脑医汇-神外资讯:梁主任,您好!您长期深耕小儿神经外科,在儿童癫痫的综合治疗与外科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随着对癫痫谱系认识的不断深入,您认为当前儿童癫痫在发作类型、病因构成及干预策略上是否出现了新的趋势?临床中又面临哪些突出的挑战?

梁树立教授:

癫痫发作的分型一直在不断演变。2025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又推出了最新的癫痫发作分类方案,是在2017年分类基础上的新划分。这次划分主要还是将癫痫发作分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全面性癫痫发作、未知分类的癫痫发作和无法分类的癫痫发作这4类,核心变化有两点:第一,把原来的“局灶起源的癫痫发作”改成“局灶性癫痫发作”“全面起源的癫痫发作”改成“全面性癫痫发作”。这是因为诊断时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单靠这些不能准确判断起源,往往需要做综合评估甚至颅内电极检查才能确定,所以新的表述更贴合临床。另一个变化是对发作过程的描述更灵活。比如,患儿发作时先心慌,再面色潮红,然后出现咀嚼动作,最后是肢体抽搐,这样的顺序性描述更符合实际,也更利于诊断。


病因仍是六大类:结构性、遗传性、代谢性、感染性、免疫性和未知。但我们认识到,大多数癫痫都和基因相关。比如,皮质发育不良常与mTOR通路异常有关,MOGHE(轻度皮质发育畸形伴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癫痫)与SLC35A2突变有关,结节性硬化症则由TSC1/2基因突变引起。很多“结构性”其实背后都有基因因素。此外,许多癫痫是“联合病因”。像结节性硬化,基因突变导致皮层病灶,又因病灶引发癫痫;脑炎后发生癫痫,既有炎症因素,也有结构改变。


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常说的病毒性脑炎,现在很多被发现其实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儿童癫痫持续状态里,FIRES(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等免疫相关病例也在增加。有些可能是确实增多了,也可能是过去未能识别,被归入“未知”。


这些变化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癫痫分型决定治疗思路,病因诊断直接影响方案。有些离子通道基因相关的癫痫,即使有病灶也不能手术,只能靠药物,而且同样是钠通道异常,有的对奥卡西平、拉考沙胺有效,有的则会加重发作,需要精准判断。再如基因相关、代谢相关、感染后的癫痫,切除无效,就要考虑神经调控。



02

脑医汇-神外资讯:药物难治性癫痫一直是儿童癫痫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系统化癫痫外科评估与治疗的专家,您如何看待神经调控手段在这一人群中的临床价值?在手术适应症选择、干预时机和预后评估方面,有哪些儿童特有的考量?

梁树立教授:

药物难治性癫痫,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癫痫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后仍然不能控制发作。对这类孩子,常见的治疗选择有外科手术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的适用范围较窄,比如葡萄糖转运体缺乏症患者,而更多的孩子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外科治疗大体有四类:切除手术、离断手术、毁损手术和神经调控手术。神经调控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类,也是儿童难治性癫痫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适用于“药物难治、但无可直接治疗病因”的孩子。比如肿瘤患者应首选切除;但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单纯切除一个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神经调控就成了首选。基因、代谢、感染、免疫等导致的癫痫,也往往需要依靠神经调控来干预。


神经调控的优势很明显:创伤小、适应范围广、安全性高,重要的是可逆。如果十年、二十年后有了新的更好的治疗方法,调控治疗可以停掉或更换,而不像切除或离断手术那样不可逆。所以在没有绝对把握时,神经调控完全可以作为优先选择。


在具体方法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迷走神经刺激(VNS)、脑深部电刺激(DBS)和反应性神经电刺激(RNS)。对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而言,VNS最常用、应用也最广。因为小孩颅骨在生长,DBS或RNS的电极容易随着颅骨发育而移位,可能需要频繁更换,创伤太大。而VNS可以在一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身上应用,适合各种类型的癫痫,是目前儿童中应用最多的神经调控方式。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基于生理反馈的反应性刺激也可能在儿童中有更大应用前景。



03

脑医汇-神外资讯:从您的临床经验上,咱们国内最小的接受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孩子是多大?

梁树立教授:

我们做过的最小患儿大约10个月大。当时孩子患的是严重的癫痫脑病,五六种药物都无法控制。又没有切除手术的条件,我们只能选择早期进行迷走神经刺激。VNS的好处是创伤小、安全性高、可逆性强,不会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也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所以在婴幼儿中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04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做的长期随访中,接受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的患者,随访期最长的有多久?

梁树立教授:

最长的已经随访20年了。



05

脑医汇-神外资讯:在儿童癫痫治疗中,家长的主要诉求往往是减少发作。但有研究和观察表明,VNS在一些孩子身上还能带来认知或情绪方面的改善,您怎么看?

梁树立教授:

迷走神经刺激的作用机制是改变脑网络,所以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减少发作,还会体现在情绪、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很多孩子本身除了癫痫,还有智力低下、情绪异常等表现,VNS往往能在这些方面带来改善。临床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医生可能觉得发作次数还没达到理想的减少幅度,但家属却很满意——因为孩子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对儿童来说,他们的脑还在发育,迷走神经电刺激带来的改变是综合的,所以我们治疗的目的也不能只盯着“减少发作”。中国抗癫痫协会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07年第一版中,手术目的是“减少或终止癫痫发作”;2015年第二版,加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3年第三版,又加了“为低龄儿童提供脑发育的机会”。所以对迷走神经刺激这类神经调控治疗,我们不光要关注癫痫发作有没有终止,更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改善、认知水平有没有提高。



06

脑医汇-神外资讯:今年2月,您团队为一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成功实施了华北地区首例可充电可感知蓝牙通信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手术,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例手术的具体背景和实施情况?该技术的落地对于儿童癫痫治疗意味着什么?

梁树立教授:

这是一个10岁的男孩,癫痫病史有5年了。其实他3年前就来我们医院做过初步评估,属于药物难治性癫痫,2023年又做了综合评估,觉得切除手术难度大,就建议先调药。到2024年底,调整药物后效果不好,还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家长再次来找我们。我们重新评估后,觉得适合做迷走神经电刺激,刚好当时可充电、可感知的迷走神经刺激器上市了,跟家属沟通后,他们特别愿意尝试,我们就给孩子做了刺激器植入手术。手术效果比预期的还好,现在孩子的癫痫发作控制得很好,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整个家庭的生活都变好了。他现在能上学了,整个家庭的心态都更健康了。


这次用的可充电、可感知刺激器,有两个很重要的优势:一是“可感知”。它基于心电信号,能感知孩子的癫痫发作,相当于在原来定期刺激的基础上,加上了“发作期刺激”,有效性显著提高。虽然迷走神经刺激主要是改变脑网络,但加上发作前的预警和及时刺激,能大大减少发作几率。二是“可充电”,也能带来实际临床效果。如果是不可充电的刺激器,医生调参数时会考虑用电量和使用寿命;家属也会担心“用几年就没电了”。但可充电的刺激器,不用考虑这些,医生能调到对孩子最理想的参数,家属也不用纠结耗电问题。对儿童来说,可充电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如果5、6年就要换一次,一辈子可能要换很多次,家属心理压力大;而可充电刺激器预期能用20年甚至更久,能大大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总的来说,这种技术升级给孩子和家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我们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武器”,能帮助更多孩子。



07

脑医汇-神外资讯:目前使用可充电式迷走神经刺激器的患者,最长的使用寿命是多久?

梁树立教授:

目前国内外的可充电迷走神经刺激器,包括脑深部电刺激器,上市时间还不够长,所以还没有患者用到真正的使用寿命。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这类可充电设备的充放电次数能达到1000次左右。如果一周充一次电,大概能用到19到20年。而且电子产品更新快,将来肯定会有寿命更长的设备出来。



08

脑医汇-神外资讯:据了解,此次应用的VNS设备融合了可充电、心电感知和蓝牙通信等新技术元素,在程控管理、疗效评估和使用体验方面有不少技术革新。对于这类新一代设备,您认为它在临床中的实际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为今后实现更加精准、智能的癫痫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是否已有针对未来场景的研究布局或临床探索?

梁树立教授:

未来儿童癫痫治疗,肯定是朝着更精准、更微创的方向发展。药物治疗方面,会有更多新药物上市;基因治疗、疾病修饰治疗也会逐步推进,比如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依维莫司治疗结节性硬化,Dravet综合征的基因治疗也快进入临床了,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向。


从外科治疗来看,首先我们对癫痫致痫机制和致痫病灶的理解会更深入。如果能精准找到致痫区,也许通过更微创的毁损或电刺激,就能干扰致痫区,避免癫痫发作。比如有些皮质发育不良的患者,除了癫痫没有其他症状,如果能通过微创方法阻止癫痫发作,就没必要切除病灶了。


再说到人工智能,我们团队现在也在做相关研究:一是癫痫的自动识别和分型。现在癫痫诊断主要靠脑电图,我们想做一个大模型,只靠孩子发作时的视频、症状,就能自动识别和分型,让诊断更简单、更高效,目前已经获批了三个相关专利。二是致痫区的精准定位。现在定位致痫区,要结合症状学、影像学、代谢检查、脑电图等,我们希望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比如只靠普通核磁,就能定位致痫区,目前也在和工科老师合作,用机器学习做自动定位模型。三是神经调控领域的新方法,比如放电引导的癫痫治疗,我们有相关专利,也在开展临床探索。总的来说,我们未来会聚焦人工智能和更微创的治疗,在神经调控领域持续深入研究,希望能给更多癫痫孩子带来更好的治疗。



09

脑医汇-神外资讯:磁共振兼容的迷走神经刺激器也上线了,您觉得这个技术对患者有什么帮助?

梁树立教授:

现在国产的迷走神经刺激器基本都是磁共振兼容的,这个技术对患者的帮助主要有两点:第一,更安全、更方便。孩子接受其他治疗,或者后续需要做癫痫评估时,不用考虑刺激器要不要关机,也不用担心核磁会对刺激器造成影响,更不会因为电磁干扰导致刺激器自主关机,孩子和家属都不用有这方面的顾虑。第二,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以前有些家属担心“装了刺激器就不能做核磁”,现在磁共振兼容的设备解决了这个问题,家属更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对医生来说,也不用担心因为患者做核磁出现安全问题,能更放心地给孩子制定治疗方案。这不管对患者还是医生,都是很大的获益。


专家简介


梁树立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 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全国卫生生产企业管理协会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分会副会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功能性疾病与认知发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癫痫协会副会长、《癫痫与神经电生理杂志》副主编等。

● 专注于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儿童难治性癫痫、脑瘫、肌张力障碍、抽动障碍等疾病的术前评估与外科治疗,对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癫痫毁损治、癫痫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癫痫、单椎板小切口SDR治疗脑瘫、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和抽动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脑科学专项等课题5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rain》《Neurology》等发表SCI论文62篇,牵头编写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11项,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获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点击二维码即可查看【医品堂】专栏更多精彩内容



END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