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旨在弘扬新时代医者“以德为先、以精为进”的职业精神,礼赞广大医师在护佑人民健康中的卓越贡献。为此,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推出“致敬中国医师”系列策划,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镜神经外科张庆九教授作医师节专访,倾听他深耕神外三十载的心得经验,分享团队在复杂颅底手术、脑血管病精准治疗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并寄语青年医师“心有繁星,逐光而行”,共同传递医者的信仰与温度。
01
Q1:张教授,您好,我们知道脑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导致严重后遗症,您特别擅长利用电磁导航技术和神经内窥镜,进行脑重要功能区保护手术,您能以高血压脑出血为例,介绍一下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这两项技术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张庆九教授:
电磁导航技术相当于为术者增设了GPS模块,可实现毫米级精确定位,是完成复杂神经外科手术的前提条件。神经内镜则提供了另一关键手段:在狭窄术野内,使神经外科医师于充分保护血管与神经结构的前提下,彻底清除血肿或肿瘤。手术创伤极微,在不增加额外脑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实现近距离精准观察,从而完全清除血肿与肿瘤。这种技术为当代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了一种高度精准的微创术式。
02
Q2:您现在用神经内镜做脑出血手术,最常处理的出血部位是哪里?大概出血量多大就可以考虑内镜微创?
张庆九教授:
脑出血目前仍是神经外科领域致死率与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常见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丘脑及脑干等区域。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视化神经内镜的问世进一步拓展了救治边界:影像数据可实时传输至移动终端(如手机或平板电脑),极大缩小了手术盲区,使神经外科医师能够更加精准的处理病灶及止血,减小副损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
03
Q3:和传统开颅或钻孔引流相比,内镜清除血肿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难点各是什么?
张庆九教授:
目前,内镜手术已在国内各地区、各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已被大量循证数据证实:在血肿清除率、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长等指标上,内镜技术均优于传统开颅手术,从而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
尽管内镜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其操作仍需依赖术者。核心难点在于需在极狭窄的手术通道内完成复杂的操作及精细止血,这对神经外科医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培训体系和规范化的学习曲线,通过系统训练不断提升术者的操作水平,方能充分发挥神经内镜的技术潜能。
04
Q4:当垂体瘤卒中或外伤性颅底骨折合并颅内血肿时,您如何一次性完成内镜下的血肿清除与颅底重建?这种“多任务”手术对术前规划和团队协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张庆九教授:
神经内镜手术是一项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术式,需多学科强强联合。术前须组织MDT讨论,纳入麻醉科、内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成员,共同制定手术规划。术中采用双人四手操作模式,凭借团队紧密配合,方能在狭窄术野完成复杂操作,实现对正常血管、神经的保护及出血时的精准止血。
术后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封闭手术通道——即颅底重建。唯有重建完善,方可促使黏膜完整愈合,使手术真正结束。为此,需综合运用鼻中隔黏膜瓣、筋膜、脂肪及必要的人工材料等多种技术,最终使患者恢复至接近生理状态。
05
Q5:在颅内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和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内镜治疗中,您认为目前国内最缺乏、也最需要优先建立的“规范化”环节是什么?您会如何用一套可量化的标准(比如影像阈值、手术时长、术后48小时复查指标等)来推动这项技术的同质化落地?
张庆九教授:
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已启动相关工作,对现行指南与规范进行系统性再评估。依托多中心研究(涵盖脑出血及肿瘤切除领域),我们积累了大量循证数据,旨在为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新的指南与共识,实现全国同质化管理,最终使患者获益。
例如,部分既往建议药物保守治疗的病种,因手术微创化程度显著提升,现可在半小时内完成操作并避免长期用药,故新版指南已将此类疾病纳入手术推荐范畴,前提是在具备丰富经验的神经外科中心实施。以垂体泌乳素瘤为例,原指南对Knosp Ⅰ-Ⅱ级病变建议药物干预,现更新为首选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更多规范细节将在即将发布的指南与共识中呈现,敬请关注。
06
Q6:您怎样平衡自发性脑出血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张庆九教授:
该议题始终存在争议。既往共识认为幕上血肿体积>30ml、幕下血肿体积>10ml即具备手术指征;当前手术策略已优先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技术以提高治愈率。对于脑干出血,传统观念将其视为手术禁区,但随着精准、微创操作手段的发展,脑干血肿的立体定向抽吸与精确定位已显著改善预后。因此,症状极轻者可选择保守治疗;若存在神经功能缺损,仍建议积极行微创手术清除血肿。
07
Q7: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您觉得未来5年,一名合格的神经内镜青年医生应该具备哪些“硬核”能力(如影像判读、镜下解剖、止血技巧)和“软技能”(如跨科沟通、患者教育)?您会如何量化考核?
张庆九教授:
今日适逢医师节,本届主题“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强调以勤勉推动技术创新。以神经内镜为例,传统设备限于手术室使用,而新型可视化内镜可随医师直接进入急诊或救护现场,实现即时救治,体现技术迭代。
“技精于勤”同样依赖系统培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已制定规范化培训教程,鼓励青年医师参与研讨,并遵循严谨的学习曲线:唯有夯实基础,方能在高难度手术中展现技艺。培训采取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路径,逐步臻于高端水平。
我们量化考核在于每项训练均量化评估。以颅底磨除为例,受训者需在鸡蛋模型上以磨钻精准去除蛋壳而不破损内膜;初训难以一次成功,须反复练习并按五分制评分。唯有经历如此严苛而精准的训练,方能在临床应用中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08
Q8:可视化内镜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庆九教授:
我们已设立专项横向课题,系统评估可视化内镜在脑出血中的应用。该技术的引入使年轻医师亦能充分获益。临床实践中,血肿清除更为彻底,止血亦更可靠。大量病例显示,入院时呈昏迷状态的大体积血肿患者,经内镜清除后血肿残留极少,意识障碍迅速改善,可由昏迷转为嗜睡,进而恢复清醒。技术的优劣最终由患者预后判定:可视化内镜显著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并缩短住院及康复周期,因而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09
Q9:您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手段和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张庆九教授:
随着公众对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关注度提升,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级预防成为首要目标;我们通过系列基础与流行病学工作,力求降低其发病率。对于不可避免的发病病例,则采用更微创的策略:整合神经内镜、导航、机器人及多模态影像技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依托3D打印中心,可在术前依据患者影像数据打印个体化模型;在模型上先行模拟手术路径与操作后,再以最短时间实施实际手术,从而显著提高手术精度与成功率。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