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地点)
Team(手术团队)
Patient(患者)
Background(手术背景)
● 腹腔导管致远端肠穿孔(BPPC)是脑积水治疗中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在部分病例中,腹腔导管致远端肠穿孔可能表现为导管经肛门脱出,且可发生在脑室-腹腔分流术放置多年后。
● 患者为22岁女性,因1周来反复头痛、右眼压力感加重且伴飞蚊症,前往外院就诊。检查发现其右侧侧脑室内存在肿瘤,随后转诊至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患者后续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其右侧侧脑室内存在一个大小为3.7cm×1.9cm×2.3cm的强化肿瘤,且右侧视神经盘变平,提示存在颅内高压。该患者接受了右侧额叶开颅手术,通过经皮质/经脑室入路切除肿瘤,术后仅在相邻丘脑纹状体静脉旁留有少量残余肿瘤(图1)。组织病理学分析确诊该肿瘤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
图1:患者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在术前(A)和术后(B)MRI图像
● 患者术后6周因持续头痛、恶心及呕吐就诊,被诊断为延迟性脑积水。医生为其植入带有Strata可调压分流阀门的脑室-腹腔分流管(Medtronic),且腹腔导管内浸渍了钡剂(图2)。在之后的8年里,该分流管一直保留在体内,仅在术后5个月时进行过一次近端修正。患者接受了每年一次的MRI随访检查,检查结果仅显示已知的残余肿瘤,未发现其他异常。
图2:患者因轻微头痛就诊后的外院CT图像
● 经过8年的随访观察后,该患者因近期患上呼吸道感染(URI),出现声音嘶哑、流涕及轻微头痛症状,前往外院就诊。当天早晨,患者醒来后头痛突然加剧,且伴有恶心、呕吐,站立时症状加重。头痛位置位于前额中央。头部CT检查结果无异常发现,与既往影像相比大致稳定。实验室检查仅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这很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背景下的反应性表现。医生给予其对乙酰氨基酚、酮咯酸及昂丹司琼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后出院,初步诊断为鼻窦炎。一周后,患者的头痛仍持续存在,且伴有恶心、呕吐以及新发腹泻。一次排便后,患者称发现有一根塑料导管从其直肠突出,拉扯时颈部会产生紧绷感。患者已排出约1英尺(约30.48cm)的导管,此时能感觉到导管延伸至颈部(图3)。患者无发热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亦无异常。医生经验性为其开具万古霉素、头孢吡肟及甲硝唑进行治疗,同时在床边通过锁骨上切口将分流管外引流,用剪刀剪断导管后,将引流液导至脑室外引流(EVD)收集系统。分流管外引流后立即采集脑脊液(CSF),共获取3毫升清澈无色液体,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符合白细胞增多症特征。当时在脑脊液中检出革兰氏阳性杆菌与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培养结果尚未得出。
图3:腹盆腔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腹腔导管穿过盆腔的走行情况
Technique(技术)
Procedure(手术过程)
1.开腹探查:次日,患者被送至手术室,同时接受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脑室-腹腔(VP)分流管取出术及脑室外引流(EVD)管置入术。由于腹腔镜下无法观察到导管,遂行开腹探查术(图4)。通过肛门将分流管拉出,开腹术中对乙状结肠内的瘘管进行处理,沿瘘管边缘清创至健康组织后,再行一期缝合。探查肠道后,在盆腔内发现一个疑似脑脊液(CSF)的小型薄壁囊性积液,但手术过程中该囊性积液破裂,因囊壁组织不足,无法送至病理检查。
2.脑室外引流术:分流管被成功取出,脑室外引流管置入过程顺利,未出现并发症。
3.抗生素治疗:术中另采集一份脑脊液样本用于培养。此前床边分流管外引流时采集的样本培养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与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而术中采集的样本则培养出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医生停用万古霉素、头孢吡肟及甲硝唑,改用静脉输注头孢曲松。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培养结果始终为阴性。
图4:手术期间拍摄的术中照片,图(A)为导管经直肠拉出前的状态,图(B)为导管经直肠拉出后的状态
Outcome(结果)
Review(手术复盘)
● 在重症监护室(ICU)监测2周后,医生对患者的脑室外引流管(EVD)进行了适当的逐步减量并最终拔除。此后不久患者出院,医嘱其完成14天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每日静脉输注1次2克头孢曲松、每12小时服用1次500毫克甲硝唑,以及根据需要使用泻药。随访6个月后,患者复查头部、腹部及盆腔CT,结果均无异常发现。
● 本病例是一例罕见的腹腔导管致肠道穿孔(BPPC)且导管经肛门脱出的情况,而该病例的特殊性进一步体现在脑室-腹腔分流管(VPS)放置后,间隔长达8年才出现此并发症这一异常漫长的时间上。对于接受过脑室-腹腔分流管放置术的患者,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应考虑到该手术可能引发的多种后遗症,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现明显不适、发病或死亡风险较高的患者,更需警惕。
● 此类病例的初始治疗包括将引流管外引流,以阻止细菌逆行进入脑室。标准治疗方案还包括取出分流管,转而放置临时脑室外引流管(EVD),并使用抗生素。并非所有病例都需要进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
REF:Wierzbicki M, Shelley I, Lan M, Mahtabfar A, Farrell CJ. Catheter erosion through the rectum 8 years after uncomplicate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placement: illustrative ca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Case Lessons. 2025;10(9):CASE25365. doi:10.3171/CASE25365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病例夹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二维码前往脑医汇-文献速览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