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很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全球10%~15%的人群受其困扰,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至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其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可明显缓解。但因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过去偏头痛的治疗以药物控制和预防为主,辅以有氧运动﹑特殊饮食﹑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疗法,但总体效果一般。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有学者提出采用外科手术来治疗偏头痛。从1980年至今,许多偏头痛的周围神经相关的机制研究表明,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为头皮周围神经受临近组织结构慢性压迫,因此,针对疼痛区组织结构的神经松解减压手术逐渐用于偏头痛的治疗探索。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23年10月-2024年12月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血管减压松解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偏头痛的41例患者,按照疼痛部位分为眶上神经痛组、耳颞神经痛组和枕大/枕小神经痛组;术前诊断由神经内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独立判断,达成一致。所有偏头痛患者通过指压法、局部麻醉法确认触发点;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操作。术中发现异常增粗的动脉血管38例(92.7%),动脉血管周围有神经丝27例,结缔组织异常增粗13例。手术操作的要点包括异常增粗动脉血管电凝切断、神经细丝切断、保留较粗的神经、松解增生结缔组织等。所有患者手术后即刻偏头痛症状消失,3例患者随访期间在其它部位发生偏头痛,1例接受再次手术后缓解,2例暂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分及偏头痛负担评估量表分级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特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
偏头痛的外科治疗目前还未被临床广泛认识和接受。对于疼痛发作位置固定、按压触点缓解的患者,可通过局部神经阻滞的诊断性治疗来明确诊断和手术适应证。手术中典型发现病理为异常增粗的头皮动脉血管﹑血管周围伴行神经丝﹑增厚的结缔组织。手术原则是根治性神经血管切除,若术中发现神经较粗,不建议切断粗的神经,以松解神经周围组织的周围神经减压为主。不少偏头痛患者伴有多点疼痛,术前尽量全部查清,避免遗漏。少部分患者出现其他部位偏头痛复发,经明确诊断,可以再次手术。总体来说,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创伤小、安全可靠。
内容来源:CNS2025 每日会讯
专家简介
熊南翔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获楚天英才创新团队计划,中国研究型医院人才(第三批),2018年度荆楚楷模,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2016年度奖。
湖北省神经电生理与调控学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神经修复材料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外科专委会神经电生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术中电生理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术中电生理监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副会长。
主持各类国家级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Sci Adv, TrAC, eLife, Cancer Research, J Neurosurg等杂志发表论文100篇以上,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华夏医学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牵头制定专家共识和标准5部。
最早在湖北地区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采用全面质量控制式立体定向深部脑刺激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药物难治性癫痫,疗效在全国先进水平;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在全国最早开展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脊髓损伤后截瘫,慢性意识障碍,顽固性疼痛,糖尿病足等,取得突破性疗效;国内首批使用神经外科机器人开展各类神经外科微创和精准手术的团队;个体化手术治疗先天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对婴幼儿脑积水(大头娃娃)的治疗有深的造诣;微创治疗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卡压等周围神经疾病治愈率高,康复快速,在全国领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